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临床循证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韩光亮,郭崇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821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临床循证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临床循证医学绪论1
第一节 临床循证医学概述1
一、临床医学中医患关系的现状1
二、对于医疗现状的反思2
三、临床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3
四、临床循证医学的起源3
五、实践临床循证医学的原则与要素3
六、临床循证医学与传统经验医学的区别5
七、临床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5
八、实践临床循证医学的意义5
第二节 临床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5
一、临床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6
二、临床循证医学发展简史7
三、临床循证医学的相关学科8
第三节 实践临床循证医学需要具备的条件9
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9
二、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9
三、知情并配合临床医疗的患者10
四、必要的医疗设施、环境与条件11
第四节 临床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11
一、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11
二、系统全面地检索、收集证据11
三、通过对证据的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12
四、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12
五、对证据应用的效果进行后效评价12
第五节 临床循证医学对临床、教育、科研等的影响13
一、临床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13
二、促进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13
三、对医学科研的影响13
四、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4
第六节 临床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
一、临床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14
二、临床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15
第七节 临床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用证客体患者15
一、临床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15
二、临床循证医学用证过程中患者/家庭的全面参与15
三、关于临床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患者的安全16
第八节 如何学习与实践临床循证医学17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学会如何实践临床循证医学17
二、夯实病理、生理等基础学科、基础研究等临床循证医学的专业基石17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学术基础17
四、注重交流技巧、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实践临床循证医学的保障17
五、发展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本土化是临床循证医学发展的根本17
六、及时解决实践临床循证医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17
第二章 发现与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19
第一节 概述19
一、临床问题的共性与特殊性19
二、发现与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20
三、发现与提出临床问题的前提20
四、临床问题筛选的基本标准20
第二节 临床问题的提出与构建21
一、临床问题的类型21
二、临床问题的提出22
三、临床问题的构建要素23
四、构建临床循证问题的注意点25
第三节 临床问题的来源25
第四节 临床问题循证工具27
一、askMedline搜索引擎27
二、The SPIDER Tool28
第三章 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类、分级与检索31
第一节 证据的分类31
一、按研究方法分类32
二、按研究问题分类32
三、按获取渠道分类32
四、按使用对象分类32
第二节 证据的分级32
一、证据类型序列33
二、证据等级标准33
第三节 证据的来源与检索39
一、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39
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检索46
第四章 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50
第一节 原始证据评价的理论依据50
一、医学研究的方法50
二、医学实验性研究证据评价的理论依据52
三、医学观察性研究评价的理论依据54
第二节 证据评价的基本原则55
一、证据的真实性55
二、证据的重要性55
三、证据的适用性55
第三节 证据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56
一、证据评价的基本内容56
二、证据评价的基本方法57
三、证据评价的注意事项58
第四节 临床研究证据评价工具的选择58
一、原始研究证据的评价工具59
二、二次研究证据评价工具59
第五章 如何解读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中使用的统计指标61
第一节 分类资料的统计指标61
一、OR及其可信区间62
二、RR及其可信区间62
三、RD及其可信区间63
四、EER、CER及可信区间63
五、RRR及其可信区间64
六、RRI及其可信区间64
七、RBI64
八、ARR及其可信区间64
九、ARI及其可信区间65
十、ABI65
十一、NNT及其可信区间65
十二、NNH及其可信区间65
十三、LHH66
第二节 数值资料的统计指标66
一、均数66
二、几何均数67
三、中位数67
四、极差67
五、四分位数间距67
六、标准差67
七、加权均数差68
八、标准化均数差68
九、变异系数68
十、均数的可信区间68
十一、两均数差及可信区间69
第三节 Meta分析中的统计指标69
第六章 系统综述及其评价74
第一节 系统综述概述74
一、系统综述的定义与意义74
二、定性系统综述75
三、定量系统综述75
第二节 系统综述的步骤与方法75
一、确定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75
二、系统综述方案的制定75
三、文献检索与纳入76
四、资料提取78
五、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偏倚风险评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9
