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基础知识导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基础知识导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797247.jpg)
- 牛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705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双语教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学基础知识导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西医学3
1 基础医学课程和人体结构概述3
1.1 主干课程简介3
1.1.1 解剖学3
1.1.2 组织学与胚胎学3
1.1.3 生理学3
1.1.4 生物化学3
1.1.5 免疫学4
1.1.6 病理学4
1.2 人体结构概述4
1.2.1 人体构造4
1.2.2 关于人体轴与切面的术语4
1.2.3 人体体表标志4
1.2.4 人体的腔5
2 细胞与组织7
2.1 细胞的基本结构7
2.1.1 细胞膜7
2.1.2 细胞质8
2.1.3 细胞核9
2.2 细胞的生理功能9
2.2.1 细胞的物质转运9
2.2.2 细胞的信号转导12
2.2.3 细胞增殖13
2.2.4 细胞的损伤与修复14
2.2.5 干细胞16
2.3 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18
2.3.1 蛋白质的合成18
2.3.2 蛋白质的代谢18
2.4 核酸的合成与代谢18
2.4.1 核酸的生物合成18
2.4.2 核酸的代谢20
2.5 基本组织概述21
2.5.1 上皮组织21
2.5.2 结缔组织24
2.5.3 肌组织28
2.5.4 神经组织29
3 运动系统32
3.1 运动系统的形态结构32
3.2 骨的发育与钙的代谢35
4 循环系统37
4.1 心血管系统37
4.1.1 心脏的形态与结构38
4.1.2 血液循环途径39
4.1.3 血管的形态与结构39
4.2 淋巴系统41
4.2.1 淋巴管道41
4.2.2 淋巴器官42
4.3 血液43
4.3.1 血液的组成43
4.3.2 血液的理化特性44
4.3.3 血液的功能44
4.3.4 血型与输血44
4.3.5 血量45
4.4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45
4.4.1 心肌的生物电45
4.4.2 心肌细胞的特性47
4.5 心脏的泵血功能50
4.5.1 心动周期与心率50
4.5.2 心脏泵血过程及其机制51
4.5.3 心音与心音图51
4.6 血管生理52
4.6.1 血压与脉搏52
4.6.2 微循环52
4.6.3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53
4.7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53
4.7.1 充血53
4.7.2 出血53
4.7.3 血栓形成53
4.7.4 栓塞54
4.7.5 梗死54
4.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4
4.8.1 DIC发生的原因54
4.8.2 DIC的分型54
4.8.3 DIC引起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55
5 呼吸系统56
5.1 呼吸系统的形态与结构56
5.1.1 鼻56
5.1.2 喉57
5.1.3 气管与支气管57
5.1.4 肺57
5.1.5 胸膜58
5.2 呼吸系统的生理58
5.2.1 肺通气58
5.2.2 气体交换60
5.2.3 气体的运输61
5.3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61
5.3.1 肺炎61
5.3.2 间质性肺炎62
5.3.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62
5.3.4 肺结核62
6 消化系统63
6.1 消化管64
6.1.1 口腔64
6.1.2 咽65
6.1.3 食管65
6.1.4 胃65
6.1.5 小肠66
6.1.6 大肠66
6.2 消化腺67
6.2.1 肝67
6.2.2 胰69
6.3 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机制70
6.3.1 消化机制70
6.3.2 吸收机制71
6.4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74
6.4.1 慢性胃溃疡和胃炎74
6.4.2 慢性肝炎74
6.4.3 肝硬化74
7 泌尿系统76
7.1 肾的形态与结构76
7.1.1 肾单位77
7.1.2 球旁复合体77
7.2 输尿管、膀胱与尿道78
7.2.1 输尿管78
7.2.2 膀胱78
7.2.3 尿道78
7.3 肾脏的生理功能78
7.3.1 肾的排泄功能78
7.3.2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78
7.3.3 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79
7.4 肾小球肾炎79
8 生殖系统80
8.1 生殖系统结构80
8.1.1 生殖系统的组成80
8.1.2 男性生殖器81
8.1.3 女性生殖器81
8.2 生殖生理和胚胎发育82
8.2.1 生殖生理82
8.2.2 胚胎发育82
8.3 常见生殖系统疾病84
8.3.1 盆腔炎84
8.3.2 前列腺增生84
8.3.3 勃起功能障碍84
9 内分泌系统86
9.1 内分泌器官86
9.1.1 垂体87
9.1.2 甲状腺87
9.1.3 甲状旁腺87
9.1.4 肾上腺88
9.1.5 胰岛88
9.1.6 松果体88
9.1.7 胸腺88
9.2 激素的作用机制88
9.2.1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88
9.2.2 激素的作用机制89
10 人体的免疫90
10.1 人体的免疫机制90
10.1.1 免疫系统的组成90
10.1.2 免疫的类型91
10.1.3 免疫应答91
10.2 免疫病理92
10.2.1 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92
10.2.2 移植排斥反应94
10.2.3 自身免疫性疾病94
10.3 免疫缺陷病95
10.3.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5
10.3.2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96
11 感觉器官97
11.1 视觉器官97
11.1.1 眼的结构97
11.1.2 视觉产生的机制99
11.2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100
11.2.1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的结构100
11.2.2 听觉产生的机制102
11.2.3 前庭器官的功能103
12 神经系统104
12.1 脊髓104
12.1.1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104
12.1.2 脊髓的结构104
12.1.3 脊髓的功能106
12.2 脊神经106
12.2.1 脊神经概述106
12.2.2 脊神经前支106
12.3 脑和脑神经107
12.3.1 脑107
12.3.2 脑神经111
12.4 传导路113
12.4.1 感觉传导路113
12.4.2 运动传导路114
12.5 自主神经系统114
12.5.1 交感神经114
12.5.2 副交感神经115
12.6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115
12.6.1 脑和脊髓的被膜115
12.6.2 脑室116
12.6.3 脑脊液及其循环116
12.7 脑的血管117
12.7.1 脑的动脉117
12.7.2 脑的静脉117
12.8 神经生理117
12.8.1 神经递质和受体118
12.8.2 神经纤维119
12.8.3 突触传递119
