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甘肃戏剧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甘肃戏剧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31371708.jpg)
- 王正强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ISBN:754901054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甘肃戏剧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史前—1948年)1
导言1
先秦篇13
寻考甘肃戏剧文化源头13
第一节 蛇身人首 华夏人文初祖的传说15
第二节 伏羲制瑟 河陇得古乐夏声之先26
第三节 太极阴阳 解译甘肃戏曲音乐奥秘35
后世戏剧 当自巫优二者出43
第一节 黄帝轩辕 乐舞际会阪泉涿鹿44
第二节 商亡周兴 偃武修文歌舞大作51
第三节 巫觋事神 恒舞于宫酣歌于室56
第四节 新乐崛起 加剧西周礼崩乐坏61
第五节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七雄争霸66
第六节 秦汉之交 角抵百戏赤刀粤祝68
第七节 甘肃河西 少数民族能乐善舞72
秦氏族的文化品格76
第一节 息马主畜 造就秦人戎狄习性76
第二节 尚武精神 促成君权意识膨胀79
第三节 以忧为美 秦文化诠释的心韵82
第四节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85
汉魏篇93
张骞凿空丝绸之路 华夷文化融汇河西93
第一节 匈奴破月氏王 用头髅作饮器93
第二节 汉武欲联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95
第三节 “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97
三教精神与甘肃戏剧101
第一节 “白马”东来 “青牛”西去102
第二节 儒术教化 三教合流108
第三节 寓教于乐 戏曲之道111
河西“五凉” 晋末“三秦”114
第一节 “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114
第二节 十六国“三秦”政权与河陇乐舞融汇121
第三节 西凉之声与华夷文化第一次并融124
第四节 河西文化回授于中原126
地下音乐殿堂 地上壁画长廊130
第一节 魏晋古墓壁画上的音乐殿堂130
第二节 河陇石窟中的乐舞壁画133
第三节 史籍中的古代秦声乐器136
第四节 南梵“清声雅调” 北佛“秦声为得”139
隋唐篇145
隋唐燕乐兴盛 国伎衍变为大曲145
第一节 燕乐盛炽一时 朝野争相慕尚145
第二节 河陇充满商机 多元文化并融150
一、互市栉比151
二、商路通达158
三、粟特人好舞160
四、胡姬女当垆162
第三节 “国伎”衰 “大曲”出164
一、凉州大曲166
二、甘州大曲168
三、伊州大曲168
四、熙州大曲169
五、渭州大曲170
第四节 乐章歌曲制作烂然 倚声填词蔚然成风170
一、献身于曲子的优伶歌伎172
二、歌法的转变174
三、歌诗衍变为歌词177
唐五代甘肃的几种戏剧雏形179
第一节 大曲表演故事——歌舞戏诞生179
一、从《踏摇娘》到《方四娘》179
二、丸剑跳掷的《西凉伎》181
三、秦州歌儿主唱的《濮阳女》181
第二节 角色调谑戏弄——参军戏诞生182
第三节 假面执戈扬盾——傩舞戏诞生183
一、敦煌傩舞戏183
二、永靖傩舞戏184
第四节 偶人作场演事——傀儡戏诞生186
甘肃叙事文学和讲唱文学的崛起188
第一节 志怪小说首出甘肃188
第二节 敦煌遗书中的讲唱作品190
一、俗赋191
二、话本192
三、词文193
四、讲经文193
五、俗讲194
六、变文194
第三节 “俨然接近剧本”196
一、《六禅师七卫士酬答故事》卷197
二、《释迦因缘》卷199
三、《茶酒论》卷200
第四节 敦煌曲谱201
宋元篇207
宋词衍变为元曲 戏曲渐显端倪207
第一节 “一曲新词酒一杯”208
第二节 宋词衍变为元曲212