六、系统综述的资料分析79
第三节 系统综述的报告与撰写81
一、系统综述报告的结构81
二、系统综述结果的呈现81
三、系统综述证据的解读82
四、系统综述的报告规范82
五、系统综述的注册与更新84
第四节 系统综述纳入研究的常见偏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84
一、偏倚的定义及类型84
二、偏倚风险评估方法84
第五节 系统综述的质量评价85
第七章 疾病病因的循证分析与评价87
第一节 病因概述87
第二节 疾病病因研究证据的评价88
一、提出问题88
二、检索相关的研究证据88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对医疗决策的价值93
第八章 疾病预防的循证实践94
第一节 疾病预防94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循证步骤95
一、提出临床问题95
二、寻找证据95
三、评价证据96
四、临床决策100
第九章 疾病的循证诊断基础101
第一节 循证诊断的意义101
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基本方法102
一、确定金标准102
二、确定研究对象与样本量102
三、确定观察指标和对比分析方法103
四、实施诊断试验与盲法收集资料103
第三节 循证诊断试验的方法学评价103
一、真实性103
二、精确性106
三、适用性106
第四节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108
一、选择患病率较高的人群108
二、联合试验108
第五节 确定诊断的参考值108
一、用敏感度与特异度确定108
二、用ROC曲线法确定109
三、用统计学方法确定110
四、依临床需要确定110
第六节 循证诊断证据的评价过程110
一、提出问题110
二、制定检索策略110
三、评价证据111
四、应用证据111
五、后效评价111
第十章 临床循证治疗证据的评价与应用115
第一节 概述115
一、循证治疗的概念115
二、循证治疗的特点116
三、循证治疗性证据的作用116
四、治疗性研究证据设计方法影响治疗性证据质量的因素116
第二节 提出临床问题117
第三节 检索证据117
一、选择数据库117
二、确定检索词118
三、检索相关数据库118
第四节 评价证据118
一、治疗性证据的真实性评价119
二、治疗性证据的重要性评价121
三、治疗性证据的适用性评价123
第十一章 对疾病预后的循证判断127
第一节 疾病预后性研究的方法127
第二节 疾病预后的循证步骤128
一、提出临床问题128
二、寻找证据128
三、评价证据并决策129
四、临床决策132
第十二章 药物不良反应的循证分析与评价134
第一节 基本概念134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134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134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135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来源136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评价137
一、提出问题137
二、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获取137
三、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评价138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应用140
第十三章 传统医学临床循证实践142
第一节 传统医学循证研究的起源与任务143
一、循证医学理念的引进与传播143
二、传统医学临床循证研究的目标与任务143
第二节 传统医学临床循证研究的分类实施144
一、原始研究144
二、二次研究145
三、方法学研究146
第三节 传统医学临床循证实践实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
一、提出临床问题150
二、选择数据库150
三、确定检索词150
四、检索结果和分析150
第十四章 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循证经济观153
第一节 概述153
一、临床经济学评价中的基本概念154
二、临床经济学评价的意义154
三、常用的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155
四、敏感性分析155
第二节 提出和构建临床经济学问题155
第三节 临床经济学证据的检索156
第四节 临床经济学证据的评价156
一、临床经济学证据的真实性评价157
二、临床经济学证据的重要性评价157
三、临床经济学证据的适用性评价157
第十五章 临床医疗技术的循证评估思想160
第一节 概述160
一、卫生技术评估的概念160
二、临床医疗技术评估与临床循证医学161
三、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61
第二节 医疗技术评估的内容和基本方法162
一、医疗技术评估的内容162
二、医疗技术评估基本步骤162
第三节 临床医疗技术评估的应用163
一、医疗技术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疗实践163
二、医疗技术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确定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164
三、医疗技术评估的结果有助于卫生决策164
第十六章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与应用166
第一节 临床实践指南概述166
一、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166
二、临床实践指南的形成背景167
三、临床实践指南的作用167
四、证据与临床实践指南168
第二节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与步骤168
一、专家共识指南制定法168
二、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法169
第三节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170
一、评价CPG的基本原则170
二、评价CPG的常用工具171
第四节 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172
一、应用原则172
二、应用方法172
第十七章 临床循证决策分析175
第一节 概述175
一、决策与决策分析175
二、临床决策分析与临床循证决策分析176
第二节 临床循证决策分析的实施步骤176
第三节 常用的临床决策分析方法178
一、决策树分析法178
二、Markov模型179
三、其他分析方法180
第四节 临床决策分析质量评估180
一、选择的决策模式是否正确180
二、决策模型中原始参数的赋值是否准确、可靠180
第十八章 临床循证医学实践的后效评价182
第一节 概述182
一、后效评价182
二、为什么要后效评价182
三、后效评价的实施183
第二节 后效评价的常用方法183
一、自我评价183
二、效果评价184
第三节 常见临床循证实践的后效评价185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循证实践的后效评价185
二、循证诊断试验的后效评价185
三、循证治疗实践的后效评价186
四、疾病预后循证判断的后效评价186
五、药物不良反应循证实践的后效评价186
六、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的后效评价187
参考文献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