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上 第2版
  • 陆耀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9749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439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1473页
  • 主题词:供热系统-设计-手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1章 基础理论1

1.1 基本数学公式1

1.1.1 代数公式1

1.1.2 函数及其数值计算2

1.1.3 代数方程4

1.1.4 弦、弧、高之间的关系4

1.1.5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4

1.1.6 多面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6

1.2 热力学基础8

1.2.1 基本概含及定义8

1.2.2 物质的状态变化及热力学基本定律11

1.2.3 水蒸气14

1.2.4 压缩式制冷循环24

1.3 传热学基础30

1.3.1 导热30

1.3.2 对流换热32

1.3.3 辐射换热35

1.3.4 传热及换热器39

1.4 流体力学基础43

1.4.1 流体的性质43

1.4.2 流体的流动形态45

1.4.3 管内摩擦定律50

1.5 钢管的水力计算表53

1.5.1 概述53

1.5.2 4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55

1.5.3 5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68

1.5.4 6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80

1.5.5 7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92

1.5.6 8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104

1.5.7 90℃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116

1.6 空气的物理性质128

1.6.1 空气的性质128

1.6.2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130

1.6.3 湿空气焓湿图的绘制131

1.6.4 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法135

1.7 塑料管材的选择与应用138

1.7.1 热塑性塑料管138

1.7.2 铝塑复合管143

1.7.3 PP-R塑铝稳态管145

1.8 阀门的基础知识147

1.8.1 阀门的分类147

1.8.2 名词术语149

1.8.3 阀门的主要性能参数153

1.8.4 阀门型号的表示方法154

1.8.5 阀门的流量系数158

第2章 法定计量单位及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61

2.1 国际单位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61

2.2 名词解释162

2.3 主要单位的定义166

2.4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168

2.4.1 单位的名称168

2.4.2 词头的名称168

2.4.3 单位和词头的符号169

2.4.4 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170

2.5 单位换算的详细关系172

2.6 常用单位的简明换算关系182

第3章 室外气象参数184

3.1 室外气象参数的含义及其统计方法184

3.2 设计用新室外气象参数186

3.3 气象参数的简化统计法186

第4章 建筑热工与节能216

4.1 建筑气候及热工基本数据216

4.1.1 建筑气候分区216

4.1.2 冬季供暖设计气象及热工参数216

4.1.3 夏季空调设计气象及热工参数223

4.2 建筑材料及围护结构热工计算参数231

4.2.1 窗户及玻璃材料的热工参数231

4.2.2 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235

4.2.3 围护结构热工基本数据240

4.2.4 常用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指标244

4.3 常用围护结构热工计算251

4.3.1 传热阻、传热系数的计算251

4.3.2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计算252

4.3.3 围护结构热稳定性计算253

4.3.4 玻璃和玻璃幕墙的热工计算255

4.4 围护结构冬季保温节能设计264

4.4.1 各类建筑物冬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265

4.4.2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Ro,min265

4.4.3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266

4.5 围护结构夏季隔热节能设计274

4.5.1 验算方法274

4.5.2 夏季隔热计算参数276

4.6 供暖建筑围护结构的防潮设计281

4.6.1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和计算281

4.6.2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和计算举例283

4.7 建筑节能设计286

4.7.1 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286

4.7.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294

4.7.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297

4.7.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300

第5章 供暖设计303

5.1 供暖热负荷计算303

5.1.1 民用建筑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303

5.1.2 工业厂房及辅助房屋的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315

5.1.3 民用建筑——热负荷的估算316

5.2 供暖系统的选择362

5.2.1 热媒的选择362

5.2.2 供暖系统形式362

5.3 供暖系统的分户计量368

5.3.1 概述368

5.3.2 分户计量的具体方式369

5.3.3 计量装置371

5.3.4 管道安装374

5.3.5 水力计算375

5.3.6 热力入口装置375

5.4 管道水力计算379

5.4.1 水力计算方法和要求379

5.4.2 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385

