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QA/QC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控中心站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753594369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1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743页
- 主题词: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监测-监测网-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QA/QC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质量管理手册第一章 质量管理要求3
1.1 背景3
1.2 质量要求3
1.2.1 要求3
1.2.2 资源4
1.2.3 监测人员守则5
1.3 质量管理体系5
1.3.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5
1.3.2 质量管理要求和相关文件6
1.3.3 文件要求6
1.3.4 偏离既定要求/程序6
1.4 监控系统组织架构7
1.4.1 简介7
1.4.2 监测目标7
1.4.3 监测地点7
1.4.4 工作范围8
1.4.5 监控系统两地组织结构图8
1.4.6 主管级人员的职责8
1.4.7 监测人员的职责8
1.4.8 监测人员的意识和操守8
1.4.9 保密信息8
1.5 质量控制、成效审核、系统审核和回顾9
1.5.1 质量控制9
1.5.2 成效审核9
1.5.3 系统审核10
1.5.4 系统回顾10
1.5.5 成效目标11
1.5.6 验证方法12
1.5.7 两地实验室测量比对13
1.5.8 纠正措施13
1.5.9 预防措施13
1.5.10 工作回顾14
1.6 监测人员14
1.6.1 要求14
1.6.2 职责说明14
1.6.3 人事档案14
1.6.4 人员监督14
1.6.5 能力培训和评估15
1.7 实验室环境15
1.7.1 要求15
1.7.2 实验室环境16
1.7.3 控制和记录16
1.8 监测仪器和参考物料17
1.8.1 要求17
1.8.2 仪器记录17
1.8.3 参考标准和参考物料18
1.8.4 采购步骤18
1.8.5 维修程序18
1.8.6 标签制度19
1.9 校准和测量的追溯度19
1.9.1 要求19
1.9.2 校准计划19
1.9.3 参考标准物的使用21
1.10 测试方法和程序21
1.10.1 要求21
1.10.2 监控系统标准操作程序22
1.10.3 程序格式22
1.10.4 标准规格22
1.10.5 数据完整性23
1.10.6 不确定度推算23
1.11 文件控制23
1.11.1 要求23
1.11.2 编制索引格式23
1.11.3 标题页24
1.11.4 识别未编号的拷贝24
1.11.5 修改记录24
1.11.6 参考文献24
1.11.7 发放表25
1.11.8 附录25
1.11.9 其他格式25
1.11.10 文件更新25
1.11.11 文件发布/修改程序25
1.11.12 工作表和记录表的控制26
1.12 测试样本处理26
1.12.1 要求26
1.12.2 预采样处理和标识26
1.12.3 采样和采样后处理27
1.13 记录27
1.13.1 记录系统27
1.13.2 记录的保护和保存28
1.13.3 测试记录的初稿28
1.13.4 记录文件的控制29
1.14 测试报告29
1.14.1 要求29
1.14.2 报告内容29
1.14.3 发布人及认可签名29
1.14.4 发布30
1.14.5 补充报告和修改30
1.15 监控系统的监测站30
1.15.1 要求30
1.15.2 质量管理要求30
1.15.3 范围30
1.15.4 监测地点31
1.15.5 选址标准31
1.15.6 监控系统两地组织32
1.15.7 审核和回顾32
1.15.8 监测人员32
1.15.9 监测站环境33
1.15.10 测试方法和程序33
1.15.11 监测仪器34
1.15.12 校准和参考标准35
1.15.13 监测站报告35
1.15.14 短期测试项目计划36
1.15.15 测试样本处理36
1.15.16 监测结果记录36
1.15.17 数据报告36
