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集约型经济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集约型经济发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458747.jpg)
- 郭世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10623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集约经营-经济发展(学科: 研究 地点: 江苏) 经济发展-集约经营(学科: 研究 地点: 江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集约型经济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科技进步与集约型经济发展研究3
第一节集约型经济因素的成长与发展3
(一)从大中型企业日益发展的角度,看集约经营因素的成长3
(二)从产业结构逐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角度,看集约经营因素的扩展3
(三)从电子、光纤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江苏经济中的集约经营因素3
(四)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角度,看江苏集约经营因素的发展3
(五)对外经济工作中的集约经营因素在逐步成长3
(六)从效益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角度,看集约经营因素3
目录3
第二节江苏经济正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但目前仍然处在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8
(一)粗放经营型经济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3
(五)省内财力薄弱,经济集约化进程面临严重困难23
(四)旧的经济体制不适应集约经营的要求23
(三)观念更新滞后,战略转移迟缓,忽视集约经营23
(二)粗放经营在中国和江苏的发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经济、历史条件23
(三)宏观管理中的粗放经营因素23
第三节粗放经营为主型经济的形成原因23
(五)经济效益差,是江苏经济粗放经营的集中表现23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粗放经营因素23
(二)经济结构里的粗放现象23
(一)生产力要素方面的粗放因素23
第四节集约型经济考核指标及其发展目标预测33
(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江苏经济集约化进程47
(七)优化结构,淘汰或转移高耗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47
(八)推动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规模经济47
(九)强化科学决策机制,注意重要经济关系,控制主要弹性系数,把握经济发展“冷热度”47
(五)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集约化经营47
(十一)加快人才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47
(十二)从实际出发,狠抓落实,是实现集约经营的关键47
第二章江苏省资源综合利用分析47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集约型经济创造必要的条件47
(三)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47
(二)加快科技进步,真正把经济发展置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47
(一)要有秩序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江苏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47
第五节关于发展集约型经济的措施和政策建议47
(三)全社会投资结构的调整与控制47
(二)关于江苏集约型经济发展目标预测47
(一)集约型经济指标体系的选择47
(四)加快改革步伐,将企业推向市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速集约化进程47
第一节经济发展阶段与转型60
(三)引起经济转型的原因61
第二节江苏经济转型紧迫性61
(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转型61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61
(一)江苏经济发展的阶段64
(二)十年发展对转型提出的要求64
第三节江苏资源利用状况分析64
(一)资源利用状况的宏观分析72
(二)对资源利用状况的微观分析72
第四节发展集约型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72
第五节发展集约型经济的对策74
(四)缺乏完善统一市场的矛盾74
(二)资源不平衡矛盾74
(三)现行价格结构与集约化经营的矛盾74
(一)指导思想的不适应74
(一)深化体制改革77
(二)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77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77
(四)加强和推进技术改造77
第三章江苏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分析77
第一节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77
第二节江苏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80
第三节江苏省行业集中度分析90
第四节江苏工业企业规模不足的成因分析94
第五节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思路97
第四章集约型经济数学模型研制报告103
第一节模型目标103
第二节建立模型的主要思想104
第三节模型系统结构105
第四节模型的控制变量选择110
笫五节模型有效性检验114
第六节主要预测结果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