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康伟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198465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师生关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建构的意义1
一、对构建教育本质理论与实践的意义2
二、对认识和实现教育目的意义4
三、对构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9
四、对构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12
五、对构建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意义14
六、范式转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7
(一)范式视界17
(二)范式转换19
(三)新范式的意义32
第一章 中西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38
一、中国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38
(一)孔子“如父子”师生关系38
(二)封建时期“如君臣”师生关系43
(三)建国后“如主客”师生关系48
二、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59
(一)苏格拉底朴素平等的师生关系59
(二)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61
(三)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63
(四)新兴哲学思潮下的师生关系65
(五)现代西方实证性师生关系67
第二章 师生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基础72
一、英文单词“intersubjectivity”的词源学的考释72
(一)英语解释的本义72
(二)汉语翻译不同称谓的辨析73
二、西方哲学中不同层面“主体间性”的意蕴与整合75
(一)他者是可还原的我75
(二)在世界之中78
(三)视界融合82
(四)语言中的交往84
(五)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6
(六)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总体价值旨归89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之批判90
(一)儒学中“仁”的先验主体间性意味(德性维度)91
(二)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意味(知性维度)95
四、中西主体间性理论之比较98
(一)思维路径的比较98
(二)理论局限性的比较99
(三)融合的切入点100
第三章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确证和本质特征102
一、师生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逻辑确证102
(一)历史逻辑103
(二)学理逻辑106
(三)理论确证112
二、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本质特征123
(一)师生始终是教育主体而非客体123
(二)师生主体间性中主体是合理的新主体125
(三)师生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126
(四)师生主体间与主客体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分130
(五)创新性论证了主体性二分法133
(六)孕育师生平等和谐的价值应然137
(七)展现交互共生的价值取向140
(八)以师生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间指导学习148
第四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152
一、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理解何以可能152
(一)理论依据153
(二)有效前提160
(三)理解媒体166
二、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特点189
(一)平等性和指导性共融189
(二)共识性与创新性共融192
(三)差异性和共通性共融193
(四)交互性与发展性共融195
三、师生主体间性:教学效能的价值追求196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价值196
(二)实现教学效能的保障197
(三)扬弃传统教学目的理路199
(四)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之道201
四、师生主体间性理念建构教学效能的方略201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201
(二)变革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202
(三)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203
第五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德育理论与实践208
一、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价值取向209
(一)混沌未化的取向209
(二)等级森严的取向211
(三)主客二元的取向212
(四)师生主体间性的取向213
二、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建构215
(一)理论内涵217
(二)合理性辩护220
三、现实师生道德教育困境的表征222
(一)外在仪式222
(二)意义弱化223
(三)简单、不连续性224
四、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实践理路225
(一)基本前提226
(二)基本保障227
(三)基本条件230
(四)关键要素233
(五)基本途径234
第六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236
一、管理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237
(一)古典管理理论237
(二)现代管理理论238
(三)管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242
二、班级管理的主体间性转向244
(一)古典班级管理理论的流变244
(二)现代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246
(三)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理论的确立250
三、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的特点、原则和策略252
(一)特点252
(二)原则256
(三)策略260
余论:哲学和教育相互彰显的理想情怀267
参考文献274
致谢28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