1.15.18 监测站出入守则37
参考文献38
附录39
1 监控系统监测站地点39
2 组织架构40
3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系统的标准操作程序44
4 受控文件发放登记表46
5 监控系统的标准操作程序修改申请表47
6 有关监控系统活动的工作范围48
7 成效审核所使用的样表55
8 准确度、精度和数据完整性的定义56
9 使用纠正措施表指南及纠正措施的样表57
10 预防措施(PAR)申请60
11 校准报告示例61
12 一级标准表64
13 监控系统监测站标准的追溯度65
14 标题页、附录标题页和未编号拷贝的修改记录示范样本68
15 滤纸处理流程69
第二编 质量控制工作手册第二章 选址原则75
2.1 概述75
2.2 监测目标75
2.3 初步阶段的选址原则76
2.4 代表性的空间规模76
2.5 5 类污染物的监测目标和空间规模77
2.6 监控系统的设计步骤79
2.6.1 审查每种污染物的监测目标和空间规模79
2.6.2 背景资料的收集79
2.7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选址标准79
2.7.1 地面以上高度80
2.7.2 与障碍物的间距80
2.7.3 与树木的距离80
2.7.4 本地干扰80
2.7.5 与公路的距离80
2.7.6 气象杆81
2.7.7 颗粒物采样器的定位81
2.7.8 空气采样探头的定位82
2.8 地面自动监测站选址的一般原则和标准82
2.8.1 一般指导原则82
2.8.2 选址标准82
2.8.3 其他考虑因素84
2.9 自动监测站报告85
2.10 监控系统的回顾和短期项目计划85
第三章 建站及设计指引86
3.1 站房的建设86
3.1.1 自动监测站的整体结构86
3.1.2 设备室的建设87
3.1.3 设备电源和通信设施89
3.1.4 设备室环境和照明89
3.2 监测设备及其固定设施和采样设施89
3.2.1 大流量采样器和连续颗粒物监测器的混凝土台89
3.2.2 气象参数91
3.3 采样入口91
3.3.1 垂直入口91
3.3.2 水平入口94
3.3.3 入口位置95
3.4 总管系统95
3.4.1 总管结构95
3.4.2 气样驻留时间95
第四章 自动监测站的一般操作程序97
4.1 概述97
4.2 常规的现场质控工作97
4.2.1 日常任务97
4.2.2 每周任务100
4.2.3 每月任务101
4.2.4 每季任务101
4.2.5 半年任务101
4.2.6 维修和质量控制计划101
4.2.7 自动监测站中的表格和资料102
附录103
1 监测设备的目视检查103
2 现场记录表105
3 行动报告108
4 现场操作质量控制活动109
5 现场操作资料表112
6 气象设备校准表113
第五章 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的质控操作114
5.1 概述114
5.1.1 原理114
5.1.2 标准设备配置115
5.1.3 接收采样器时的检查事项115
5.1.4 安装步骤116
5.1.5 准确度和精度117
5.1.6 质量控制活动和频率117
5.2 校准步骤118
5.2.1 TSP采样器校准步骤118
5.2.2 操作设定点(SP)120
5.3 采样操作步骤120
5.3.1 采样前120
5.3.2 采样后121
5.3.3 TSP浓度计算122
5.3.4 确认采样的准则123
5.3.5 单点流速检查123
5.4 采样器的维修124
5.4.1 常规检查124
5.4.2 电动机电刷更换124
5.4.3 清理和维修采样器(每季度)124
5.4.4 泄漏测试125
5.4.5 定时器准确度125
5.4.6 电动机更换125
5.4.7 图表记录仪笔的更换125
5.4.8 面板垫圈125
5.4.9 电动机垫圈125
参考文献126
附录127
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TSP)采样器校准报告表及大流量采样器滤纸资料记录表127
第六章 大流量可吸入颗粒物(PM10)采样器的质控操作130
6.1 概述130
6.1.1 PM10采样器操作原理130
6.1.2 标准设备配置131
6.1.3 接收采样器时的检查事项132
6.1.4 安装步骤133
6.1.5 准确度和精度133
6.1.6 质量控制活动和频率134
6.2 校准步骤134
6.3 采样操作步骤138
6.3.1 MFC采样器采样操作138
6.3.2 确认采样的准则140