12.8.4 神经调节机制(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120
12.8.5 中枢易化123
12.8.6 学习和记忆124
12.8.7 反射的类型与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124
中篇 中医药学125
13 中医药学概述125
13.1 中医药学的起源125
13.2 中医药学的理论形成125
13.3 中医药学发展史126
14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8
14.1 阴阳学说128
14.1.1 阴阳的涵义128
14.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28
14.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9
14.2 五行学说130
14.2.1 五行的概念130
14.2.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31
14.2.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1
14.3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132
15 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133
15.1 藏象学说133
15.1.1 藏象的涵义133
15.1.2 藏象的实质133
15.1.3 脏腑的内容与特点133
15.1.4 中医学脏腑与西医学脏器的区别134
15.1.5 五脏的内容与特点134
15.1.6 六腑的内容与特点134
15.1.7 奇恒之腑的内容与特点135
15.2 气血津液136
15.2.1 气136
15.2.2 血136
15.2.3 津液137
15.2.4 气血津液的关系137
15.3 经络学说138
15.3.1 经络学说的概念138
15.3.2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138
15.3.3 经络的基本功能139
15.3.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39
15.4 病因病机学说140
15.4.1 病因学说140
15.4.2 病机学说141
16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144
16.1 整体观144
16.2 自然观145
16.3 天人合一146
16.4 司外揣内146
16.5 辨证论治147
17 诊断学148
17.1 诊法148
17.1.1 望诊148
17.1.2 闻诊149
17.1.3 问诊150
17.1.4 切诊152
17.2 辨证153
17.2.1 八纲辨证154
17.2.2 脏腑辨证156
17.2.3 气血津液辨证157
17.2.4 六经辨证157
17.2.5 卫气营血辨证158
18 中医治疗方法159
18.1 中药159
18.1.1 中药的性能159
18.1.2 中药的配伍161
18.2 方剂162
18.2.1 组方原则162
18.2.2 基本剂型及其应用途径162
18.2.3 汤药的煎服法和使用剂量165
18.2.4 中医方药的功效类别及实例举隅166
18.3 针灸175
18.3.1 针灸的治疗作用175
18.3.2 针灸的辨证论治原则176
18.3.3 针灸的取穴方法177
18.3.4 针灸治疗作用研究179
18.4 推拿180
18.4.1 推拿的作用原理180
18.4.2 推拿手法基本技能180
18.4.3 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82
18.4.4 推拿手法基本要求182
18.5 气功182
18.5.1 气功防治原理182
18.5.2 气功防治方法183
18.5.3 辨证施功184
18.6 药膳185
18.6.1 药膳的概念185
18.6.2 食物的一般性能186
18.6.3 饮食调补的基本原则188
18.6.4 主要饮食调补法则190
下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193
19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发展193
19.1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期193
19.2 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期193
19.3 中西医结合研究期194
19.3.1 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创阶段194
19.3.2 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阶段194
20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196
20.1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196
20.2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196
20.3 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道路197
20.4 创造适合中医、西医各自发展的环境以及相互融通的氛围197
21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198
21.1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意义198
21.2 中西医结合比较研究的内容198
21.2.1 中西医历史背景的比较研究198
21.2.2 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研究198
21.2.3 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198
21.2.4 中西医症状学的比较研究199
21.2.5 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199
21.2.6 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199
21.2.7 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199
22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200
22.1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指导思想200
22.2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00
22.2.1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特点200
22.2.2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与途径200
23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成果202
23.1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202
23.2 中西医结合普外科(急腹症)研究202
23.3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研究202
23.4 活血化瘀法的研究203
23.5 青蒿素的研制203
23.6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203
23.7 脉诊、舌诊研究进展203
2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前景204
24.1 客观规律,势在必行204
24.2 成果显著,前景辉煌204
24.3 结合医学,潮流所向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