5.4.3 蒸汽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387

5.5 供暖设备的选择与计算396

5.5.1 散热器396

5.5.2 减压阀、安全阀407

5.5.3 疏水器412

5.5.4 膨胀水箱415

5.5.5 除污器、过滤器421

5.5.6 调压板424

5.5.7 集气罐、自动排气阀425

5.5.8 换热器425

5.5.9 平衡阀440

5.5.10 恒温阀444

5.5.11 分(集)水器,分汽缸445

5.6 热风供暖449

5.6.1 集中送风450

5.6.2 集中送风的气流组织和计算450

5.6.3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456

5.6.4 暖风机的选择467

5.6.5 热空气幕472

5.7 热水供暖系统的水质要求及防腐设计480

5.7.1 概述480

5.7.2 热水供暖系统的水质要求480

5.7.3 热水供暖系统水处理的方式481

5.7.4 热水供暖系统的防腐设计483

第6章 辐射供暖和供冷490

6.1 概述490

6.1.1 基本原理490

6.1.2 系统分类490

6.1.3 辐射供暖/冷系统的特征491

6.1.4 辐射供暖/冷系统效果的衡量与评价492

6.1.5 辐射供暖/冷系统设计负荷的确定493

6.2 辐射板表面的传热495

6.2.1 辐射传热495

6.2.2 对流传热496

6.2.3 辐射和对流的综合传热497

6.2.4 辐射板的热阻498

6.2.5 地面覆盖层的影响501

6.2.6 辐射板的热损失或得热502

6.3 水系统辐射板的构造及设计要求502

6.3.1 金属平顶辐射板502

6.3.2 预制组装型辐射供冷平顶505

6.3.3 整体型金属平顶辐射板508

6.3.4 埋管型辐射板510

6.4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设计511

6.4.1 型式与构造511

6.4.2 地面的表面温度513

6.4.3 加热管的选择515

6.4.4 设计和施工注意事项516

6.4.5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冷系统的控制517

6.4.6 塑料管的水力计算524

6.5 毛细管型供暖/冷辐射板528

6.5.1 概述528

6.5.2 毛细管型辐射板的供冷与供热能力529

6.5.3 毛细管席的压力损失530

6.5.4 毛细管型辐射供暖/冷系统设计注意事项531

6.6 辐射板供暖/冷系统的设计计算532

6.6.1 ASHRAE手册计算法532

6.6.2 欧洲标准(EN 1264)的计算法540

6.6.3 日本手册的计算法555

6.6.4 辐射板供冷量的计算558

6.7 供暖/冷辐射板的水系统设计563

6.7.1 概述563

6.7.2 设计计算的依据和步骤564

6.7.3 应用、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565

6.8 电热辐射供暖系统566

6.8.1 概述566

6.8.2 电热辐射供暖系统的类型566

6.8.3 发热电缆的构造及技术要求567

6.8.4 电热平顶辐射供暖系统567

6.8.5 电热地面辐射供暖系统568

6.8.6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569

6.8.7 电热膜辐射供暖系统570

6.9 中温辐射供暖572

6.9.1 中温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572

6.9.2 型式及规格573

6.9.3 辐射板的散热量574

6.9.4 辐射板的压力损失575

6.9.5 辐射板设计与安装注意事项575

6.10 高温辐射供暖577

6.10.1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577

6.10.2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辐射性能579

6.10.3 全面辐射供暖581

6.10.4 CRV燃气红外辐射供暖系统583

6.10.5 局部、单点及室外供暖593

6.10.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设计安装注意事项595

第7章 热力网与区域供冷597

7.1 管道材料、连接及附件597

7.1.1 常用管材597

7.1.2 管道连接599

7.1.3 管道附件601

7.2 热力系统606

7.2.1 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606

7.2.2 热电厂集中供热系统609

7.2.3 供热调节610

7.2.4 热水供热系统的补水与定压611

7.2.5 凝结水回收和利用621

7.2.6 主要设备选择626

7.2.7 集中供热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629

7.2.8 热力网循环水泵与热力网特性的匹配631

7.3 热力管网的水力计算632

7.3.1 热网管道水力计算的一般要求632

7.3.2 供热管道设计流速及粗糙度633

7.3.3 热网设计流量633

7.3.4 水力计算基本公式634

7.3.5 热水管网水力计算635

7.3.6 蒸汽及凝结水管网的水力计算639

7.4 热力管道的敷设644

7.4.1 热力管网布置原则644

7.4.2 管网布置形式645

7.4.3 与其他管道共同敷设应注意的问题645

7.4.4 热力管网敷设646

7.5 热力管道热补偿及其强度计算653

7.5.1 热补偿653

7.5.2 管道强度计算675

7.6 热力管道支架688

7.6.1 管道支吊架设计要求688

7.6.2 支吊架形式和布置688

7.6.3 管道活动、固定支架跨距的计算689

7.6.4 管道支架荷载及推力计算695

7.6.5 管道支座703

7.6.6 支吊架弹簧的选择705

7.6.7 增长管道支吊架跨距的措施712

7.7 热水管道直埋敷设720

7.7.1 管道材料720

7.7.2 直埋管段构成722

7.7.3 直埋管道布置与敷设722

7.7.4 直埋管道保温计算724

7.7.5 直埋管道受力和应力计算725

7.7.6 直埋管道热位移计算727

7.8 区域供冷728

7.8.1 概述728

7.8.2 区域能源规划729

7.8.3 前期规划及方案论证731

7.8.4 区域供冷站734

7.8.5 管网设计739

7.8.6 用户入口设计744

7.8.7 经济分析及冷水价格的确定745

第8章 锅炉房设计751

8.1 锅炉房的总体布置751

8.1.1 锅炉房在总平面上的布置751

8.1.2 锅炉房区域布置753

8.1.3 锅炉房的工艺布置754

8.2 锅炉房主机设备的选择758

8.2.1 锅炉房设计容量的确定758

8.2.2 锅炉产品系列759

8.2.3 锅炉设备的选择761

8.2.4 燃料消耗量767

8.3 锅炉送风排烟系统768

8.3.1 燃料燃烧的空气量及烟气量的近似计算768

8.3.2 风烟道及烟囱设计769

8.3.3 锅炉风烟道系统阻力775

8.3.4 鼓引风机的配置与计算781

8.3.5 锅炉烟气净化783

8.4 锅炉水处理796

8.4.1 水质及水质标准796

8.4.2 水处理系统的分类及适用范围799

8.4.3 水处理设备容量的确定801

8.4.4 给水的净化预处理802

8.4.5 锅内水处理805

8.4.6 离子交换水处理810

8.4.7 给水除氧及脱气830

8.4.8 锅炉排污842

8.4.9 锅炉水处理常用资料845