第三节 用场道分多途214
一、剧曲215
二、散曲217
三、杂曲219
第四节 甘肃说唱 清歌叙事221
一、鼓子词221
二、唱曲子223
三、宝卷226
第五节 甘肃戏曲初绽端倪230
一、由宋杂剧到北曲杂剧230
二、杂剧在甘肃的流通231
三、甘肃戏曲与杂剧并出234
四、杂剧的僵化与甘肃戏曲的兴盛235
甘肃皮影 装屏设像237
明清篇257
总追四方散乐 汇成村落百戏257
第一节 明初戏曲禁绝 甘肃剧坛萧索257
第二节 江汉移民戍边河陇 南北俗曲二次并融260
第三节 清歌坐唱 呈盛一时266
一、宗教性说唱曲子267
二、世俗性说唱曲子274
三、劳动性说唱曲艺279
地摊秧歌向民间小戏嬗变284
第一节 由清歌坐唱嬗变为走唱表演的《十里亭》287
第二节 广场社火登上舞台作场的“演故事”292
第三节 具有板式变化雏形的“苍龙哭海”298
一、上下句体298
二、四句头299
三、长短句体299
民间小戏向舞台大戏嬗变305
第一节 “小戏”与“大戏”305
第二节 方言与秦声307
第三节 剧种与声腔313
第四节 秦声与秦腔315
第五节 花音与苦音316
一、清角为宫318
二、变宫为角319
三、“上、下两句倍之”320
第六节 音乐与戏曲320
一、武场面323
二、文场面325
第七节 “人道”与“戏道”328
一、综合性328
二、程式性330
三、虚拟性333
四、写意性339
甘肃戏剧在境内的流通342
第一节 板腔体秦腔“大戏” 舞台主体342
第二节 曲子戏星罗棋布 流派纷呈348
一、凉州半台戏349
二、民勤曲子戏351
三、武都高山戏354
四、玉垒花灯戏358
五、静宁喊牛腔360
六、华亭种扁豆362
七、笑谈363
第三节 皮影戏遍及全省 各呈异彩363
一、陇南影子腔365
二、灯盏头碗碗腔367
三、陇东道情368
四、杖头傀儡371
第四节 李笠翁率班抵陇 昆腔风靡373
第五节 《天山雪》传奇剧作 失而复得375
甘肃戏剧在全国的流通380
第一节 “涿州一带流行的影戏,来自兰州”380
第二节 “西秦腔”现身南戏传奇抄本382
第三节 “蜀伶新出琴腔”388
第四节 “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392
第五节 “谓甘肃调曰西皮调”395
第六节 甘肃“西秦腔”挑起花雅大战398
一、声腔402
二、伴奏403
三、表演404
四、化妆406
五、情色406
“食养人,戏养神”418
第一节 庙会419
第二节 戏楼428
第三节 班社430
一、“四碗一暖锅”433
二、“七紧八慢九消停”433
三、“四梁四柱”434
四、“四梁八柱”435
五、“十三头网子”435
第四节 演员435
第五节 剧目445
第六节 绝活450
第七节 行头457
一、大衣箱458
二、二衣箱467
三、三衣箱471
四、头帽箱474
第八节 砌末484
一、刀枪把子484
二、门帘台帐484
三、桌裙椅帔484
四、文房四宝485
五、刑具官印485
六、器皿包袱485
七、帐子景片485
八、旗伞灯扇486
九、船板马鞭487
第九节 造型489
一、脸面化妆489
二、发部化妆490
甘肃脸谱三大流派491
第一节 装饰隐寓褒贬491
第二节 脸谱的形成493
第三节 写脸八步程序497
第四节 脸谱三大要素498
一、色块498
二、纹饰500
三、布局501
第五节 秦腔脸谱谱式503
第六节 甘肃三大流派506
一、兰州脸谱流派508
二、董志塬脸谱流派510
三、陇南脸谱流派512
民国篇517
甘肃戏剧鼎盛后的消歇517
第一节 东西方戏剧的自主个性51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甘肃秦腔520
一、中路521
二、东路528
三、南路530
第三节 甘陕秦腔合璧533
第四节 甘肃戏剧跨越式发展538
一、唱曲子538
二、演皮影539
三、南木特戏走向成熟540
四、外来戏曲涌入541
陇东革命老区戏剧事业蓬勃发展546
第一节 陇东老区早期的红色文化546
第二节 陇东老区第一支红色文艺宣传队548
第三节 后方留守兵团三八五旅宣传队诞生550
第四节 中共庆环分区庆环农村剧校成立553
第五节 陇东分区的“新秧歌运动”556
小结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