6.3.3 调节MFC采样器的季节设定141
6.3.4 MFC采样器单点流速检查142
6.4 采样器的维修143
6.4.1 常规检查143
6.4.2 PM10采样头的维修143
6.4.3 清洁采样器144
6.4.4 更换电动机电刷或电动机/抽气风机装置更换144
6.4.5 泄漏测试145
6.4.6 时间准确度146
6.4.7 图表记录仪笔的更换146
参考文献147
附录148
1 表和图148
2 1200型特定颗粒物大小选择采样头(SSI)组装说明158
第七章 颗粒物滤纸处理及称重指引159
7.1 滤纸选择159
7.2 滤纸标识159
7.3 滤纸恒重160
7.4 滤纸称重160
7.5 滤纸再称重161
7.6 TSP/PM10采样步骤161
7.7 滤纸报废162
7.8 温湿计162
参考文献163
附录164
滤纸称重记录表、滤纸检查记录表、滤纸检查记录表、新的8″×10″滤纸的处理表及温湿计单点检查报告表164
第八章 气体分析仪的质控操作170
8.1 概述170
8.2 零点/跨度检查171
8.2.1 概述171
8.2.2 警告和控制极限172
8.2.3 分析仪调节173
8.3 多点校准174
8.3.1 校准频率174
8.3.2 一般步骤174
8.3.3 线性极限175
8.4 精度检查175
8.4.1 频率和测试浓度175
8.4.2 在精度检查中调节分析仪响应175
8.4.3 精度检查极限177
8.4.4 参考精度检查结果177
8.4.5 精度检查控制图177
8.4.6 精度检查结果的计算和报告177
8.5 安装步骤179
8.6 气压连接179
8.6.1 安装金属接口179
8.6.2 再紧固金属接口180
8.6.3 特氟隆接口180
8.7 气瓶和减压阀180
8.7.1 气瓶和减压阀处理180
8.7.2 减压阀吹扫步骤180
8.8 泄漏检查181
参考文献182
附录183
1 精度检查报告表183
2 二氧化硫(脉冲荧光法)大气分析仪的质控操作185
3 二氧化氮(化学发光法)大气分析仪的质控操作204
4 臭氧(紫外光度法)大气分析仪的质控操作234
5 一氧化碳(气体过滤相关法)大气分析仪的质控操作272
6 校准仪操作286
7 OPSIS分析仪的实地操作程序298
第九章 可吸入颗粒物(PM10)连续监测器(电子震荡天平法)的质控操作319
9.1 概述319
9.1.1 工作原理319
9.1.2 标准仪器配置320
9.1.3 安装注意事项321
9.1.4 室外传感器外壳组件322
9.2 日常工作322
9.2.1 检查仪表状况322
9.2.2 更换采样滤纸323
9.3 质量控制活动和频率326
9.3.1 清洁PM10采样器328
9.3.2 更换大流量旁通串联过滤器328
9.3.3 更换流量控制器过滤器328
9.3.4 清洁空气采样装置328
9.3.5 泄漏测试329
9.3.6 流量控制器校准(软件)330
9.3.7 模拟量校准332
9.3.8 流量控制器校准(硬件)335
9.3.9 质量传感器校准检定336
9.3.10 环境温度传感器校准338
9.3.11 环境压力传感器校准338
9.3.12 空气调节器的维修339
9.4 自动化模块选样单元系统(ACCU)339
9.4.1 工作原理339
9.4.2 维修工作340
参考文献343
附录344
1 菜单结构图解344
2 键区排列表345
3 PM10采样器的维修345
4 校准表347
5 PM10监测器(1400a系列)定期维修和系统校准操作351
6 精度检查质量控制(使用流速代替浓度)362
第十章 可吸入颗粒物(PM10)连续监测器(β射线法)的质控操作365
10.1 概述365
10.1.1 工作原理365
10.1.2 标准仪器配置366
10.1.3 安装注意事项367
10.2 日常工作368
10.3 质量控制活动和频率368
10.3.1 清洁PM10采样口369
10.3.2 更换采样滤纸卷369
10.3.3 更换真空泵的碳刷369
10.3.4 质量校准369
10.3.5 环境温度传感器校准369
10.3.6 环境压力传感器校准369
10.4 准确度和精度370
10.4.1 准确度370
10.4.2 精度370
参考文献371
第十一章 总管控制器的操作和保养守则372
11.1 概述372
11.2 流量控制器372
11.2.1 调节旁通流量速度372
11.2.2 调节高/低流量警告372
11.2.3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校准373
11.3 压力监控374
11.3.1 高/低压力警告设置374