8.5 锅炉房汽水系统854

8.5.1 给水及凝结水系统854

8.5.2 蒸汽系统858

8.5.3 汽水管道设计859

8.5.4 常压热水锅炉供盐系统862

8.5.5 集流罐两级网路供热系统866

8.6 运煤除灰系统869

8.6.1 概述869

8.6.2 贮煤场及灰渣场设计869

8.6.3 运煤系统设计873

8.6.4 除灰渣系统设计893

8.7 小型燃油(气)锅炉房905

8.7.1 概述905

8.7.2 油(气)燃料的基本性质906

8.7.3 锅炉房燃油系统设计908

8.7.4 锅炉房燃气系统设计917

8.7.5 燃油(气)管道的水力计算921

8.7.6 小型燃油(气)锅炉房安全措施928

8.7.7 燃油(气)锅炉房设计方案929

8.8 锅炉房典型设计932

8.8.1 锅炉房设计基础资料932

8.8.2 锅炉房设计文件编制深度933

8.8.3 燃煤锅炉房布置示例935

8.8.4 锅炉房设计对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和互提资料942

第9章 通风与除尘953

9.1 自然通风953

9.1.1 自然通风的通风量953

9.1.2 排风温度tp954

9.1.3 散热量有效系数m954

9.1.4 设备散热量的确定955

9.1.5 进风口面积Fj(m2)和排风口面积Fp(m2)955

9.1.6 自然通风设备选择959

9.2 局部排风960

9.2.1 局部排风的设计原则960

9.2.2 侧吸罩961

9.2.3 伞形罩962

9.2.4 槽边排风963

9.2.5 通风柜968

9.3 全面通风969

9.3.1 设计原则969

9.3.2 气流组织970

9.3.3 全面换气量971

9.3.4 空气热平衡计算974

9.3.5 散热量计算975

9.3.6 散湿量计算978

9.3.7 全面通风设计方案979

9.3.8 事故通风980

9.4 除尘980

9.4.1 除尘设计的基本参数980

9.4.2 加湿防尘983

9.4.3 密闭排尘984

9.4.4 除尘风管993

9.4.5 除尘设备994

9.5 人防地下室的通风1001

9.5.1 设计原则1001

9.5.2 设计参数1001

9.5.3 防护通风系统的设计1003

9.5.4 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1004

9.5.5 防护通风设备的选择1005

9.6 厨房通风1007

9.6.1 设计原则1007

9.6.2 油烟处理的方法1008

9.7 桑拿浴室的通风1009

9.7.1 桑拿浴室设计参数1009

9.7.2 桑拿浴室通风量及空调方式1010

9.8 汽车库通风1010

9.8.1 设计原则1010

9.8.2 通风方式及控制1010

第10章 置换通风1012

10.1 概述1012

10.1.1 名词术语1012

10.1.2 置换通风系统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014

10.1.3 置换通风系统的评价指标1015

10.2 基本知识1015

10.2.1 气流分布1015

10.2.2 温度分布1015

10.2.3 对流流动1018

10.2.4 污染物的分布1024

10.2.5 通风效率1024

10.3 置换通风系统的送风口1026

10.3.1 低速置换送风口的气流分布1026

10.3.2 出口邻接区1026

10.3.3 墙面置换送风口的气流分布1027

10.3.4 常规置换送风口1031

10.3.5 置换送风口的主要数据1033

10.3.6 置换送风口产品简介1033

10.4 置换通风的设计计算1046

10.4.1 概述1046

10.4.2 实验系数法的应用1047

10.4.3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法的应用1050

10.4.4 置换通风系统送风量的确定1051

10.4.5 设计计算注意事项1051

10.4.6 设计计算例1053

10.5 应用实例1056

10.5.1 剧院与礼堂建筑1056

10.5.2 体育建筑1058

10.5.3 办公建筑1061

10.5.4 工业建筑1063

第11章 风管设计1065

11.1 风管设计的基础知识1065

11.1.1 风管设计的基本内容1065

11.1.2 风管的分类1065

11.1.3 通风管道的规格1065

11.1.4 金属风管、非金属风管及其配件的板材厚度1070

11.1.5 通风管道配件1072

11.1.6 风量调节阀和风量调节器1076

11.1.7 风机与风管的连接1077

11.1.8 风管测定孔和检查孔1080

11.2 风管的沿程压力损失1080

11.2.1 沿程压力损失的基本计算公式1080

11.2.2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1082

11.3 风管的局部压力损失1097

11.3.1 局部压力损失1097

11.3.2 局部阻力系数1098

11.4 风管内的压力分布1139

11.4.1 通风系统风管内的压力分布1139

11.4.2 空调系统风管内的压力分布1140

11.4.3 简单吸风风管内的压力分布1142

11.5 风管的水力计算1142

11.5.1 水力计算方法简述1142

11.5.2 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1144

11.5.3 风管管网总压力损失的估算法1145

11.6 均匀送风风管的设计计算1146

11.6.1 均匀送风的设计原理1146

11.6.2 静压不变的无分支均匀送风风管的设计与计算1149

11.6.3 具有分支的送风风管系统的静压复得计算法1157

11.7 均匀吸风风管的设计计算1164

11.7.1 均匀吸风的设计原理1164

11.7.2 矩形变断面带等宽度纵向条缝的均匀吸风风管的设计与计算1164

11.7.3 具有分支的均匀吸风风管的设计与计算1168

第12章 水泵、通风机和电动机1174

12.1 水泵1174

12.1.1 水泵型号示意1174

12.1.2 单台水泵的工作特性1175

12.1.3 多台水泵的工作特性1178

12.1.4 管道泵1180

12.1.5 水泵的选择1181

12.2 通风机1181

12.2.1 通风机的全称1182

12.2.2 单台风机的工作特性1184

12.2.3 多台风机联合的工作特性1190

12.2.4 通风机的选择1191

12.2.5 风机的运行调节1192

12.3 电动机1192

12.3.1 型号示意说明1193

12.3.2 异步电动机分类1193

12.3.3 Y系列小型鼠笼转子异步电动机1194

第13章 建筑防火与防排烟1195

13.1 设计原则1195

13.1.1 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的划分1195

13.1.2 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的设置1198

13.1.3 高层、非高层民用建筑应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1199

13.1.4 高层、非高层民用建筑应设置排烟设施的部位及限定条件1199

13.1.5 民用建筑防排烟设施的分类及采用原则1200

13.2 一般规定1200

13.3 自然排烟1201

13.3.1 自然排烟的部位及条件1201

13.3.2 利用阳台、凹廊及前室或合用前室多个朝向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的条件及图示1201

