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乃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5392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 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乐黛云1
第一章 发展论1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
1 全球化的界定1
2 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3
3 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6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8
1 比较文学的萌芽8
2 比较文学的诞生10
3 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13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史发展溯源23
1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23
2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27
3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31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36
1 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36
2 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38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43
1 文化研究溯源43
2 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45
3 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48
第二章 本体论52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52
1 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52
2 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55
3 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58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62
1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62
2 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66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72
1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72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74
3 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79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82
1 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82
2 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86
3 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89
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93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99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99
2 什么是比较视域103
3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107
4 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111
5 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117
第三章 视域论121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121
1 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121
2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123
3 比较视域的自觉性125
4 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127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128
1 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128
2 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130
3 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131
4 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133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135
1 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135
2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137
3 文学与宗教的互渗139
4 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142
5 文学与艺术的互渗145
6 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149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153
1 什么是“国外汉学”153
2 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156
3 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158
4 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160
第四章 学派论164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164
1 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64
2 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167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172
1 美国学派的形成基本主张172
2 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176
3 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79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183
1 民族性的种种诉状: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183
2 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190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196
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196
2 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198
3 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200
4 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204
第五章 类型论207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207
1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207
2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209
3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211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214
1 主题学的成立214
2 主题与母题216
3 题材、形象与意象219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224
1 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224
2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226
3 形象学研究的特点230
4 形象学研究的前景230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232
1 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232
2 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234
3 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238
4 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238
5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241
第六章 范例论243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243
1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243
2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46
3 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50
4 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254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255
1 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255
2 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258
3 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261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265
1 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265
2 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269
3 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271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275
1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275
2 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277
3 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282
第七章 译介论286
第一节 文化范式与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286
1 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及其与文化范式的相互关联性概述286
2 文化范式和译介学研究的相互整合:研究个案阐析288
第二节 西方译介学的范式变革:传统与演进293
1 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293
2 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新探索297
第三节 译介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304
1 译介学范式的文化转向304
2 对于传统译介学范式的理论诘难306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08
1 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08
2 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12
第八章 诗学论316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316
1 “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316
2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320
3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322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324
1 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324
2 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329
3 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332
4 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333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337
1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337
2 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340
第四节 中国西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346
1 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346
2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348
3 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352
第九章 思潮论355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355
1 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355
2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356
3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361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365
1 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365
2 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367
3 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369
4 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374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376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376
2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379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381
4 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385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387
1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387
2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389
3 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393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397
1 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397
2 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401
3 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405
后记 杨乃乔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