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晋经济论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纪馨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ISBN:750441790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7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晋经济论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目录1
第一篇 总论21
第一章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21
1.1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21
1.2 民族边界和农牧业的兴衰23
1.3 山西古代的国际商道和山西商人25
进入丝绸之路(25)开创茶马之路(25)海上贸易(28)晋商精神(28)商务衰徽与商路的冷落30
1.4 阎锡山的经济“畅想曲”32
设计划案》(36)《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42
的实施(38)建设资金的筹措42
“畅想曲”的理论基础(35)《山西省政十年建42
“用民政治”和“六政三事”(33)阎锡山经济42
1.5 生产力的解放45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48
2.1 “半岛”式山地型高原48
“半岛”式的高原地势(48)经向型地貌形态49
组合格局49
2.2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51
破碎黄土塬(52)黄土丘陵(53)黄土台地54
(53)山间黄土盆地54
2.3 多变的高原性气候54
气温(55)降水(56)无霜期(56)气候区划57
2.4 没有境外水源的水系58
(59)河川流量60
山西河流的经济特征(59)河流的自然特征60
2.5 丰富的地下宝藏61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62)首屈一指的铝土矿66
产(65)品位较低而储量丰富的铁矿资源66
名列前茅的铜矿资源(67)我国东部特有的67
“盐池资源”67
第三章四十年来的经济建设69
3.1 恢复国民经济69
统一财经工作(69)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70
土地改革(70)开展“三反”、“五反”,调73
整工商业(71)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71)基73
本经验73
3.2 “一五”时期经济的协调发展74
农业、手工业走上合作化道路(74)改造资本75
主义工商业(75)引进苏联先进技术75
“一五”时期的经济成就(75)“一五”的基76
本经验76
3.3 “大跃进”中的经济滑波与调整78
“大跃进”、“公社化”的经济恶果(78)经82
济调整的“八字方针”(79)调整后的经济高82
涨(81)经验与教训82
3.4 “文革”十年的经济衰退83
政治动荡酿成经济衰退(83)难忘的教训85
3.5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新生86
开放(89)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91
农村经济率先改革(8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91
4.1 重型化的产业结构98
第四章山西经济结构98
多维视野中的产业结构(98)产业结构的透视与比较(101)主要问题剖析(106)优化山西产业结构断想109
4.2 初级化的产品结构112
产品结构的涵义及分类(112)产品结构的现实117
图象与特征(113)存在的问题(115)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117
4.3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技术结构118
技术结构的涵义与分类(118)现阶段技术结124
构的特点(119)技术结构的优化124
4.4 二元化的经济组织结构125
构的特征(126)经济组织结构的优化129
经济组织结构的科学界定(125)经济组织结129
4.5 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130
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特点(130)所有制结构的138
现实态势(132)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138
分析(137)山西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与发展138
第二篇产业部门经济纵论143
第五章黄土农业的发展与困境143
5.1 黄土农业增长四十年144
农业建设的基本成就(144)山西农业增长的148
周期特征及成因148
5.2 农业地域差异及农业区划160
划163
显著的农业地域差异(161)简明综合农业区163
5.3 脆弱的黄土农业167
农业发展水平(168)农业生态条件恶化(169)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薄弱(171)农业投资份额长期偏低(172)经济环境不利于农业稳定增长175
5.4 振兴黄土农业之路177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产出功能178
推广有机旱作农业(179)走科技兴农之路181
第六章 任重道远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184
6.1 决定现代化经济命运的“先行官”184
6.2 五通六达的古代大道186
隋唐要道分布(187)明清道路布局189
6.3 “过五关”、斩太行190
业中的地位(195)铁路干线198
山西铁路发展概况(191)铁路运输在全省运输198
6.4 覆盖三晋大地的公路网与综合发展中的民航业201
公路运输的优点及建设条件(201)公路建设发207
展概况(203)主要公路干线(204)民航事业的建立与发展(205)专业航空的诞生及其迅速发展207
第七章超重型的现代工业体系209
7.1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的兴起209
历史悠久的手工业(209)现代工业的诞生及其210
发展210
7.2 畸形现代工业结构211
极度倾斜的重工业投资(213)以重工业为主215
体的工业结构(213)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215
的超重型工业体系215
7.3 支柱产业之一——能源工业216
全国的煤炭生产基地(216)六大煤矿217
生产与输出(220)电力工业布局223
地方煤矿(219)煤炭外销状况(220)电力223
7.4 支柱产业之二——冶金工业225
钢铁工业(225)有色金属工业226
7.5 支柱产业之三——化学工业228
7.6 支柱产业之四——机械工业230
7.7 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轻纺工业232
市场短缺的轻工业品(233)自给不足的食品235
工业产品(234)落后的日用化学工业235
品种短缺的日用品工业(235)发展缓慢的纺236
织工业236
7.8 前途广阔的建筑业与建材工业237
业的发展239
建筑业的过去与现在(237)现代建筑材料工239
7.9 工业生产的高消耗与低效益241
高消耗的工业生产(241)低效益的工业生244
产(242)高耗低效原因剖析244
7.10集中于盆地的工业布局247
工业布局的形成(248)工业分布的基本格252