13.3.3 自然排烟的一般规定1208

13.3.4 自然排烟的设计要点1208

13.4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1208

13.4.1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组合方式1208

13.4.2 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防烟部位及设计条件1208

13.4.3 非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防烟部位及设计条件1210

13.4.4 机械加压防烟送风量的确定1210

13.4.5 正压间总有效漏风面积的确定方法1212

13.4.6 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一般规定1214

13.4.7 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1214

13.4.8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计算举例1218

13.4.9 消防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1219

13.4.10 地上、地下共用楼梯间的加压送风系统设计1220

13.5 机械排烟1221

13.5.1 机械排烟的部位及设计条件1221

13.5.2 机械排烟的一般规定1221

13.5.3 机械排烟的设计要点1223

13.5.4 内走道和房间机械排烟系统布置1224

13.5.5 排烟量的计算1225

13.6 中庭排烟1229

13.6.1 中庭式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常用的排烟方式和特点1229

13.6.2 中庭式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及排烟体积的确定1230

13.6.3 中庭排烟的分类1230

13.6.4 中庭排烟的方式及图示1231

13.6.5 中庭排烟设计要点1231

13.7 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1232

13.8 机械防排烟及通风空调系统防火控制程序1233

13.8.1 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防火控制程序1233

13.8.2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防火控制程序1234

13.9 防、排烟系统设备及部件1235

13.9.1 防排烟系统风口、阀门系列1235

13.9.2 排烟口、送风口及排烟阀规格尺寸及简图1235

13.9.3 防火阀1237

13.9.4 压差自动调节阀及余压阀1241

13.9.5 风机1242

第14章 小型冷库设计1256

14.1 食品冷藏链和食品冷加工1256

14.1.1 食品冷藏链1256

14.1.2 食品冷加工1256

14.2 食品冷藏条件和冷藏间组成1257

14.2.1 冷藏条件1257

14.2.2 冷藏间的组成1260

14.3 围护结构热工要求1260

14.3.1 隔汽层的设计原则1260

14.3.2 保温层的设计原则1261

14.3.3 地面防冻1261

14.4 冷藏库容量的确定1262

14.5 冷藏间的冷负荷计算1263

14.6 制冷设备的选择1268

14.6.1 冷剂直接蒸发制冷系统图式1269

14.6.2 蒸发器选择1271

14.6.3 热力膨胀阀的选择1273

14.6.4 过滤器、干燥器1276

14.6.5 回热式热交换器1276

14.6.6 气液分离器1276

14.6.7 低温冷风机1277

14.6.8 排管及搁架1279

14.7 制冷管道、管件及连接1280

14.8 自控及安全保护装置1283

14.8.1 库温自控1283

14.8.2 自控系统框图1284

14.8.3 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1285

14.9 装配式冷库1285

14.9.1 组成和特点1285

14.9.2 冷负荷估算1285

14.10 小冷库工程实例1291

第15章 气调贮藏和气调库设计1292

15.1 气调贮藏的基础知识1292

15.1.1 气调贮藏的特点1292

15.1.2 影响果蔬贮藏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1292

15.1.3 部分果蔬的气调贮藏参数1295

15.2 气调库1299

15.2.1 气调库的特点1299

15.2.2 气调库的生产流程和建筑要求1299

15.2.3 气调库的容量1300

15.2.4 气调库的特有设施1300

15.2.5 气密层和气密标准1302

15.2.6 围护结构的气密处理1303

15.3 气调库的制冷系统1305

15.3.1 气调库耗冷量的计算1305

15.3.2 气调库冷负荷的估算1307

15.3.3 冷却方式和供液方式1308

15.3.4 冷风机的选择计算1310

15.4 气调设备1311

15.4.1 气体成分调节1311

15.4.2 降氧1311

15.4.3 脱除二氧化碳1313

15.4.4 硅橡胶袋气调装置1314

15.4.5 除乙烯1315

15.5 气调系统1316

15.5.1 气调过程的计算1316

15.5.2 气调系统的组成1318

15.5.3 气调库的加湿1319

15.6 气体成分的检测1320

15.6.1 气体分析仪器1321

15.6.2 气体监测系统1322

第16章 防腐与绝热1324

16.1 管道与设备的防腐1324

16.1.1 防腐涂料1324

16.1.2 聚氯乙烯塑料1327

16.1.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1327

16.2 管道和设备的保温1328

16.2.1 保温设计基本原则1328

16.2.2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性能1329

16.2.3 绝热层厚度计算方法1329

16.2.4 保温厚度选用表1335

16.2.5 常用保温结构图1336

16.3 管道和设备的保冷1347

16.3.1 保冷设计基本原则1347

16.3.2 保冷材料及其制品的性能1348

16.3.3 常用辅助材料1348

16.3.4 保冷厚度计算方法1349

16.3.5 常用保冷材料厚度选用图表1350

16.3.6 常用保冷构造图1352

第17章 噪声与振动控制1359

17.1 噪声源及噪声控制标准1359

17.1.1 风机噪声1359

17.1.2 气流噪声1361

17.1.3 噪声控制标准1364

17.2 消声设计1367

17.2.1 消声器性能的评价1367

17.2.2 管路系统的自然衰减1368

17.2.3 阻性消声器设计1370

17.2.4 抗性消声器设计1372

17.2.5 共振性消声器设计1372

17.2.6 空调系统声学计算实例1374

17.3 隔声设计1376

17.3.1 隔声设计的计算方法1376

17.3.2 设备机房噪声控制设计措施1378

17.3.3 民用建筑空气声隔声要求1379

17.4 吸声设计1379

17.4.1 吸声性能的评价与计算1379

17.4.2 吸声减噪设计1381

17.5 隔振控制设计1383

17.5.1 概述1383

17.5.2 隔振参数传递率η及隔振效率T1383

17.5.3 振动控制1387

17.5.4 设备转速与隔振的关系1387

17.6 隔振设计1387

17.6.1 隔振设计要求1387

17.6.2 干扰力计算1389

17.6.3 隔振基座1390

17.6.4 隔振系统的振动量计算1391

17.6.5 风机隔振后的振动影响范围1392

17.7 隔振元件1392

17.7.1 隔振材料及隔振器1392

17.7.2 隔振器承受的荷载1394

17.8 管道隔振1395

17.9 隔振设计示例1395

17.9.1 风机隔振1395

17.9.2 水泵隔振设计计算示例1397

17.10 空调设备及管道隔振措施示意图1399

第18章 能耗计算1405

18.1 能耗分析软件简介1405

18.1.1 DeST软件简介1405

18.1.2 DOE-2软件简介1409

18.2 建筑能耗动态分析与计算1412

18.2.1 DeST软件建筑能耗动态分析计算1412

18.2.2 DOE-2软件建筑能耗动态分析计算1422

18.3 空调系统能耗量的近似计算1431

18.3.1 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1431

18.3.2 负荷频率表法1436

(下册)1440

第19章 空调设计的基本资料1440

19.1 大气环境的质量标准1440

19.1.1 大气质量分级1440

19.1.2 不同质量等级的浓度限值1440

19.1.3 环境质量区的划分1441

19.2 热舒适和热舒适方程1441

19.2.1 室内的热舒适性及影响热舒适性的因素1441

19.2.2 人体热平衡和舒适方程(Fanger方程)1452

19.2.3 热环境的评价指标1457

19.3 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及设计参数1458

19.3.1 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1458

19.3.2 室内空调计算参数1463

19.3.3 新风量1464

19.4 实用设计指标汇编1478

19.4.1 空调冷负荷设计指标1478

19.4.2 冷、热源设备的装机容量及能源效率限定值1480

19.4.3 其他指标1482

19.4.4 各种空调系统投资、寿命等的比较1485

19.5 简易空调负荷估算方法1486

19.5.1 基本设计条件1487

19.5.2 最大冷、热负荷的确定1487

