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字经·弟子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字经·弟子规](https://www.shukui.net/cover/7/32282942.jpg)
- 刘常胜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ISBN:978754182340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汉语拼音-儿童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字经·弟子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3
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5
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
四、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9
五、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1
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13
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5
八、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17
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19
十、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21
十一、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23
一、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26
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28
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30
四、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32
五、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34
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36
七、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37
八、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39
九、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41
十、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43
十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45
一、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48
二、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50
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51
四、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53
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56
二、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58
三、《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60
四、《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61
五、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63
六、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65
七、《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67
八、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69
九、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71
十、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73
十一、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75
十二、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77
十三、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79
十四、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81
十五、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83
十六、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85
十七、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87
十八、经子通,读诸史孝世系,知终始89
一、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92
二、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93
三、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95
四、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97
五、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99
六、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101
七、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103
八、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105
九、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107
十、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109
十一、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111
十二、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113
十三、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115
十四、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117
十五、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119
十六、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121
十七、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123
十八、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125
十九、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127
二十、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129
二十一、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131
二十二、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133
二十三、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135
二十四、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137
二十五、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139
二十六、读史者,孝实录通古今,若亲目141
一、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144
二、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145
三、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147
四、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149
五、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151
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152
七、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154
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155
九、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157
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159
十一、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161
十二、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162
十三、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163
十四、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165
十五、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167
十六、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169
十七、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171
一、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174
二、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175
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177
四、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179
五、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181
六、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18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187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189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191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193
四、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196
五、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198
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00
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202
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亲羞204
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206
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208
十一、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210
十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212
十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214
十四、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216
十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218
十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220
十七、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222
十八、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224
十九、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226
二十、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228
二十一、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230
二十二、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232
二十三、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234
二十四、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236
二十五、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238
一、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40
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243
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245
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246
五、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248
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250
七、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叉251
八、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254
九、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256
十、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257
十一、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259
十二、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260
十三、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262
十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265
十五、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267
十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269
十七、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270
十八、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271
十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273
二十、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275
二十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277
二十二、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279
二十三、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281
二十四、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283
二十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284
二十六、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285
二十七、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287
二十八、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289
二十九、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292
三十、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293
三十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295
三十二、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298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302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305
三、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308
四、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310
五、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312
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314
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316
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318
九、扬人恶,即是恶疾人甚,祸且作320
十、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322
十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324
十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326
十三、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328
十四、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330
十五、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332
十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334
十七、果仁者,人多畏言不伟,色不媚336
十八、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338
十九、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340
二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342
二十一、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344
二十二、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346
二十三、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348
二十四、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350
二十五、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352
二十六、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354
二十七、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355
二十八、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357
二十九、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359
三十、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360
三十一、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362
与人为善4
专心致志6
孟母三迁8
徐氏教导欧阳通学父10
陶母教子12
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14
刻苦读书的贾黄中16
程门立雪拜师18
有孝心的薛包20
王泰让枣22
孝道不分远近24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27
开天辟地29
和睦的梁鸿和孟光31
春夏秋冬的由来33
女娲补天35
舍生取义38
民以食为天40
六畜的产生42
大喜过望44
高山流水46
愚公移山49
与夫同德的恒少君52
范式恪守信用54
会断句的管家57
锲而不舍59
孟子及其著作《孟子》62
子思和《中庸》64
曾参三省吾身66
勤奋刻苦的韩愈68
孔子刻苦读《易》70
《周易》的由来72
《尚书》的重要价值74
礼貌待人的周公与《周礼》76
《礼记》的主要内容78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80
孔子的著作82
关羽和《左传》84
诸子百家的由来86
“五子”及其著作88
乾隆以史为鉴90
尧舜让位94
大禹治水96
“家天下”的形成98
暴君商纣王100
周武王伐纣102
说客苏秦104
战国七雄106
秦始皇统一中国108
西汉王朝的兴衰110
刘秀建立东汉112
三国鼎立的形成114
南朝的建立116
北魏的发展与改革118
隋朝的统一120
唐朝的兴盛122
朱温建立后梁124
五代的建立126
宋王朝的兴衰128
金国的崛起130
忽必烈统一蒙古132
元王朝的覆灭134
明太祖朱元璋136
崇祯帝煤山自缢138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40
通晓古今的曹丕142
孔子不耻下问146
勤奋读书的宋太宗148
削竹抄书150
凿壁偷光153
大器晚成156
王献之戒骄练字158
下功苦读的吕蒙160
顾欢刻苦学习164
才女蔡文姬166
聪慧的谢道韫168
学者刘子骏170
桑维翰孝取进士172
服饰也能决定你的前途176
精忠报国的岳飞178
发奋读书180
郑樵教子182
业精于勤184
岳飞谨记母训190
周武王后的言行192
厉归真画虎入虎山194
父母教导荀晏197
汉章帝孝母199
孙康雪地夜读201
寒林出孝笋203
颍孝叔对郑庄公的影响205
穿芦衣的闵损207
孙元觉感悟父亲209
陆陇其孝母教育他人211
文帝亲尝汤药213
羊昙过西州悼谢安215
丁兰刻木217
孔融让梨219
孝敬叔叔的王暮221
从小尊长的刘宽223
孔子教育学生学礼225
孔子虚心请教老者227
陆慧晓的待人之道229
谦逊礼让的“大树将军”231
张良尊敬老者233
寿冲教导学生学《礼记》235
孙叔敖正衣帽见老者237
张衡刨根问底241
不讲卫生的后果244
做事要有规矩247
张骞与他的服饰249
陆羽牛背练字252
子冉注重礼仪255
张良学行姿258
认真学琴的孔子261
江泌月下读书263
孟母责子不懂礼节266
乐之学礼268
谨慎为人的机汜272
失言的荀寅274
张籍劝诫韩愈改正缺点276
艾子批评毛空278
说到做到的谢阿明280
能言善辩的纪晓岚282
徐旷自学成才286
虚心求教的孔子288
袁子才勤学苦练290
张辽虚心接受胡质的批评294
岳飞冬练三九296
吴昂牛棚读书299
贾岛苦“推敲”303
白居易勤学不倦306
狄仁杰埋头读书309
平原君重用毛遂311
一身正气的嵇康313
孙敬发愤读书315
不要当众揭人家的短317
明世宗称赞郭汝霖319
李刚改正错误321
熊远劝谏愍帝323
不求回报的左宗棠32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27
不记仇的李吉甫329
李世民宽容大度331
以理服人的晏婴333
品德高尚的山涛335
品行高尚的王彦章337
贪吃的王二339
酒后失礼的臣子341
注重实践的张衡343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345
专心读书的司马光347
坚持读书的车胤和孙康349
李白明白道理351
不懂就问的戴震353
学习要专心致志356
有条理的杨显358
许衡不摘路边梨361
守约的魏文侯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