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病原细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病原细菌学
  • 王金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344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病原细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任务1

一、植物病原细菌1

二、植物病原细菌学2

三、研究任务2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发展简史3

一、中国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3

二、国外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4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6

一、病原物致病机制7

二、致病相关基因8

三、植物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11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12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12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13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理生化学13

四、寄主——病原细菌相互作用13

五、寄主和病原物共同进化14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16

第一节 细菌在生物界中的位置16

一、细菌在生物一级分类中的位置16

二、关于原核生物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18

第二节 细菌分类系统及演化19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19

二、伯杰氏分在系统的演变19

三、细菌主要类群的划分和植物病原细菌20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法28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28

二、鉴定与分类方法31

第四节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分类与鉴定48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48

二、种的分类52

三、属和种的重新组合56

第五节 假单胞属(Pseudomonas)的分类与鉴定58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58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61

三、属和种的成员重新组合以及新属的建立67

第六节 欧氏杆菌属(Erwinia)的分类与鉴定69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69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74

三、从欧氏杆菌属演变的新分类单元80

第七节 土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分类与鉴定81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81

二、种及种下单元的分类84

三、土壤杆菌属生物变种(或生物型)与种关系86

第八节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87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87

二、种的演化94

三、关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96

第九节 其它革兰氏阳性致病细菌97

一、链霉菌属(Streptomyces)97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98

第十节 植原体类细菌和类细菌的分类鉴定99

一、植原体细菌的分类演变99

二、植原体类细菌的基本特征99

三、植原体细菌属的特征100

四、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BLO)101

第十一节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与偶遇性植物病原细菌102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108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109

一、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110

二、胞外多糖在决定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112

三、胞外多糖在寄主一病原菌识别中的作用113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脂多糖114

一、细菌脂多糖的结构特征114

二、细菌脂多糖的功能115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壁118

一、细菌肽聚糖的结构与组成119

二、细菌细胞壁的功能120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膜121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121

二、细胞膜的功能121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胞外附属物126

一、细菌的鞭毛127

二、细菌的纤毛(fimbriae)和性纤毛(sex-pilus)131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135

第一节 土壤和根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135

一、植物病原细菌在非根围土壤中的存活135

二、根围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140

第二节 植物地上部表面和叶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147

一、植物叶围细菌群体的性质148

二、叶围病原细菌的存活与分布149

三、叶围细菌的群体动力学151

四、叶围细菌及其对植物的影响152

五、叶围病原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156

第三节 种传细菌生态学160

一、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部位160

二、病原细菌进入种子的途径161

三、植物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及其影响因素162

四、种传病原细菌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164

第四节 介体与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关系166

一、介体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167

二、病害介体传播的特异性168

第五章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生理生化基础173

第一节 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作用机制173

一、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173

二、果胶酶176

三、纤维素酶185

四、蛋白酶187

五、胞壁降解酶的分泌189

第二节 毒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191

一、毒素的概述191

二、假单胞杆菌毒素192

三、黄单胞杆菌毒素201

四、棒杆菌素毒素202

五、根瘤菌毒素203

第三节 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204

一、生长素204

二、细胞分裂素209

三、乙烯211

四、脱落酸(ABA)212

第四节 多糖的种类及在致病中的作用213

一、胞外多糖213

二、其他多糖225

第六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229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策略229

一、基本概念229

二、基本策略232

三、基本研究路线和方法233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与致病过程有关的基因243

一、与病原细菌侵染有关的基因244

二、决定显症的基因244

三、决定寄主范围的基因244

第三节 决定致病性或毒性的基因252

一、胞壁降解酶基因252

二、毒素基因255

三、胞外多糖基因257

四、激素基因257

五、hrp基因258

六、dsp基因264

七、外泌基因264

八、致病性调控基因266

九、编码未知产物的基因267

十、几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研究268

第四节 质料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283

一、质粒的特征和分离283

二、质粒在决定致病性和毒性中的作用284

三、由质粒编码的其它性状284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基因的调控机制287

一、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87

二、植物病原细菌中的基因调控289

第七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噬菌体及细菌素301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在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301

一、噬菌体的一般形状301

二、噬菌体的研究方法308

三、噬菌全的应用309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312

一、细菌素的定义及概念发展312

二、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细菌素类型及理化特征315

三、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作用及其机制319

四、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应用321

第八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细菌的相互作用328

第一节 寄主一病原物识别的类型及机制328

一、识别类型328

二、识别机制329

第二节 激发子与受体336

一、激发子336

二、抑制子344

三、受体346

第三节 信号传导过程及主要类型349

一、信号接受与信息传导的生物学意义349

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物质及有关反应349

三、信号接受和信号传导的基本过程351

四、信号传导的几种模式352

五、不同类型寄主一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357

第九章 代表性植物细菌病害的研究进展364

第一节 土壤杆菌冠瘿病364

一、症状364

二、病原364

三、致病性365

四、T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366

五、毒性基因的调节366

六、T-DNA的产生和转移366

第二节 马铃薯环腐病367

一、病原367

二、症状367

三、侵染循环367

五、防治368

四、检测368

一、欧氏杆菌软腐病的一般发生规律369

二、几种重要植物细菌性软腐病369

第三节 欧氏杆菌软腐病369

第四节 农作物青枯病371

一、分类上的变化371

二、寄主范围372

三、传播类型和侵染来源372

四、影响发病的一些环境因子373

第五节 水稻白叶枯病374

一、症状类型374

二、病原374

三、发病规律377

第十章 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379

二、生育期与抗性的关系380

三、抗病性与侵染过程的关系380

第一节 植物对病害的抗病类型380

一、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380

四、主动抗性与被动抗性381

第二节 植物对细菌侵染的防卫381

一、预存性抗性381

二、诱导抗性384

三、过敏反应386

四、系统获得抗性391

第三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及其功能392

一、基本概念392

二、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394

第四节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及其调控410

一、防卫蛋白及基因类型411

二、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特征418

三、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调控特点422

第十一章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429

第一节 化学防治429

一、杀细菌剂429

二、抗菌素430

三、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431

第二节 生物防治432

一、生防治剂的应用432

二、颉颃微生物的筛选和活性测定433

三、生防菌的作用机制435

四、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生防菌的遗传改良446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利用447

一、抗性种质的搜寻447

二、抗性育种448

三、抗病品种的监测和评估450

四、抗病菌品种的合理利用451

第四节 农业防治451

一、无病植物材料和种子的利用451

二、新型的繁殖方式458

三、作物生长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458

四、农具和农产品处理459

第五节 结论和展望459

第十二章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465

第一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与策略465

一、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465

二、向植物细胞转移基因466

三、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策略472

五、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481

四、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成就4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