19.5.3 单位面积冷热负荷估算值1490

19.6 通过风管、风机和水泵的得热和失热1495

19.6.1 通过风管的得热与失热1495

19.6.2 空气流经通风机时的温升1497

19.6.3 通过水泵和水管道的温升1498

19.7 风机连接对全压的影响1499

19.7.1 风机的出口1499

19.7.2 风机的进口1502

19.8 空调过程的热、质平衡及不同大气压力时的修正1503

19.8.1 空调过程的热、质平衡1503

19.8.2 不同大气压力时的修正问题1504

19.8.3 保持正压所需风量的估算1505

19.9 空调系统的划分与技术层的设置1506

19.9.1 空调系统的划分、选择与配置1506

19.9.2 技术设备层的设置1509

19.10 h—d图的应用1510

19.10.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1510

19.10.2 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1510

19.10.3 典型的空气状态变化和处理过程1511

19.11 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1512

19.11.1 年经常费法1512

19.11.2 等价均匀全年费用法1513

第20章 空调负荷计算1514

20.1 空调区冷负荷的基本构成1514

20.1.1 空调区得热量的构成1514

20.1.2 空调区冷负荷的构成1514

20.1.3 空调区湿负荷的构成1514

20.2 空调区负荷计算的准备工作1515

20.2.1 围护结构的夏季热工指标1515

20.2.2 房间的分类1521

20.2.3 城市的分组1521

20.2.4 有外遮阳板的窗口直射面积和散射面积的计算1522

20.3 外墙、架空楼板或屋面的传热冷负荷1524

20.4 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1533

20.5 外窗的太阳辐射冷负荷1535

20.5.1 外窗无任何遮阳设施的辐射负荷1535

20.5.2 外窗只有内遮阳设施的辐射负荷1545

20.5.3 外窗只有外遮阳板的辐射负荷1545

20.5.4 外窗既有内遮阳设施又有外遮阳板的辐射负荷1545

20.6 内围护结构的传热冷负荷1545

20.6.1 相邻空间通风良好时内围护结构温差传热的冷负荷1545

20.6.2 相邻空间有发热量时内围护结构温差传热的冷负荷1545

20.7 人体显热冷负荷1546

20.8 灯具冷负荷1549

20.8.1 白炽灯散热形成的冷负荷1549

20.8.2 荧光灯散热形成的冷负荷1551

20.9 设备显热冷负荷1551

20.9.1 发热设备显热散热量的计算1552

20.9.2 设备显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1553

20.10 渗透空气显热冷负荷1555

20.10.1 渗入空气量的计算1556

20.10.2 渗入空气显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1556

20.11 食物的显热散热冷负荷1557

20.12 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1557

20.12.1 人体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1557

20.12.2 渗入空气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1557

20.12.3 食物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1557

20.12.4 水面蒸发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1558

20.13 各个环节的计算冷负荷1559

20.13.1 空调区的计算冷负荷1559

20.13.2 空调建筑的计算冷负荷1559

20.13.3 空调系统的计算冷负荷1559

20.13.4 空调冷源的计算冷负荷1560

20.14 计算例题1560

20.15 空调冷负荷计算的电算法1564

第21章 空气处理和处理设备1565

21.1 空气的过滤净化1565

21.1.1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1565

21.1.2 空气过滤器的性能1565

21.1.3 过滤净化的计算1567

21.1.4 空气的除臭、消毒1568

21.2 空气的冷却1571

21.2.1 设计要点1571

21.2.2 热工计算和压力损失计算1572

21.3 喷水室1580

21.3.1 喷水室设计要点1580

21.3.2 喷水室构件1581

21.3.3 Luwa型高速喷水室及流体动力式喷水室1586

21.3.4 喷水室热工及阻力计算1587

21.4 蒸发冷却器1594

21.4.1 直接蒸发冷却器1594

21.4.2 间接蒸发冷却器1600

21.5 空气的加热1605

21.5.1 设计要点1605

21.5.2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计算1606

21.5.3 电加热器1607

21.6 空气的加湿1609

21.6.1 空气加湿的方法1609

21.6.2 各种加湿器的比较1610

21.6.3 湿膜蒸发式加湿器1611

21.6.4 干蒸汽加湿器1617

21.6.5 电极式加湿器1619

21.6.6 电热式加湿器1620

21.6.7 PTC蒸汽加湿器1620

21.6.8 间接蒸汽加湿器1621

21.6.9 超声波加湿器的应用1621

21.6.10 高压喷雾加湿器1622

21.6.11 室内直接加湿1623

21.7 空气的除湿1625

21.7.1 各种除湿方法的比较1625

21.7.2 冷冻除湿的选择计算1626

21.7.3 固体除湿1628

21.7.4 干式除湿——转轮除湿机1633

21.7.5 除湿系统设计与安装注意事项1641

21.7.6 溶液除湿1643

21.8 组合式空调机组1645

21.8.1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类型1645

21.8.2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型号1648

21.8.3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规格1648

21.8.4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噪声限值1649

21.8.5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技术要求1649

21.8.6 组合式空调机组空气处理要求1650

21.9 风机盘管机组1651

21.9.1 风机盘管机组分类1651

21.9.2 风机盘管机组型号表示方法1652

21.9.3 风机盘管机组基本性能参数1652

21.9.4 风机盘管机组技术要求1653

21.9.5 风机盘管新风供给方式1654

21.9.6 风机盘管水系统1655

21.9.7 风机盘管调节方法1656

21.9.8 冷热负荷计算1656

21.10 单元式空调机1656

21.10.1 分类1656

21.10.2 单元式空调机的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1658

21.10.3 空调机的制冷量1659

21.10.4 蒸发器(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的计算1660

21.10.5 空调机的热平衡计算1663

21.10.6 选择计算举例1664

21.10.7 空调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循环混合1666

21.10.8 空调机出口风管的合理连接1667

21.11 分散式高大建筑屋顶通风空调机组1668

21.11.1 概述1668

21.11.2 Roof Vent LHW机组的类型与结构1669

21.11.3 运行流程与模式1671

21.11.4 系统配管设计1672

21.11.5 Top Vent冷/暖、通风机组1672

第22章 空调系统1674

22.1 空调系统的分类1674

22.2 空调系统的比较与选择1675

22.3 集中式空调系统1678

22.3.1 系统划分原则1678

22.3.2 回风系统选择1678

22.3.3 一次回风系统与一、二次回风系统的处理过程和计算方法1678

22.3.4 单风机系统与双风机系统1682

22.4 蒸发冷却式空调系统1682

22.4.1 一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1682

22.4.2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1684

22.4.3 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1685

22.4.4 除湿与蒸发冷却联合空调系统1689

22.4.5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设计选用原则1690

22.4.6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1692

22.5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1694

22.5.1 简介1694

22.5.2 产品性能测试条件1695

22.5.3 系统工作范围1696

22.5.4 系统应用场合1696

22.5.5 系统分类1696

22.5.6 机组规格1698

22.5.7 系统设计1699

22.5.8 系统制热能力校核1702

