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742527.jpg)
- 李建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975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1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三、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6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6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况1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17
二、如何开展一项研究18
三、社会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22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29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9
一、行为主义学派理论29
二、模仿论30
三、社会学习理论30
四、社会交换理论31
第二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2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32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33
三、认知相符理论33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5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观35
二、卡茨和萨诺夫关于态度的精神分析理论37
三、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38
第四节 符号互动论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9
一、符号互动论39
二、角色理论40
三、参照群体理论41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动向42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42
二、进化社会心理学43
第三章 社会化45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与途径45
一、社会化的概念45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46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47
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47
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48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51
一、政治社会化51
二、道德社会化53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54
第四节 社会化的历程与结果55
一、社会化的发展阶段55
二、社会化的结果55
第五节 青少年逆反心理与社会化58
一、逆反心理概述58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58
三、矫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措施60
第六节 老年人的社会化60
一、老年人社会化概述60
二、影响老年人社会化的生理心理因素61
三、老年人的角色转换62
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途径62
第四章 自我意识64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64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64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65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66
第二节 自我认识69
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69
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71
三、通过内省认识自己73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74
一、自尊74
二、自我控制77
三、自我效能感78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81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81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81
二、印象形成83
三、他人知觉86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和效应92
一、社会知觉的特点92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93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99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99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100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103
四、印象管理的辨别104
第六章 社会态度106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106
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106
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107
三、态度的功能108
四、态度与行为109
第二节 态度形成与改变115
一、态度的形成115
二、态度的改变118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138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138
二、态度的间接测量139
第七章 社会判断141
第一节 社会判断概述141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141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142
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144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147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147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149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149
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51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153
一、归因偏差153
二、归因训练155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160
一、决策分类160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61
三、决策理论163
第五节 团体决策分析165
一、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165
二、提高团体决策效能的方法167
第六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169
一、决策风格169
二、决策技术170
第八章 社会影响173
第一节 从众173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173
二、从众的原因176
三、从众的类型177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178
五、从众的功能180
第二节 服从180
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181
二、服从的类型183
三、服从的原因183
四、影响服从的因素185
五、服从的意义186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187
一、顺从的概念187
二、影响顺从的因素188
三、社会影响技术189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93
一、社会助长193
二、社会惰化197
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理论198
第九章 群体心理200
第一节 群体的特征与凝聚力200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200
二、群体的类型201
三、群体规范204
四、群体的凝聚力207
第二节 群体思维与决策211
一、群体思维及其表现211
二、群体思维缺陷的预防213
三、群体决策213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220
第三节 群体领导者223
一、领导、领导者及其功能223
二、领导者的风格225
三、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227
四、领导者的艺术230
五、领导理论研究231
第十章 利他行为与攻击行为239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239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239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41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245
第二节 攻击行为246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247
二、攻击行为的性质248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249
一、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249
二、攻击的控制254
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59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概述259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概念259
二、人际沟通的结构260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262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意义与类型263
一、人际沟通的意义263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266
第三节 人际吸引268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268
二、人际吸引的理论268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269
第四节 冲突与合作274
一、冲突274
二、合作277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测量279
一、人际关系的改善279
二、人际关系的测量282
第十二章 爱情、婚姻与家庭287
第一节 爱情287
一、什么是爱情287
二、爱情的结构——三元论288
三、影响爱情的因素290
四、特殊的爱情——同性恋292
第二节 婚姻293
一、婚姻关系的形成293
二、婚姻的内涵294
三、择偶294
四、婚姻的类型296
五、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297
六、婚姻冲突的处理298
七、离婚298
八、再婚300
第三节 家庭300
一、家庭的内涵300
二、家庭的功能301
三、家庭的类型301
四、家庭关系303
五、家庭的解体306
主要参考文献309
汉英名词索引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