11.3.2 警告输出的延时设置374
11.3.3 压力监控器的校准375
11.4 控制输入和信号/警告输出375
11.5 本机控制376
11.5.1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气体的校准(混合气体校准)376
11.5.2 臭氧校准(臭氧气体校准)376
11.6 遥控377
11.6.1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气体校准(混合气体校准)377
11.6.2 臭氧校准(臭氧气体校准)377
11.7 控制操作附注377
11.8 泄漏测试378
11.8.1 一般测试步骤378
11.8.2 泄漏测试举例379
第三编 系统支持实验室一般程序手册第十二章 系统支持实验室一般程序383
12.1 简介383
12.2 设备维修383
12.3 支持活动384
12.4 管理制度384
附录385
1 设备大修和维修的监管系统385
2 支持服务监管系统392
3 实验室运作实务守则392
第四编 标准认证手册第十三章 SO2,CO和NO/NO2/NOx标准气体认证399
13.1 概述399
13.1.1 参考标准气体和可追溯性399
13.1.2 认证文件和标签400
13.1.3 重新认证参考标准气体401
13.1.4 活性气体混合物的稳定性测试402
13.1.5 重新认证要求402
13.2 分析仪器设备403
13.2.1 分析仪基本校准要求403
13.2.2 分析仪多点校准404
13.2.3 分析仪零点和跨度检查404
13.2.4 零气405
13.2.5 流量计/控制器类型和校准405
13.3 采用稀释法实验和认证压缩气体标准气406
13.3.1 方法406
13.3.2 要求406
13.3.3 实验仪器406
13.3.4 分析仪407
13.3.5 选择气体稀释流速或气体浓度设置407
13.3.6 实验程序408
参考文献410
附录411
分析仪多点校准(CO)表、分析仪多点校准(NO/NOx)表、分析仪多点校准(SO2)表、分析仪多点校准结果表、多点校准的良好特性曲线表、分析仪零点和跨度检查表、压缩气体认证报告表及压缩气体认证表411
第十四章 臭氧标准认证及核实424
14.1 概述424
14.2 臭氧标准认证424
14.2.1 认证要求424
14.2.2 认证步骤425
14.2.3 重新认证步骤427
参考文献430
附录431
臭氧发生器/光电仪认证报告表、臭氧认证关系表、TECO146/146C臭氧发生器的初步校准表、ENVIRONICS S9100型臭氧发生器的内部校准表、臭氧发生器的比较表及臭氧光电仪比较表431
第十五章 大流量孔口式移转标准校准441
15.1 概述441
15.2 孔口的标准认证441
15.2.1 仪器441
15.2.2 认证报表441
15.2.3 校准前的检查442
15.2.4 孔口校准及计算444
15.3 Rootsmeter的可追溯性447
参考文献448
附录449
孔口移转标准认证表及Rootsmeter的确认表449
第十六章 低流量标准校准456
16.1 概述456
16.2 体积流量计(VFM)的认证457
16.3 质量流量计(MFM)的认证458
16.4 质量流量控制器(MFC)的认证459
16.4.1 概述459
16.4.2 认证步骤459
16.4.3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认证步骤(对于Environics S9100型质量流量控制器)462
16.4.4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认证步骤(对于Environics 6103型质量流量控制器)464
参考文献466
附录467
体积流量计(VFM)的认证报告表、体积流量计(VFM)的认证表、质量流量计(MFM)的认证报告表、使用皂膜流量计(MFM)的认证表、使用湿式流量计(MFM)的认证表、质量流量控制器(MFC)的认证报告表、使用皂膜流量计(MFC)的认证表、使用湿式流量计(MFC)的认证表及质量流量控制器(MFC)的认证表467
第十七章 时间器校准483
17.1 秒表的校准483
17.2 耗时指示器的校准483
参考文献485
附录486
秒表认证报告表及耗时指示器认证报告表486
第十八章 重量、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及直流电压标准的追溯度488
18.1 大流量滤纸称重的追溯度488
18.1.1 滤纸称重的追溯度488