22.5.9 系统配管设计1704

22.5.10 系统控制配线设计1709

22.5.11 室外机安装1711

22.5.12 新风供给设计1714

22.6 高大建筑物分层空调设计1715

22.6.1 分层空调适用范围和空调方式1715

22.6.2 分层空调负荷计算1716

22.6.3 分层空调气流组织1722

22.6.4 空调系统1732

22.7 部分空调系统实例汇编1733

22.7.1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空调系统设计1733

22.7.2 江苏省电网调度中心蓄冷空调设计1739

22.7.3 上海财富广场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的设计和应用1747

22.7.4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空调设计1750

22.7.5 上海科技馆空调设计1754

22.7.6 上海世茂国际广场暖通空调设计1759

22.7.7 上海四季酒店1767

22.7.8 上海体育馆水蓄冷工程改造1779

22.7.9 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厦空调设计1782

22.8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1789

22.8.1 概述1789

22.8.2 系统运行策略1791

22.8.3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1794

22.8.4 运行能耗分析1797

22.8.5 干燥地区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设计1798

22.8.6 应用实例1804

22.9 溶液调湿式空调系统与设备1807

22.9.1 除湿溶液处理空气的基本原理1807

22.9.2 除湿溶液处理空气的基本单元与装置1809

22.9.3 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1810

22.9.4 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性能参数1813

22.9.5 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选型1816

第23章 变风量空调系统1820

23.1 基本概念1820

23.1.1 系统特点与适用范围1820

23.1.2 系统调节原理1821

23.2 负荷计算1821

23.2.1 现代化办公和商业建筑的特点与热舒适性1821

23.2.2 内外分区与空调负荷1821

23.2.3 负荷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1823

23.2.4 负荷分类与用途1824

23.3 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1825

23.3.1 变风量末端装置1825

23.3.2 常用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828

23.3.3 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主要部件1828

23.4 系统选择1830

23.4.1 风机动力型变风量空调系统1830

23.4.2 单风管变风量空调系统1831

23.4.3 系统布置及注意事项1833

23.5 变风量空气处理系统设计1835

23.5.1 变风量空气处理系统分类1835

23.5.2 送风温度及系统风量计算1835

23.5.3 空气处理机组选用1836

23.6 变风量末端装置选择计算与选型1837

23.6.1 风量计算1837

23.6.2 选型实例1838

23.7 变风量空调系统新风设计1845

23.7.1 新风处理方式1845

23.7.2 几个新风问题及对策1846

23.8 风系统设计1847

23.8.1 风管计算方法1847

23.8.2 风管布置特点1848

23.8.3 风系统设计步骤1849

23.9 自动控制1850

23.9.1 室内(区域)温度控制1850

23.9.2 空调系统控制1851

第24章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1855

24.1 概述1855

24.1.1 低温送风系统分类及冷媒温度1855

24.1.2 低温送风系统特点1855

24.1.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建筑适用性1856

24.2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冷源选择1856

24.2.1 冷源型式与送风温度关系1856

24.2.2 冷水机组直接产生低温空调冷水1857

24.2.3 直接膨胀式(DX)系统1857

24.2.4 冰蓄冷系统1857

24.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1858

24.3.1 空调负荷计算1859

24.3.2 附加负荷计算1861

24.3.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1864

24.4 低温送风空调器选型及机房布置1881

24.4.1 空调器选型1881

24.4.2 空调机房布置要求1882

24.5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运行1883

24.5.1 低温送风系统的软启动1883

24.5.2 送风温度的再设定1883

24.5.3 利用自然冷源节能运行1883

第25章 气流组织1885

25.1 气流组织的基本要求及分类1885

25.2 侧向送风1887

25.2.1 侧向送风的送、回风口布置形式及适用条件1887

25.2.2 侧送百叶送风口的最大送风速度1887

25.2.3 侧送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1887

25.2.4 侧向送风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1903

25.3 孔板送风1904

25.3.1 孔板送风及其适用条件1904

25.3.2 孔板送风的设计计算1904

25.3.3 孔板送风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1907

25.4 散流器送风1910

25.4.1 散流器送风及其适用条件1910

25.4.2 散流器送风的最大送风速度1911

25.4.3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1911

25.4.4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1915

25.5 喷口送风1915

25.5.1 喷口送风及其适用条件1915

25.5.2 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1916

25.5.3 喷口送风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1920

25.6 条缝口送风1921

25.6.1 条缝口送风及其适用条件1921

25.6.2 条缝口送风的设计计算1921

25.6.3 条缝口送风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1925

25.7 下部送风1927

25.7.1 下部送风的类型、特征及与与其他送风方式的对比1927

25.7.2 地板送风静压箱(层)1930

25.7.3 地板送风系统设计中的问题1933

25.8 空气分布器1940

25.8.1 常用空气分布器的型式、特征及适用范围1940

25.8.2 常用空气分布器的选用简表1950

25.8.3 地板送风的空气分布器1950

25.9 回风口1960

25.9.1 回风口的布置方式及吸风速度1960

25.9.2 常用回风口的型式1961

第26章 空调水系统1964

26.1 空调水系统分类1964

26.2 水系统的承压及设备布置1965

26.2.1 水系统的承压1965

26.2.2 设备布置1967

26.2.3 水系统的水温、竖向分区及设计注意事项1969

26.3 空调水系统的形式、管路特性及流量变化1970

26.3.1 水系统的典型形式1970

26.3.2 水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1973

26.3.3 水系统流量的调节方法1973

26.4 PP-R塑铝稳态管在空调水系统中的应用1975

26.4.1 概述1975

26.4.2 PP-R稳态管的适用范围、规格尺寸与连接方式1976

26.4.3 设计与选用1977

26.4.4 管道布置及敷设原则1979

26.4.5 管道水力计算1981

26.4.6 管道试压1983

26.5 水系统的水力计算1983

26.5.1 沿程阻力1983

26.5.2 局部阻力1988

26.5.3 部分设备压力损失的参考值1993

26.5.4 水击的防止与水流速度的选择1993

26.5.5 冷凝水管的设计1997

26.6 水力平衡及平衡阀1998

26.6.1 水力失调和水力平衡理念1998

26.6.2 平衡阀的类型2000

26.6.3 水力平衡装置的设置原则2006

26.6.4 手动平衡阀的设计排布及选型2007

26.6.5 自动流量平衡阀的设计排布及选型2008

26.6.6 自力式压差控制器的设计排布及选型2009

26.6.7 多功能平衡阀的排布及选型示例2011

26.6.8 平衡阀的现场调试2011

26.6.9 平衡阀设计应用示例2012

26.7 变流量空调水系统设计2014

26.7.1 概述2014

