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与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薛永强,张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004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有机合成-有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与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有机合成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1
1.2 有机合成的任务和内容4
参考文献5
第2章 有机合成基础6
2.1 分子骨架的形成6
2.1.1 碳碳单键的形成6
2.1.2 碳碳双键的形成19
2.1.3 碳碳叁键的形成26
2.1.4 碳环的形成26
2.1.5 杂环的形成32
2.2 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保护42
2.2.1 官能团的引入42
2.2.2 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换45
2.2.3 官能团的保护54
参考文献58
习题58
第3章 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60
3.1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60
3.1.1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成键情况61
3.1.2 16电子和18电子法则63
3.2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64
3.2.1 配体的配位、离解、取代反应64
3.2.2 氧化-加成反应65
3.2.3 还原消除反应68
3.2.4 插入和反插入反应68
3.3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有机合成70
3.3.1 催化氢化70
3.3.2 催化C—C键形成71
3.3.3 催化有机合成实例73
参考文献74
习题75
第4章 元素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77
4.1 有机硼化合物77
4.1.1 有机合成的硼试剂77
4.1.2 有机合成中硼试剂的转化反应79
4.1.3 有机硼烷在合成上的应用80
4.2 有机硅化合物81
4.2.1 烯醇硅醚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82
4.2.2 硅叶立德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85
4.3 有机磷化合物86
4.3.1 磷叶立德与Wittig反应86
4.3.2 Wittig反应的改进89
4.4 有机硫化合物92
4.4.1 硫醚92
4.4.2 硫叶立德94
参考文献95
习题95
第5章 不对称合成97
5.1 不对称合成概述及立体化学基础97
5.1.1 不对称合成的定义和分类97
5.1.2 不对称合成的效率98
5.1.3 立体化学概念、术语及命名99
5.2 非对映择向合成105
5.2.1 含α-不对称碳原子的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06
5.2.2 不对称环己酮的亲核加成108
5.3 对映择向合成111
5.3.1 引入手性辅基进行对映择向合成111
5.3.2 利用不对称试剂进行对映择向合成112
5.3.3 应用不对称催化剂的对映择向合成117
5.4 双不对称合成121
5.4.1 双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121
5.4.2 双不对称醛醇缩合反应(Aldol反应)122
5.5 绝对不对称合成123
参考文献123
习题124
第6章 反合成法及其应用126
6.1 引言126
6.2 反合成法原理和基本概念126
6.2.1 反合成原理126
6.2.2 反合成法基本概念127
6.3 反合成分析中的切断技巧130
6.3.1 优先考虑骨架的形成130
6.3.2 优先在杂原子处切断131
6.3.3 添加辅助官能团后再切断131
6.3.4 将目标分子推到适当阶段再切断132
6.3.5 利用分子的对称性132
6.4 几类重要化合物的合线路线设计132
6.4.1 单官能团化合物132
6.4.2 二官能团化合物135
6.5 碳环的切断与合成路线设计143
6.5.1 三元环143
6.5.2 四元环144
6.5.3 五元环145
6.5.4 六元环145
6.5.5 中环与大环146
6.5.6 杂环化合物146
参考文献148
习题149
第7章 有机合成控制方法与策略151
7.1 有机合成选择性的利用151
7.1.1 化学选择性151
7.1.2 区域选择性156
7.1.3 立体选择性与立体专一性158
7.2 有机合成中导向基的应用163
7.2.1 活化导向基164
7.2.2 钝化导向基164
7.2.3 阻断基165
7.2.4 保护基165
7.3 潜在官能团及应用166
7.3.1 烯烃作为潜在官能团166
7.3.2 羰基作为潜在官能团167
7.3.3 杂环化合物作为潜在官能团167
7.4 重排反应的利用168
7.4.1 频呐醇重排168
7.4.2 Arndt-Eistert重排169
7.4.3 Hoffmann重排169
7.4.4 Beckmann重排170
7.4.5 Claisen重排170
7.4.6 Cope重排171
7.5 合成路线的优化172
7.5.1 合成效率172
7.5.2 反应条件与实验操作177
7.6 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设计178
参考文献179
习题180
第8章 绿色合成181
8.1 绿色化学181
8.1.1 绿色化学的定义181
8.1.2 绿色化学原理182
8.2 有机合成反应的原子经济性183
8.2.1 原子经济性183
8.2.2 原子利用率183
8.3 有机合成中常见反应的原子经济性184
8.3.1 重排反应184
8.3.2 加成反应184
8.3.3 取代反应185
8.3.4 消除反应185
8.3.5 周环反应185
8.3.6 氧化还原反应186
8.4 提高化学反应原子利用率的途径186
8.4.1 开发新型的催化剂186
8.4.2 设计新的合成路线186
8.4.3 采用新的合成原料187
8.5 实现绿色合成的方法、技术与途径188
8.5.1 开发“原子经济”反应188
