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17卷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君毅全集 第17卷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751084103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君毅全集 第17卷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1

一 导言1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4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22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33

四 佛学与空理33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40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45

七 结论55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58

一 本文宗趣58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62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70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82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82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91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100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111

一 导论111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112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116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119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121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126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130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133

一 缘起133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134

三 辨“或”与“假”137

四 辨“效”140

五 辨“辟”143

六 辨“侔”145

七 辨“援”147

八 辨“推”150

九 辨“辩”之七事151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153

十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158

十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162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166

一 导言166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166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173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176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179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182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183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186

一 墨家之论“辩”186

二 《庄子民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190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194

四 言与无言201

五 葆光与物化205

六 孟子之论“辩”210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214

八 荀子之论“辩”218

九 孟荀之辩与默223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28

一 导言228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233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239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241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250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56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256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265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270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274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278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285

一 序言285

二 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287

三 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288

四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289

五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293

六 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294

七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296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300

一 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300

二 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303

三 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308

四 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310

五 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316

六 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320

七 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323

八 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324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328

一 导言328

二 《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329

三 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333

四 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之所在336

五 《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339

六 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344

七 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346

八 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349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357

一 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357

二 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364

三 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366

四 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370

五 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372

六 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377

七 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382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386

一 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386

二 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387

三 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393

四 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397

五 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400

六 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401

七 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403

八 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405

九 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407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411

一 导言411

二 《诗》《书》中之言命412

三 春秋时代之天命观417

四 孔子之知命421

五 墨家之非命426

六 孟子之立命义429

七 庄子之安命论433

八 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437

九 《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440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444

一 导论444

二 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涵义445

三 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448

四 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451

五 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460

六 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462

七 《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466

八 郭象之即遇言命论469

九 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471

十 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476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479

一 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479

二 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481

三 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484

四 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488

五 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492

六 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495

七 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497

八 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