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本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4098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毛泽东思想-高等学校-教材;邓小平理论-高等学校-教材;“三个代表”思想-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11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1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2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7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19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1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2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5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7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28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8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1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7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3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3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39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41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4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45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6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6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47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50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51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5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55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55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5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6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60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6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6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6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7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7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7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7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77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7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83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83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90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90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9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9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9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96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98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00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00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0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05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05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6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08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1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17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2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30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3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3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37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37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3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39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41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41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43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44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44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147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4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52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2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5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5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58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60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64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64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66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67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73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173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74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7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80

五、统筹区域发展182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83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8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88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88

二、人民民主专政190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2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7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02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204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0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206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1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11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1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1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16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17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18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20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21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22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24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24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225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27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31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3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23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235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37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39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39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42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50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50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50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251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52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252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252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253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54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256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256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258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261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263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63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265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70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270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70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74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76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8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78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82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83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87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287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87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91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94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95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295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96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297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299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99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301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305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306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10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310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310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13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15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17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17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20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322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22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24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325

后记329

2007年版后记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