局(249)工业均衡布局问题252
第八章晋商精神与现代贸易255
8.1 出类拔萃的山西商人255
晋商概观(256)古为今用的晋商精神257
8.2 内外贸易的发展259
展262
内贸发展概况(259)对外经济贸易的发262
8.3 国营商业265
8.4 农村商业供销合作社268
8.5 服务业的春天271
8.6 前进中的个体商业272
8.7 敞开“关”门做生意274
8.8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76
第九章支出短绌的山西财政279
9.1 财政管理体制279
9.2 财政收入构成282
财政收入构成(283)财政收入回顾285
财政收入结构的问题(287)扩大山西财政收入的出路289
9.3 国税与地方税291
建国以来的税制演变(292)完善中的地方294
税294
9.4 财政支出结构296
财政支出构成(296)财政支出回顾298
“七五”以来山西财政支出分析(301)合理303
调整山西财政支出结构303
9.5县财政与扶贫脱补304
山西县级财政概况(304) “定补县”吃补贴308
的原因剖析(306)补贴县“脱补”途308
径308
9.6 完善乡财政309
理(311)完善乡财政的几个问题311
乡财政的建立(309)乡财政的收支范围与管311
10.1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314
第十章借差发行的山西金融314
10.2山西金融结构318
组织结构(318)管理结构(322)融资结325
构325
10.3信贷借差省328
山西信贷资金运动特征(328)信贷资金借差332
成因(330)山西信贷收支平衡332
10.4破土而出的金融市场333
期证券市场(337)证券市场(338)金融市339
场存在问题(338)金融市场完善339
同业拆借市场(334)票据贴现市场(336)短339
10.5重新腾飞的保险业341
发展中的保险业(341)保险业的作用342
保险业展望345
第十一章双向价值流失的山西物价347
11.1价格管理体制347
传统价格体制及其弊端(347)价格管理体制349
改革(348)价格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349
11.2价格结构350
价格结构的演变(351)价格结构存在的问356
题(353)价格结构优化趋势356
11.3价格水平分析357
件和途径366
的影响(364)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条366
解放前夕的价格水平(357)解放后价格水平366
的变化(359)价格水平变化对居民生活水平366
第三篇 山西经济的宏观研究371
第十二章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371
12.1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371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371)省级宏观372
经济调控的特点372
12.2山西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373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373)省级宏观经济375
调控任务(374)省级宏观目标和任务的量化375
及其原则375
12.3省级宏观经济调控手段376
国民经济计划(376)产业政策(377)财政政381
策(379)货币政策(379)行政手段381
12.4山西经济宏观调控的组织系统与操作382
省级宏观调控的组织系统(382)省级宏观经384
济调控的操作384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调控中的资金流量分析387
13.1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基本概念的界定387
13.2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的意义389
13.3 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结构与平衡关系391
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结构(391)资金流量表的396
平衡关系396
13.4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编制397
编制区域资金流量表的资料来源(397)区域399
资金流量表编制中各部门交易项目的推399
算399
13.5区域资金流量的分析407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要求(407)区域资410
金流量分析方法(408)区域资金流量的实证410
分析410
第十四章省内外经济联系与技术合作412
14.1 区际、省际间的经济联系与技术合作412
历史悠久的外向经济联系(413)充满活力的415
现代经济技术合作415
14.2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418
企业集团的优越性(419)山西省主要企业集419
团419
14.3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421
改革开放前山西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421
改革开放中山西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422
劳务与技术输出(425)建立友好城市关427
系(426)国际旅游业427
第十五章山西经济中心428
15.1省会——际山枕水的秀丽城市429
襟四塞之地理位置(429)由剧变到稳定的政432
区和人口(429) “富有”与“匮乏”并存的432
自然资源(430)历经盛衰的千年历史432
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433
15.2煤海古城——大同438
自然历史概况(438)鲜明的经济特征440
双项经济高度发展的未来441
15.3宝藏之乡——阳泉442
经济发展的基础(442)经济特征444
15.4上党古邑——长治446
自然历史概况(446)经济特征448
15.5崛起中的晋城450
自然历史概况(450)经济特征451
15.6忻州、临汾和运城三市452
晋北“三关总要”忻州市(452)晋南战略要456
地临汾市(454)盐化都邑运城市456
16.1省内经济区的划分459
第十六章省内经济区459
山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460)省内区463
域差异(462)经济区划分463
16.2雁北经济区464
地理位置(464)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特465
点(465)煤炭资源与能源经济的发展465
经济中心与经济分区467
16.3忻州经济区468
划分忻州经济区的成熟条件(468)复杂的自471
然条件(469)忻原区(470)五寨区471
16.4中部经济区472
石区(476)阳泉区478
自然经济特点(472)太原盆地区(474)离478
16.5上党经济区480
自然经济特点(480)长治区(481)晋城483
区483
16.6晋南经济区484
自然经济特点(484)临汾区(486)侯马489
区(489)运城区489
第四篇 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因素493
第十七章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潜在的水土资源危机493
17.1恶化的山西生态环境493
危机时刻503
应——大自然的惩罚(498)到了刻不容缓的503
三晋大地的环境变迁(493)环境恶化效503