8.5.2 提高烃类氧化反应的选择性188
8.5.3 选用更“绿色化”的起始原料和试剂189
8.5.4 采用无毒、无害的高效催化剂189
8.5.5 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190
8.5.6 反应方式的改变191
8.5.7 采用高效合成方法191
8.5.8 固态反应(干反应)192
8.5.9 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192
参考文献193
习题193
第9章 有机电化学合成195
9.1 概述195
9.2 有机电合成技术195
9.2.1 电解装置与电解方式195
9.2.2 电解槽196
9.2.3 电极材料及其修饰197
9.2.4 隔膜材料198
9.2.5 溶剂和支持电解质198
9.3 有机电合成方法199
9.3.1 间接有机电化学合成199
9.3.2 成对电合成200
9.3.3 电化学聚合201
9.3.4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法201
9.3.5 电化学不对称合成202
9.4 有机电合成反应203
9.4.1 官能团变换反应203
9.4.2 电加成反应205
9.4.3 电取代反应205
9.4.4 电消除反应206
9.4.5 C-C偶合反应207
9.4.6 电聚合反应207
9.4.7 电环化反应208
9.4.8 电裂解反应208
9.4.9 不对称电合成反应208
9.4.10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电合成反应208
参考文献209
习题210
第10章 有机光化学合成212
10.1 有机光化学基础212
10.1.1 光致激发212
10.1.2 激发态行为213
10.1.3 光化学效率214
10.2 有机光化学合成技术214
10.2.1 光源的选择214
10.2.2 光化学反应器215
10.2.3 光强的测定215
10.3 周环反应216
10.3.1 电环化反应216
10.3.2 环加成反应217
10.3.3 σ迁移反应218
10.4 烯烃的光化学反应219
10.4.1 光诱导的顺-反异构化反应219
10.4.2 光诱导的重排反应219
10.4.3 光加成反应219
10.5 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220
10.5.1 苯的激发态220
10.5.2 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加成反应220
10.5.3 芳环上的光取代反应221
10.5.4 芳香族化合物的光重排反应222
10.6 酮的光化学反应222
10.6.1 NorrishⅠ型反应223
10.6.2 NorrishⅡ型反应223
10.6.3 烯酮的光化学反应224
10.7 光氧化、光还原和光消除反应225
10.7.1 光氧化反应225
10.7.2 光还原反应226
10.7.3 光消除反应227
10.8 有机光化学合成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228
参考文献229
习题229
第11章 其他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与技术231
11.1 微波辐照有机合成231
11.1.1 微波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影响231
11.1.2 微波有机合成装置232
11.1.3 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33
11.2 有机声化学合成236
11.2.1 声化学合成原理236
11.2.2 有机声化学合成技术237
11.2.3 超声波促进下的有机反应239
11.3 等离子体有机合成242
11.3.1 等离子体的产生、分类和特点243
11.3.2 等离子体有机合成装置243
11.3.3 等离子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43
11.4 超临界有机合成245
11.4.1 超临界化学反应的特点245
11.4.2 超临界有机合成反应246
11.5 固相合成247
11.5.1 固相合成载体247
11.5.2 固相合成方法248
11.6 组合合成法249
11.6.1 概述249
11.6.2 组合合成方法250
11.6.3 混合组分中有效单体的结构识别——集群筛选法250
11.6.4 化合物库的合成251
11.6.5 平行化学合成254
11.6.6 液相组合合成254
11.7 高效合成方法——一锅合成255
11.8 相转移催化反应256
11.8.1 相转移催化机理257
11.8.2 相转移催化剂257
11.8.3 相转移催化的应用实例258
参考文献259
习题260
第12章 有机合成产物的分离与提纯262
12.1 重结晶法262
12.2 萃取264
12.2.1 萃取剂的选择264
12.2.2 连续萃取264
12.2.3 超临界萃取264
12.3 升华法265
12.4 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与分馏266
12.4.1 蒸馏原理266
12.4.2 分馏(精馏)267
12.4.3 减压蒸馏267
12.4.4 水蒸气蒸馏268
12.5 色谱分离269
12.5.1 薄层色谱269
12.5.2 柱色谱271
参考文献272
习题273
第13章 有机合成产物的鉴定274
13.1 紫外光谱274
13.1.1 电子跃迁类型274
13.1.2 各类有机物的紫外-可见特征吸收275
13.1.3 Woodward-Fieser(伍德瓦尔德-费塞尔)规则278
13.2 红外光谱280
13.2.1 红外吸收基本原理280
13.2.2 红外光谱分区281
13.2.3 影响官能团振动频率的因素281
13.2.4 特征官能团红外吸收282
13.2.5 红外谱图解析284
13.3 核磁共振波谱法286
13.3.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86
13.3.2 化学位移286
13.3.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87
13.3.4 自旋耦合287
13.3.5 核磁共振氢谱288
13.3.6 核磁共振碳谱289
13.4 质谱293
13.4.1 基本原理294
13.4.2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294
13.4.3 质谱解析方法294
13.5 谱图综合解析297
参考文献300
习题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