26.7.2 一次泵定流量系统2015

26.7.3 二次泵变流量系统2017

26.7.4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2019

26.7.5 “低温差综合症”2022

26.7.6 变流量水系统比较2023

26.7.7 一次泵变流量水系统设计注意事项2024

26.7.8 含热回收机组的冷水系统设计2024

26.8 水系统的附件、设备及配管2026

26.8.1 集管及分、集水器2026

26.8.2 水过滤器2027

26.8.3 循环水系统的补水、定压与膨胀2029

26.8.4 减压稳压阀2036

26.8.5 循环水泵2037

26.8.6 排气阀2040

26.8.7 设备的配管2042

26.9 水系统的水处理2042

26.9.1 循环冷却水的主要水质指标2042

26.9.2 结垢与腐蚀倾向的预测2043

26.9.3 阻垢措施(盐垢)与现场监测2044

26.9.4 腐蚀控制2045

26.9.5 腐蚀鉴定及监测2049

26.9.6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2050

26.9.7 物理水处理方法2051

26.10 冷却塔2052

26.10.1 冷却塔类型2052

26.10.2 冷却塔产品标记2054

26.10.3 选择冷却塔的基本技术参数2055

26.10.4 冷却塔的噪声及噪声控制2055

26.10.5 冷却塔的选型2056

26.10.6 冷却塔的布置2058

26.10.7 冷却水系统设计2058

26.10.8 冷却水系统的防冻2059

第27章 空气洁净2061

27.1 洁净空调技术的应用2061

27.1.1 微电子工业2061

27.1.2 医药卫生2061

27.1.3 食品工业2061

27.1.4 其他2062

27.2 污染物质2062

27.2.1 污染物的分类2062

27.2.2 污染物的浓度2062

27.2.3 污染物的来源和发尘量2063

27.3 洁净室的洁净度等级标准2065

27.3.1 室内尘粒的级别标准2065

27.3.2 室内细菌浓度的级别标准2066

27.3.3 工业洁净室的分子态污染物(AMC)有关标准2067

27.3.4 各种行业的洁净标准参考2068

27.4 洁净室的原理、构成与分类2069

27.4.1 洁净室的原理2069

27.4.2 洁净室的构成2069

27.4.3 洁净室的分类2070

27.5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指标和分类2072

27.5.1 过滤器的特性指标2072

27.5.2 过滤器的分类2074

27.5.3 空气过滤器的滤材和型式结构2077

27.5.4 静电空气过滤器2079

27.5.5 化学过滤器2079

27.5.6 高效过滤器的安装2080

27.5.7 关于过滤器的选择2081

27.6 局部净化设备及洁净室附属设备2082

27.6.1 局部净化设备的应用和围档2082

27.6.2 各种局部净化设备2082

27.6.3 洁净室的附属设备2084

27.7 洁净室的风量确定与气流组织2085

27.7.1 非单向流洁净室的风量确定2085

27.7.2 单向流洁净室的风量确定2087

27.7.3 洁净室的气流组织和换气次数2087

27.8 净化空调系统设计2089

27.8.1 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2089

27.8.2 实现各种不同级别洁净室的系统方式2090

27.8.3 工业净化空调方式应用例2095

27.9 生物洁净室的设计2098

27.9.1 生物洁净室与工业洁净室的主要区别2098

27.9.2 医院洁净手术室设计2098

27.9.3 无菌病房与隔离病房2102

27.9.4 实验动物洁净设施设计2102

27.9.5 生物安全技术2104

27.10 洁净室的节能2107

27.10.1 能耗特点2107

27.10.2 节能措施2108

27.11 洁净室设计的综合要求与规划原则2109

27.11.1 洁净室建筑设计的综合原则2110

27.11.2 洁净室的人、物净化流程设计2111

27.11.3 其他问题2111

第28章 蓄冷和蓄热2113

28.1 基本概念2113

28.1.1 概述2113

28.1.2 蓄冷系统的计量2113

28.1.3 系统的运行及控制策略2114

28.1.4 蓄冷常用术语2116

28.2 空调蓄冷系统的分类和蓄冷介质2117

28.2.1 蓄冷系统的分类与蓄冷介质的选择2117

28.2.2 各类蓄冷空调系统的性能、价格对比2118

28.3 水蓄冷2120

28.3.1 水蓄冷空调系统2120

28.3.2 水蓄冷空调系统设计2121

28.3.3 水蓄冷系统的控制2124

28.3.4 蓄冷水槽2125

28.3.5 水蓄冷系统的运行和保养2133

28.4 冰蓄冷2133

28.4.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适用条件和要求2133

28.4.2 冰蓄冷空调系统制冰与蓄冷方式2134

28.4.3 各种冰蓄冷装置的性能、特点和选用2136

28.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2155

28.4.5 蓄冰空调系统的设计注意事项2170

28.4.6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和自动控制2171

28.4.7 冰蓄冷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2174

28.5 蓄热系统2175

28.5.1 蓄热系统的形式与分类2175

28.5.2 蓄热系统及设备的性能和特点2176

28.5.3 电蓄热供暖和空调系统的设计2182

28.5.4 蓄热生活热水系统的设计2185

28.5.5 蓄热系统的控制2186

28.5.6 蓄热系统的施工、运行和保养2186

第29章 空调冷源2188

29.1 空调冷源选择基本原则2188

29.1.1 空调冷源的种类及其特点2188

29.1.2 空调冷源选择基本原则2188

29.2 制冷剂2190

29.2.1 制冷剂的种类及编号方法2190

29.2.2 制冷剂的分类、特性及评价指标2193

29.2.3 制冷剂的选用原则与技术要求2199

29.2.4 常用制冷剂的热力特性及压焓图2204

29.2.5 有关“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资料摘编2249

29.3 制冷机的选择2259

29.3.1 制冷机的种类2259

29.3.2 空调用制冷机的优缺点比较2260

29.3.3 各类制冷机的名义工况条件2263

29.4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2264

29.4.1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原理及特点2264

29.4.2 活塞式冷水机组2267

29.5 涡旋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2269

29.5.1 工作过程2269

29.5.2 涡旋式压缩机的特点2270

29.5.3 压缩机的结构简介2271

29.5.4 压缩机的输气量、制冷量及电机功率2271

29.5.5 涡旋式冷水机组2273

29.5.6 冷水机组的制冷、制热循环过程及外部水管系统连接图2273

29.6 螺杆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2275

29.6.1 螺杆式压缩机分类2275

29.6.2 螺杆式冷水机组2279

29.6.3 螺杆式冷水机组的控制原理与保护2283

29.6.4 螺杆式冷水机组选用指南2285

29.7 离心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2286

29.7.1 离心式压缩机的原理2287

29.7.2 离心式压缩机的组成与分类2287

29.7.3 离心式冷水机组2291

29.7.4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控制原理与保护2296

29.7.5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选用指南2297

29.7.6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运行规律2299

29.8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2304

29.8.1 吸收式制冷原理及工质2304

29.8.2 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2308

29.8.3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2311

29.8.4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选用指南2313

29.9 模块化水冷式冷水机组2321

29.9.1 简介2321

29.9.2 模块化水冷式冷水机组的型号及代号2321

29.9.3 模块化水冷式冷水机组性能参数2322

29.9.4 模块化水冷式冷水机组不同工况下的制冷性能2324

29.9.5 换热器水侧阻力及修正2326

29.9.6 可变水量运行的模块化冷水机组2327

29.9.7 模块化冷水机组的安装与进出水管的连接2328

29.9.8 选型示例2332

29.10 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与配管2333

29.10.1 氟制冷系统管道设计与配置2333

29.10.2 氨制冷系统管道设计与配置2340

29.11 制冷机房设计2342

29.11.1 制冷机房设计原则及要求2342