18.1.2 电子天平的质量保证488
18.1.3 天平的校准工作489
18.2 温度计以及温度传感器的追溯度492
18.2.1 玻璃管液体温度计492
18.2.2 温度传感器494
18.3 湿度测量的追溯度494
18.4 大气压的追溯度495
18.5 直流电压的追溯度496
参考文献497
附录498
天平认证报告表、离心性测试结果表、加减重量测试结果表、天平单点检查报告表、天平重复性检查报告表、玻璃管液体温度计的冰点检查报告表、玻璃管液体温度计单点检查报告表、温湿图像显示器认证报告表、干湿球湿度计认证报告表及气压计的认证报告表498
第十九章 零气发生器的确认513
19.1 概述513
19.2 零气发生器确认的步骤513
19.2.1 准备工作513
19.2.2 确认步骤514
19.2.3 计算方法及验收标准514
附录516
零气确认报告表516
第五编 审核手册521
第二十章 系统审核521
20.1 概述521
20.2 目的521
20.3 组织521
20.4 被审核的工作522
20.4.1 进行系统审核的各个范畴522
20.4.2 进行系统审核时的评审范围522
20.5 系统审核的频率以及规划523
20.5.1 审核频率523
20.5.2 选择监测站作评价523
20.5.3 规划审核时间表523
20.6 数据审核和垂直审核524
20.6.1 数据审核524
20.6.2 垂直审核524
20.7 纠正措施524
20.8 进行系统审核的指引525
20.8.1 系统审核的阶段525
20.8.2 审核前的预备工作525
20.8.3 现场审核工作526
20.8.4 审核后的工作527
参考文献528
附录529
1 空气监测的管理529
2 现场监测站操作532
3 实验室操作540
4 数据管理548
5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555
6 数据审核和纠正措施请求564
7 严重及轻微不符合的定义和例子572
第二十一章 成效审核的一般程序574
21.1 一般要求574
21.1.1 概述574
21.1.2 标准的可追溯性575
21.2 一般指引575
21.2.1 审核之前575
21.2.2 审核期间576
21.2.3 审核完成后576
21.3 审核数据处理577
21.3.1 自动监测方法的准确度577
21.3.2 手工监测方法的准确度577
21.3.3 回归分析578
21.3.4 配对t测试578
21.4 控制极限和警告极限578
参考文献580
附录581
审核设备检查工作表、体积流量计的确认表、孔口传递标准的确认(单点检查)表、温度计和气压计的确认(单点检查)表及t分布表581
第二十二章 SO2监测工作审核588
22.1 概述588
22.2 审核步骤588
22.2.1 原理588
22.2.2 仪器588
22.2.3 步骤589
22.2.4 计算591
22.2.5 可接受极限591
参考文献592
附录593
1 二氧化硫分析仪报告表593
2 多种气体校准仪及审核仪器配置示意图595
第二十三章 大流量总悬浮粒子(TSP)采样审核598
23.1 概述598
23.2 流量校准的审核598
23.2.1 原理598
23.2.2 审核设备/材料598
23.2.3 审核步骤599
23.2.4 计算600
23.2.5 可接受极限600
23.3 对于天平的审核600
23.4 对于采样过的滤纸进行再称重的审核600
23.5 对于数据处理的审核600
参考文献601
附录602
大流量总悬浮粒子(TSP)采样器(A~B)602
第二十四章 可吸入颗粒物(PM10)采样审核604
24.1 概述604
24.2 流量校准的审核604
24.2.1 内容604
24.2.2 审核设备/物料604
24.2.3 审核步骤605
24.2.4 可接受极限607
24.3 对于天平的审核607
24.4 对于采样过的滤纸进行再称重的审核608
24.5 对于数据处理的审核608
参考文献609
附录610
1 泄漏测试610
2 计算流量设定点(SFR)610
3 可吸入颗粒物(PM10)采样器(1~2)610
4 天平及再称重采样过的滤纸(1~2)613
5 数据处理(1~2)615
第二十五章 NOx、NO、NO2监测工作审核617
25.1 概述617
25.2 标准的可追溯性617
25.3 仪器617
25.3.1 一氧化氮钢瓶气及双级气压调节阀617
25.3.2 动态气体校准仪618
25.3.3 零气源618
25.4 审核步骤618
25.5 计算620
25.5.1 概述620
25.5.2 一氧化氮以及氮氧化物通道的特性620
