图书介绍

维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维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
  • 王曙光,王丹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64801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维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经济过渡和计划经济的探索3

第一章 经济过渡与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奠基: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核心3

一、引言: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3

1.中国道路选择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4

2.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工业化目标和赶超战略?6

二、经济恢复与过渡时期的初步探索与渐进式过渡战略的开创10

1.采取稳健农业政策,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减轻农民负担11

2.稳健均衡的物价和财金政策,强调货币纪律和财政纪律,为经济恢复和过渡提供稳定宏观经济环境12

3.维护财经统一,努力克服旧体制下的无政府状态13

4.强调渐进式策略,有秩序、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14

三、经济赶超、动态平衡与渐进赎买式的资本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5

1.强调私营工业国有化改造的长期性和渐进性15

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重轻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均衡发展思想16

3.采取对资本家的稳健渐进改造政策,强调学习过程,防止激进主义18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执行渐进赎买政策,将对资本家的政治教育与经济赎买相结合23

5.制定经济赶超战略,打破对欧美和苏联的迷信24

四、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社会主义改造与渐进式社会革命25

1.强调过渡经济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对旧有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采取包容态度和渐进改造政策25

2.动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兼顾策略,缓和与资本家的矛盾对抗,降低制度过渡成本27

3.强调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摒弃所有制的单一化和理想化,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社会革命29

五、结论30

第二章 制度、技术与文化变迁的路径选择:土地改革与合作化的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33

一、民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和农村发展思想的争议33

1.自孙中山以来民国思想界关于土地改革的争义33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农村情况的总体判断36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村社会革命的四次争论及其评价40

1.刘少奇与东北局之争40

2.华北局与山西省委之争41

3.毛泽东与邓子恢之争:“小脚女人”与“好行小惠”44

4.毛泽东与梁漱溟之争:大仁政与小仁政48

5.对四次争义的小结49

三、农村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毛泽东的农村社会革命思想51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51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农村合作化的思想53

四、农村技术变革的绩效与文化变革的影响57

1.毛泽东关于农业技术变革的主要思想57

2.农业技术变革的绩效59

3.农村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从传统乡村治理到集体主义乡村治理71

五、结论74

第三章 从“非自觉”到“自觉”:中国农民合作百年历程反思76

一、引言: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76

二、始于“非自觉”: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民合作77

1.20世纪早期的农民合作:外部嵌入与民间社团的推动78

2.南京国民政府官方推动下的农民合作79

3.农民合作的“非自觉性”与被动推进82

三、国家行为与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合作86

1.农民合作与国家工业化86

2.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合作及其外部效应91

四、从“非自觉”到“自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合作92

1.农民合作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的转变92

2.从“非自觉”到“自觉”的农民合作94

五、结论:农民自觉与内生合作96

1.“农民合作”的非经济使命97

2.农民自觉与内生合作97

第四章 从合作化运动到新型农民合作: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99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长期演进及其解释99

二、“契约—产权假说”与农业合作化绩效:争议和经验(1949—1978)102

三、从契约—产权视角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及制度特征(1979—2009)107

四、结论:农民合作社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契约—产权关系与政府扶持112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理想国”试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及其历史遗产114

一、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大跃进”与迅猛的人民公社化115

1.“大跃进”中的合作社发展116

2.迅速完成的人民公社化118

二、以土地集中为标志的农民合作: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120

1.人民公社与高级社之比较:规模、退出权和产权121

2.土地集中下的农业经营:土地规模经营与自留地122

3.人民公社体制下剩余、收益的分配机制124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制度调整132

1.集体经济规模的变动和基本核算单位的调整133

2.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136

四、人民公社的制度绩效139

1.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集体经营与农业现代化140

2.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公共积累与公共品供给147

3.二元体制下的农业和农村发展150

五、结论:人民公社的历史遗产153

1.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153

2.人民公社的历史遗产155

第六章 “弹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探索、运作特征与未来展望158

一、引言:过渡经济学中的计划与市场158

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解159

1.实行轻重平衡、工农平衡、国防工业与非国防工业平衡、沿海与内地平衡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59

2.科学谨慎编制经济发展计划,做到经济计划与自由主义的统一161

3.强调经济计划的渐进性、试验性和试错性,进行经济计划的动态调整162

4.探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辩证关系,调动地方积极性163

三、刘少奇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对计划和市场关系方面的观点165

1.消除旧中国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状况,构建有组织、有计划的国民经济165

2.做好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和适度分散之间的权衡166

3.认识到自由市场有利有弊,对其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策,但是慎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性的手段,同时要把计划性和多样性、灵活性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地方、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166

4.强调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反对分散主义,又要照顾地方利益和诉求168

5.在制定社会主义计划中强调充分协商、民主集中制、尊重等价交换原则171

四、陈云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确立初期的“计划—市场”观172

1.注意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在统购统销制度中适度地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经营权173

2.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相结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忽视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174

3.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微观经济主体组织形式进行初步反思,主张不要一味追求“大”与“统”,而要容许在部分领域的“小”和“散”175

4.克服以往过于集中的弊端,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的尝试177

五、李富春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关系的观点179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期国民经济的困难和统计工作的薄弱,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渐进性和多样性179

2.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客观规律、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做好综合平衡180

