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
  • 傅才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176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国家文化体制:概念与分析框架1

一 文化体制的概念1

(一)文化、制度与体制的区分与界定1

(二)制度和体制是社会关系的规范化表达3

(三)文化体制、文化领导体制与文化领导权4

二 国家文化体制与社会基础结构的基本关系7

(一)文化体制与意识形态模式之关系7

(二)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要受到意识形态领导模式的影响10

(三)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要受到技术基础的制约12

三 本书的基本框架13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13

(二)本书的基本构架15

(三)本书所采用的几个基本概念和范畴16

第一章 1911—1927年民初政府对文化体制的探索19

一 民初政府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管理模式的承袭与创新19

(一)民国以前官府对社会文化娱乐的管控方式19

(二)民初政府对晚清政府的承袭与开新:以文物管理体制为例23

(三)新型文化管理机构的创设:西方的模板31

二 民初政府对文化管理体制的探索40

(一)民初关于文化制度和文化法规的建设40

(二)民初文化行业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治48

(三)民初的文化财政与税收政策61

(四)文化领域公有制的探索与试验:以汉口民众乐园为例63

三 民初政府探索现代文化管理体制的价值评估67

(一)管理体制的探索形成了日后国家文化体制的最初路径68

(二)对文化审查制度缺乏理论批判和公共讨论机制,文化行业的主体性难以建立,成为滋生文化专制主义的土壤71

第二章 1927—1937年国内战争与文化体制的意识形态化77

一 国民党政府对文化控制的强化77

(一)文化监管体制的建立77

(二)制定文化政策法规的探索90

(三)文化政策的执行97

(四)文化财政政策及税收管理107

(五)对其他文化形式的管理113

二 中共苏区文化体制的形成125

(一)文化模式的探索与确立127

(二)新闻宣传与意识形态管理的探索130

(三)戏剧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34

(四)苏区文化向国统区的延伸138

三 国共两党关于文化领导权的竞争145

(一)政党与文化领导权的关系问题147

(二)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建148

(三)国民党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认识与策略156

(四)简要结论161

第三章 1937—1945年国共合作与文化体制的演变164

一 1937—1938年武汉抗战文化统一战线:文化社团制度的定型164

(一)在民族抗战救亡旗帜下全国文化艺术界的自我整合165

(二)第三厅的成立及对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169

(三)文化社团的民族与国家观念表达: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运行172

二 国民党文化政策的演变180

(一)抗战爆发后全民文化动员体制的确立180

(二)1938年以后文化政策的转变183

(三)1941年以后文化专制体制的完成187

三 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变迁191

(一)从苏区工农民主文化主张到抗日文化主张的转变191

(二)文化统一战线策略195

(三)组建独立的中共文化宣传系统197

(四)文化政策的效果评价199

四 两种文艺路线的竞争203

(一)报刊领域的打压与反制204

(二)对第三厅控制权的争夺207

(三)国共双方在戏剧领域的博弈208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论争210

第四章 1946—1949年国内战争与战时文化体制212

一 1946—1949年间国民党政府的文化控制212

(一)文化体制全面转入战时动员体制212

(二)战时文化管制体系的形成219

二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225

(一)中共解放区的文化体制226

(二)以农村基层社会动员为主旨的文艺政策228

(三)中共在国统区的文化渗透和文化领导权建设232

三 国共两党文化和意识形态政策的效率比较237

第五章 1949年前后文化行业的国家化与“制度意外”244

一 伴随军事胜利对国统区文化机构的接收244

(一)对新闻机构的接收244

(二)对文化机构的接收247

(三)接收过程中的军事化管理体制的复制与拓展248

二 从地方体制向国家体制的演进250

(一)“五五戏改”与艺术行业国家化路径的确立250

(二)对文化领域的公有制改造263

(三)国家文化行业管理部门的设立268

三 国家文化体制设计的经验来源与“制度意外”272

(一)苏俄模式的示范272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想象图景与“制度意外”274

第六章 国家文化体制的历史来源与模式建构280

一 近代文化体制的社会基础: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与政党政治的关系283

(一)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284

(二)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员方式288

(三)公共文化领域作为概念范畴的适用性分析294

二 文化体制的思想基础:近代民族国家理念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与覆盖299

(一)国家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民族国家理念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掌握301

(二)公共领域对国家的响应:文化生产的国家化305

(三)简要结论:公共文化领域的国家化308

三 文化体制的“路径锁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309

(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领导权的认识过程309

(二)文化动员模式:两种方式与两种策略313

(三)文化领导体制的探索与定型320

四 简要结论323

后记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