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伦理范畴 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伦理范畴 仁
  • 滕新才,曾超,曾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808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伦理范畴 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一 仁产生的文化背景1

二 仁的文字学考察4

三 仁的伦理学意蕴9

四 仁与其他伦理范畴的关系24

(一)孝悌为仁之本24

(二)仁体义动31

(三)仁质礼文38

(四)仁智相辅43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仁学建构48

第一节 孔子仁学的理论建构49

一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49

二 孔子对仁的主要论述55

第二节 孟子仁学的理论完善61

一 性善论61

二 仁义思想64

三 仁德修养论66

(一)养心寡欲66

(二)明善诚身68

(三)养吾浩然之气68

四 仁政学说70

(一)“定于一”的理想70

(二)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71

(三)仁政学说的内涵73

第三节 荀子仁学的理论改造77

一 人性的新论证77

(一)性伪之分77

(二)途人为禹78

二 隆礼重法,王霸并用81

三 舟水之喻与君主专制83

第三章 先秦非儒家的仁学观87

第一节 墨家的兼爱仁义观87

一 兼爱即仁——墨家仁学的理论基石88

二 墨家的仁学体系92

(一)“交相利”——墨家仁学的行动总则92

(二)非攻——墨家仁学的逻辑推演94

(三)“尚贤”、“尚同”——墨家仁学的政治保障96

(四)“节用”、“节葬”、“非乐”——墨家仁学的纲领具化97

(五)“天志”、“明鬼”——墨家仁学的伦理手段98

第二节 道家的绝仁弃义论100

一 道家仁学的人性论基础101

(一)“抱朴”说101

(二)“无欲”说102

(三)“复初”说103

二 道家仁学的主要内涵103

(一)“绝仁弃义”104

(二)“绝圣弃智”105

(三)“尊道贵德”106

(四)“长德”与“忘形”107

三 道家仁学的理想追求109

第三节 法家的仁义论110

一 法家“仁义不合于今论”的主要内容111

(一)仁义过时论111

(二)慈惠害法论112

(三)道德虚伪论112

(四)德化无用论114

二 法家“仁义不合于今”论的成因114

第四章 两汉仁学的新动向117

第一节 陆贾、贾谊的仁学复兴117

一 陆贾、贾谊复兴仁学的思想渊源118

二 陆贾、贾谊复兴仁学的主要理论121

(一)警戒亡秦,施政布仁121

(二)仁礼结合124

第二节 董仲舒的仁学新论证129

一 “天人相通”的道德观130

(一)“天人合一”论130

(二)“天人感应”论131

(三)“王者法天意”132

二 维护等级制的人性论133

(一)人性善恶133

(二)性二重论134

(三)性三品说135

(四)成性与防欲136

三 “三纲五常”说137

(一)体阴阳五行,演三纲五常137

(二)贵阳而贱阴137

(三)五常仁为本138

四 民本思想140

第三节 两汉仁学的流播142

一 《淮南子》的仁学观142

(一)“德衰仁生,行沮义立”143

(二)“仁义礼乐,可以救败”144

(三)“凡人之性,莫贵于仁”145

二 扬雄的体用仁学146

三 《白虎通义》的神性仁学151

(一)天命论152

(二)人性论154

(三)伦理观155

四 王符的民本仁学157

(一)天心即民心157

(二)富民为本,正学为基158

(三)为民爱日159

(四)选才唯仁160

第五章 魏晋六朝的玄化仁学162

第一节 刘邵的仁为德基说162

一 仁者德之基也162

二 回复变通曰道164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仁学观念166

一 以无为本,举本统末167

二 无为而治168

三 名教出于自然170

第三节 阮籍、嵇康的仁学观177

一 “自然无为”论178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179

(一)名教的产生179

(二)太初无仁义论180

(三)越名教181

(四)抨击名教183

三 任自然185

第四节 向秀、郭象的仁学观念188

一 独化与玄冥189

二 仁义即人性190

(一)伦序本于“自然”190

(二)人事即天理191

(三)仁义即人性192

三 安分顺命而自得195

第六章 唐宋仁学的理学化197

第一节 韩愈的新仁学197

一 天道观198

二 排佛主张199

三 道统说202

四 人性论205

第二节 周敦颐的诚性仁学207

一 诚者圣人之本208

二 顺化思想212

第三节 张载的气化仁学214

一 气化论215

二 道德论218

三 人性论220

第四节 程颢、程颐的理性仁学223

一 人性论224

二 天理论230

第五节 朱熹理性仁学之大成233

一 天理论233

二 人性论234

三 理欲论238

第六节 陆九渊的心性仁学241

一 心即理,心即仁241

二 发明本心之仁244

第七章 元明仁学的演化248

第一节 许衡仁者性之至说248

一 性命论249

二 为仁之方251

(一)爱者仁之用也251

(二)仁者必克己以至于公252

(三)仁必有知觉而不可以知觉名仁253

第二节 吴澄仁乃人心说254

一 理学心论的殿军254

二 仁者人之心也256

第三节 陈献章的仁学思想259

一 本体论259

二 仁乃人心262

第四节 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论266

一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66

二 仁之体用268

第五节 王艮明哲保身与大成仁学272

一 万物一体与仁273

二 “明哲保身”论274

三 大成仁学279

第六节 李贽的仁者忧天下论280

一 仁者忧天下而人始大失所281

二 至人之治284

第七节 刘宗周的心性仁论287

一 心性论288

二 心合性言曰仁291

第八章 清代考据学风下的仁学思想295

第一节 黄宗羲的仁爱论296

一 仁义礼智皆虚名297

二 仁与仁爱、至善300

三 仁与觉302

四 “恕即仁之下手处”304

第二节 王夫之的仁人仁天论305

一 仁者心之德也306

二 仁人与仁天308

第三节 颜元的仁之性复论312

一 性之未发则仁312

二 仁之性复314

第四节 戴震的生生之仁论316

一 天道之仁316

二 人道之生生317

第五节 阮元的相人偶仁论321

一 “相人偶”的考察321

二 仁的内涵324

三 为仁由己但不为己326

第九章 近代民主仁学的新诠释329

第一节 魏源的仁者天地之心说330

一 仁者天地之心也331

二 魏源仁学思想的指归334

第二节 康有为的博爱仁学335

一 “博爱之谓仁”与仁之等差335

二 仁智关系论341

第三节 谭嗣同的激进仁学343

一 “仁以通为第一义”343

二 仁通平等的意义344

第四节 严复的新民德仁学347

一 “三民”主张348

二 “新民德”的内涵349

三 新民德以成德行仁义之强351

第五节 章太炎的仁学审视353

一 早期仁义观353

二 “俱分进化论”的伦理观355

三 晚期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回归356

第六节 孙中山的博爱仁学358

一 以博爱言仁359

二 “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362

第十章 仁范畴的现代人文价值366

主要参考文献376

后记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