29.11.2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机房设计2344

第30章 热泵2346

30.1 空气源热泵机组2346

30.1.1 概述2346

30.1.2 热泵机组的种类与特点2346

30.1.3 空气-水热泵机组2347

30.1.4 机组的变工况特性2348

30.1.5 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与机组容量确定2350

30.1.6 季节性能系数2355

30.1.7 噪声与振动控制2356

30.1.8 设计注意事项2359

30.2 地下水式水源热泵2361

30.2.1 概述2361

30.2.2 地下水式水源热泵机组2362

30.2.3 热泵机组与水源的连接使用方式2364

30.2.4 机房系统设计2366

30.2.5 地下水源系统设计2369

30.2.6 其他水源系统设计2373

30.3 水环热泵2374

30.3.1 概述2374

30.3.2 水环热泵机组2376

30.3.3 系统设计2381

30.3.4 自控设计2389

30.3.5 安装与噪声控制2392

30.4 地源热泵2393

30.4.1 简介2393

30.4.2 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形式与连接2394

30.4.3 设计方法及步骤2398

30.4.4 设计注意事项2405

30.4.5 地埋管的水力计算2406

30.4.6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2410

30.4.7 设计举例2411

第31章 户式集中空调2414

31.1 概述2414

31.1.1 户式集中空调分类2414

31.1.2 户式集中空调的特点2414

31.2 负荷计算2415

31.2.1 室内设计参数选用2415

31.2.2 夏季空调负荷计算2415

31.2.3 冬季空调负荷计算2418

31.3 风管式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2418

31.3.1 系统特点2418

31.3.2 系统总负荷的确定2419

31.3.3 设备选用与布置2419

31.3.4 风管系统的设计2420

31.3.5 系统控制2421

31.4 水管式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2421

31.4.1 系统的组成与特点2421

31.4.2 系统负荷确定2421

31.4.3 设备选择2422

31.4.4 水管系统设计2423

31.4.5 系统控制2426

31.5 蒸发冷凝式空调系统2427

31.5.1 机组分类2427

31.5.2 主要技术性能2428

31.5.3 系统特点2429

31.5.4 系统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2429

31.5.5 控制系统设计2430

31.5.6 工程设计举例2431

第32章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2433

32.1 冷热源的节能设计2433

32.1.1 冷热源节能设计的主要途径2433

32.1.2 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2438

32.1.3 室外热力网的节能设计2439

32.1.4 空气源热泵机组应用需知2444

32.2 供暖系统的节能设计2446

32.3 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2448

32.3.1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2448

32.3.2 空调系统的节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456

32.3.3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2459

32.4 能量回收装置2460

32.4.1 概述2460

32.4.2 转轮式热回收器2464

32.4.3 液体循环式热回收器2475

32.4.4 板式显热回收器2483

32.4.5 板翅式全热回收器2485

32.4.6 热管热回收器2490

32.4.7 溶液吸收式全热回收装置2509

32.5 冷水机组的热回收2513

32.5.1 冷水机组热回收分类2513

32.5.2 热回收冷水机组的特点2513

32.5.3 热回收冷水机组的运行控制2515

32.5.4 提高热回收机组热水水温的冷水系统设计2517

32.6 游泳馆的热能回收与利用2518

32.6.1 游泳馆的特殊性2518

32.6.2 游泳馆的能源再生系统2518

32.6.3 控制运行的温度模式2519

32.6.4 运行模式2520

32.6.5 再生系统应用示例2521

第33章 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2523

33.1 基础知识2523

33.1.1 基本概念2523

33.1.2 自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524

33.1.3 供暖与空调自控系统的设计2528

33.1.4 供暖与空调专业的设计范围2529

33.2 常用传感器2529

33.2.1 温度传感器2529

33.2.2 湿度传感器2531

33.2.3 压力/压差传感器2531

33.2.4 流量计2532

33.2.5 液位计2534

33.2.6 气体成分传感器2535

33.2.7 人员进出检测器2535

33.3 常用执行器2535

33.3.1 电磁阀2535

33.3.2 电加热器的控制设备2536

33.3.3 电动机的控制设备2536

33.3.4 电动调节阀2539

33.4 控制器及调节方法2552

33.4.1 控制器2552

33.4.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2553

33.4.3 控制规律2555

33.5 制冷机房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558

33.5.1 监测与控制内容2558

33.5.2 冷水机组的监测与控制2559

33.5.3 冷却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560

33.5.4 冷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563

33.6 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566

33.6.1 风机盘管机组的监测与控制2567

33.6.2 新风机组的监测与控制2567

33.6.3 空调机组的监测与控制2569

33.6.4 变风量系统空调机组的监测与控制2572

33.6.5 多工况节能控制2576

33.7 锅炉房的监测与控制2582

33.7.1 锅炉房监测与控制的任务2582

33.7.2 供暖锅炉房检测参数和仪表2583

33.7.3 供暖锅炉房的自动控制2593

33.8 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601

33.8.1 供热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2601

33.8.2 供热网的主要调节方法与目标2603

33.8.3 几种典型换热站自动监测与控制2604

33.8.4 通信系统2610

第34章 人工冰场设计2615

34.1 人工冰场的基本设计条件2615

34.1.1 冰场的类型2615

34.1.2 冰场的设计参数2616

34.2 人工冰场的场地构造与排管布置2616

34.2.1 冰场场地的构造形式2616

34.2.2 供冷排管设计2619

34.3 人工冰场的冷负荷计算2621

34.3.1 指标估算法2621

34.3.2 图表计算法2622

34.3.3 分项计算法2622

34.4 人工冰场的制冷系统2624

34.4.1 人工冰场的供冷方式2624

34.4.2 间接供冷系统2625

34.4.3 制冷机及制冷机容量的确定2628

34.5 消除雾气和防止结露2629

34.5.1 消除冰面雾气2629

34.5.2 防止顶棚结露2630

34.6 人工冰场设计与施工的注意事项2631

34.7 工程实例2632

34.7.1 首都体育馆冰场2632

34.7.2 吉林市冰上运动中心冰场2634

34.7.3 西安博登文化娱乐公司人工溜冰场2636

第35章 暖通专业设计深度及设计与施工说明范例2637

35.1 方案设计深度的规定2637

35.1.1 设计说明书2637

35.1.2 设计图纸2638

35.2 初步设计的深度规定2638

35.2.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638

35.2.2 热能动力2640

35.3 施工图设计的深度规定2641

35.3.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641

35.3.2 热能动力2644

35.4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初步设计说明范例2646

35.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施工图设计说明范例2653

35.5.1 供暖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2653

35.5.2 空调与制冷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2658

参考文献2665

“企业资讯”目录26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