17.2潜在的山西水土资源危机507
匮乏的水资源(507)贫瘠的土地资源515
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522
第十八章亟待开拓的市场527
18.1公平竞争的市场狭小527
资源配置仍以计划导向为主(527)市场政策535
浅浮且存在差异(529)企业市场运行机制仍535
未形成,竞争乏力(532)职工收入对市场供535
应的影响乏力535
18.2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537
品——国家调拨率高,市场成交额低539
农产品——自给率商品率均低(537)能源产539
消费品——省内货源率下降,省外货源率上543
升(542)市场价格扭曲与价值流失543
18.3市场发育不良549
市场规模小(549)没有形成全国性市552
场(550)期货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551)规552
范化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还未形成552
第十九章正在改善的投资环境554
19.1负重偏沉的“先行官”555
“密、偏、沉”的交通运输(555)畸形发展560
的货运结构(557)滞后发展的民航交通运560
输(560)一个有待解决的矛盾560
19.2勉强支撑的信息通讯561
邮电通信的曲折发展(561)邮电通信发展中562
的问题562
19.3偏倚的价值取向和封闭的传统观念564
农本思想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传统观565
念(564)农本思想的延续力演化为现代的畸565
形病态565
19.4人的素质低与人才的浪费567
人口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失衡(567)人口素569
质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569
第二十章残存的产品经济管理办法572
20.1产品经济的管理思想572
科学管理意识差(573)重计划,轻市场575
重速度,轻效益(576)主体意识差577
20.2管理改革滞后578
政府企业管理职能错位(578)权力集中现象580
减而不弱(579)条块分割尚未改变580
机构重叠,冗员过多580
20.3管理服务软弱无力582
服务体系不健全(582)服务内容狭窄582
服务质量低583
20.4管理人员素质偏低584
第五篇 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589
第二十一章经济发展战略概述589
21.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589
21.2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590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591
《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纲要》592
《1988——200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594
(593)《14888工程》(594)《关于实现山西594
省国民经济总值第二个翻番的对策》594
《整体创新,综合开发》(595)《中共山西597
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上新台597
阶的意见》597
21.3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598
是“参与竞争”602
构”还是“重——轻型结构”(600)农业为602
基础还是能源为基础(601)“承东启西”还602
“资源导向”还是“需求导向”(598)“一602
元目标”还是“二元目标”(599)“重型结602
21.4战略指导思想604
转变重政治轻经济的观念(605)转变重生产606
轻流通的观念(605)转变重官场轻市场的观606
念606
21.5山西经济战略重点606
工业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607)农业和农村613
经济的发展613
第二十二章流通兴晋市场突破615
22.1经济理论是流通战略的理论基础616
市场突破(619)流通中心——经济中心的基621
点621
通是现代经济繁荣的基石(617)流通兴晋,62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6)大市场、大流621
22.2以市场为突破口,推动山西经济发展623
培育多维市场(623)市场一元化规则625
重塑市场主体:将企业推向市场(626)政府627
要转变职能,规范行为627
22.3市场逐级推进:深化改革的突破口628
发展资金市场(628)开拓劳务市场和房地产633
市场(631)轻重有别,协调发展633
第二十三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634
23.1资源开发战略634
建设并重638
发展相结合(637)水土资源:规划、管理、638
源:综合开发(636)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638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界定(635)矿产资638
23.2农业发展战略639
农业和非农业协调发展(639)建立农村经济646
新体制(641)增加农业投入(645)科技兴646
农646
23.3能源重化工发展战略647
深加工战略(647)煤炭深加工(648)铝深650
加工(648)钢铁深加工(649)其他深加650
工650
23.4轻工业发展战略650
点651
轻工业发展战略思想(651)轻工业战略重651
23.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652
23.6交通、通讯业发展战略654
23.7贸易发展战略655
重塑商业体制(655)把流通摆在再生产之首657
(656)贸易与生产双向延伸,相互配合657
(657)东进西展,积极发展对外贸易657
发展专业市场和商品期贷市场658
23.8旅游业发展战略658
旅游资源:山西第二大资源(659)旅游业发661
展战略目标(660)旅游业发展战略重点661
24.1环境保护战略问题665
第二十四章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问题665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65)生态环境意识670
与生态环境道德观(666)两种思想的拨乱670
反正(666)环保法制管理(668)增加环保670
投资(669)山西环保战略思想选择670
九十年代山西环保战略选择:协调共进,持671
续发展671
24.2企业发展战略问题672
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类型(672)实施企业战略676
的外部环境(674)发展股份制企业676
24.3贫困地区脱贫战略问题679
略681
脱贫致富的国际经验(680)贫困地区脱贫战681
24.4投资与筹资战略问题682
投资体制(682)资金筹集(684)理财观念688
与筹资措施688
24.5科技进步战略问题690
科技进步及其在山西的特点(690)科技进步692
战略(691)科技产业一体化692
24.6教育发展战略问题694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94
教育发展战略694
24.7社会文化发展问题695
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695)传统观念的转696
变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