25.5.3 二氧化氮的审核浓度620
25.5.4 二氧化氮的测量特性621
25.5.5 转换效率621
25.5.6 百分比差异621
25.6 可接受极限621
参考文献622
附录623
1 氮氧化物分析仪报告表(1~2)623
2 Dasibi 5008型校准仪的流量设置步骤626
3 Environics 6103型校准仪的流量设置步骤627
第二十六章 O3监测工作审核630
26.1 概述630
26.2 审核步骤630
26.2.1 原理630
26.2.2 仪器631
26.2.3 步骤631
26.2.4 计算633
26.2.5 可接受极限633
参考文献634
附录635
1 臭氧分析仪报告表(1~2)635
2 臭氧分析仪的审核:仪表读数637
3 Dasibi 5008型校准仪的流量及臭氧设置步骤638
4 Environics 6103型校准仪的流量及臭氧设置步骤639
第二十七章 CO监测工作审核642
27.1 概述642
27.2 审核步骤642
27.2.1 原理642
27.2.2 仪器642
27.2.3 步骤643
27.2.4 计算645
27.2.5 可接受极限645
参考文献646
附录647
1 一氧化碳分析仪报告表647
2 Dasibi 5008型校准仪的流量设置步骤648
3 Environics 6103型校准仪的流量设置步骤650
第二十八章 可吸入颗粒物(PM10)连续监测(TEOM)审核653
28.1 概述653
28.2 质量传感器审核654
28.2.1 审核设备/材料654
28.2.2 步骤655
28.3 流量审核656
28.3.1 概述656
28.3.2 标准设备656
28.3.3 步骤657
28.4 恢复步骤659
参考文献660
附录661
1 流量审核表和电子震荡天平661
2 滤膜更换步骤663
3 泄漏测试664
第二十九章 可吸入颗粒物(PM10)连续监测(β射线)审核666
29.1 概述666
29.2 质量审核667
29.2.1 审核设备/材料667
29.2.2 步骤667
29.3 流量审核668
29.3.1 概述668
29.3.2 标准设备668
29.3.3 步骤668
29.4 恢复步骤669
参考文献670
附录671
成效审核表及β射线法表671
第三十章 Opsis监测工作审核673
30.1 概述673
30.2 二氧化硫的审核步骤674
30.2.1 实际审核浓度674
30.2.2 所需硬件674
30.2.3 步骤675
30.3 二氧化氮的审核步骤678
30.3.1 有效的审核浓度678
30.3.2 硬件要求679
30.3.3 步骤679
30.4 臭氧的审核步骤679
30.4.1 有效的审核浓度679
30.4.2 硬件要求679
30.4.3 步骤679
参考文献684
附录685
1 处理气瓶的安全措施685
2 净化气体调压器的程序685
3 成效审核报告表(1~3)685
第六编 数据处理手册第三十一章 数据处理要求693
31.1 质量要求693
31.2 组织和管理693
31.3 数据处理人员693
31.4 设施和工作环境694
31.5 数据传输系统的设备694
31.6 软件694
31.7 数据储存694
第三十二章 确保数据完整程序695
32.1 概述695
32.2 从监测站的数据登录系统至中央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流程695
32.3 系统冗余695
32.4 误差控制696
32.4.1 内容696
32.4.2 传输误差测试696
32.5 安全性696
32.6 数据和程序的备份697
32.6.1 内容697
32.6.2 程序697
32.6.3 数据697
32.7 数据库管理系统697
第三十三章 数据核实698
33.1 概述698
33.2 数据采集及自动零点/跨度调节698
33.3 数据核实698
33.4 数据核实的一般标准699
33.4.1 一般标准699
33.4.2 最低数据要求699
33.5 数据回顾程序699
33.6 日常数据检查指引700
参考文献703
附录704
数据核实和修改步骤图、风速等效值表及太阳辐射程度表704
第三十四章 数据处理方法706
34.1 大流量滤纸数据处理步骤706
34.2 人工推算的执行步骤707
34.3 数据确认和修改步骤708
第三十五章 数据交换及发布方法709
35.1 监控系统两地之间的数据传输709
35.2 数据储存与备份709
后记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