3.社会主义计划的制定必须重点和全面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采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方法,实现动态的平衡181

4.在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中要把计划的统一性与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实行分级管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82

5.计划要分轻重缓急,把高速度与按比例结合起来,要留有余地,要考虑经济可行性,计划编制要采取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183

六、“弹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经济”的伟大试验:前提要素、运行特征与“试错—自我调节”机制185

1.社会主义经济计划需具备的理想前提条件185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运行特征:弹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86

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试错—自我调节”机制188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未来189

中篇 工业化与制度创新193

第七章 集权与分权:工业化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93

一、引言193

二、统一财经:财政集权的起点193

三、集权下的分权:在频繁博弈中实现动态平衡195

1.“企业收入”的归属与分配197

2.“各项税收”及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割200

3.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频繁博弈204

四、结论:在集权和分权的动态调整中实现计划经济的自我纠错207

第八章 工业化视角下农村税费制度与农民负担的历史解读20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担情况的演变209

二、工业化启动与农业剩余提取:集体组织下农民税费负担的“隐性化”212

1.重工倾向的工业化战略的启动与农业剩余提取212

2.集体组织下农民税费负担的“隐性化”214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反哺”与制度补偿216

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化趋势及农村的税费改革217

2.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220

四、结论225

第九章 新中国的工业化、政府投资行为与产业结构演进229

一、引言229

二、政府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231

三、直接的干预与介入: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投资234

1.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化路线234

2.政府投资推动下的工业生产能力提升235

3.产业结构“突变”与增长方式的自我强化240

四、从直接主导转向间接调控的政府行为242

1.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转变242

2.政府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布局245

3.政府投资的转型251

五、转变中的政府:产业结构演进中的政府行为254

第十章 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新中国的乡村工业化进程256

一、新中国乡村工业化的探索和毛泽东关于乡村工业化的思想256

二、六七十年代乡村工业化的探索与社队企业的蓬勃发展25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崛起261

四、乡镇企业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263

五、中国乡村工业化的温州模式266

六、中国乡村工业化的苏南模式271

第十一章 存量变革与增量创新:新中国农业信贷体制的历史演变277

一、引言:农村金融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277

二、从路径依赖到制度突破: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278

三、市场准入与风险控制: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280

四、增量改革与资本整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84

五、结论:中国农村改革的传统智慧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285

第十二章 从全面介入到两权分离: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创新289

一、引言289

二、从全面介入到两权分离: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演变290

1.国有经济体系的快速构建与计划管理的起步290

2.工业化目标下全面介入的“所有者”: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291

3.两权分离下的出资人与经营者: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管理294

三、四重转变: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演进特征300

四、结论304

第十三章 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金融演进:以温州为核心的微观史学考察306

一、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的角色306

1.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地方政府创新306

2.渐进式变迁中的地方分权、财政联邦制与地方政府行为308

二、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315

1.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条件315

2.地方政府行为的目标函数318

三、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金融发展(一):温州钱庄320

1.温州钱庄的发展史:从清代到20世纪80年代320

2.方兴钱庄的兴衰史及其启示325

3.民间金融部门、地方政府与中央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框架334

四、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金融发展(二):温州典当业336

1.温州典当业的早期历史336

2.温州典当业的重新复苏及其经营特征339

3.温州典当业引起的争议和温州地方政府的政策框架342

五、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金融发展(三):温州钱会和非金融机构借贷345

1.治理与疏导:从乐清“抬会”事件和苍南、平阳“排会”事件看温州地方政府行为345

2.合法化和规范化:温州的非金融机构借贷354

六、结论359

下篇“中国模式”的历史反思363

第十四章 反思“中国模式”:内涵、争议与演进363

一、引言:“中国模式”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转型”363

二、“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新动向365

1.“中国模式”时间范围的再界定:长时段视角下的“中国模式”365

2.“中国模式”的普适性与独特意义368

3.对“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研究的反思370

4.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重新构建:“中国模式”研究中新的理论诉求375

5.“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379

三、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中国模式”的历史价值383

四、结论:“中国模式”研究之再认识384

第十五章 独立自主与批判吸收——探索中国道路与反思苏联模式385

一、独立自主与批判吸收——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对苏联模式的系统反思386

1.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道路,不迷信苏联模式,批评贾桂主义的奴性,鼓舞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386

2.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和制度自信,超越经典作家的思想,批判教条式地盲目学习苏联模式388

3.强调社会主义实现模式的多元化路路径,强调中国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389

4.全面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在经济过渡与经济发展中采取渐进与均衡策略,警惕重蹈苏联的覆辙390

5.以苏联为镜鉴,突出群众路线,谨慎对待阶级斗争,降低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恐慌393

二、中国道路的起点:过渡时期的体制特征、哲学渊源及其经济遗产395

1.中国道路的形成:动态调整的渐进式过渡的体制特征395

2.毛泽东的经济遗产和渐进式过渡的哲学渊源399

三、不能割裂两个时代:邓小平渐进式改革与毛泽东渐进式过渡的内在联系401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404

一、引言:对经济剂体制变迁的不同模式的反省404

二、中国经济剂体制变迁的历史起点与基本条件407

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和传统智慧417

四、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若干检讨和未来方向探讨422

后记4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