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https://www.shukui.net/cover/4/32291726.jpg)
- 戴立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796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宗教-分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一本文的命意1
二大体计划2
三本文的方法3
第1章现代性3
社会情境5
公共领域的扩张与“市民社会”5
社会结构的分化(differentiation)8
合理化或“麦当劳化”10
哲学语境12
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12
经验实证主义14
科学世界观15
生存处境16
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16
亲密关系的转型18
现世幸福、身体、世俗价值20
合理性的铁笼23
“思”与“在”的对立25
现代性与宗教26
上帝死了26
除魅28
世俗化31
第2章后现代性34
社会情境35
后工业社会35
消费社会37
迪斯尼化40
哲学语境42
后主体42
主体的空位43
非理性44
他者45
解构46
主体间48
反宏大叙事52
反基础主义55
非经典科学世界观56
生存处境63
后现代时空64
主题化、网络化控制的空间64
向心聚爆的时间65
好玩:消费、身份、身体67
好玩:酷、另类、前卫70
多元、去中心、平面化71
多重二律背反76
“玩”还是“被玩”76
“玩”还是“不玩”78
“同一”还是“差异”80
后现代性与宗教81
迪斯尼乐园中的基督81
返魅85
有机论85
四种模式86
各种可能87
个人化的宗教89
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91
连续与断裂91
包含肯定的反思93
世俗化问题96
第3章全球化99
四种理论进路100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100
约翰*梅尔(JohnW.Meyer)104
罗兰*罗伯森(RolandRobertson)106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Luhmann)110
全球化的三个维度115
联结(connectivity)116
事态(event)117
分形(ramification)119
诸宗教时代121
联结与宗教121
“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相属”121
在宗教间成为宗教徒122
多元化和相对化124
程序性共存125
事态与宗教127
未定型事态:宗教对话127
消极事态:宗教批评132
积极事态137
第4章宗教的可能性138
宇宙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偶在139
宇宙论意义上的偶在140
本体论意义上的偶在144
简评148
生存论意义上的偶在149
情与理149
对反关系149
无情之理?150
无理之情?154
小结155
作为“偶在”的情156
可能性157
综合反射性158
情境性159
可能的主体间性160
情理性160
层次性160
中文的“情”与英文的“Being”161
情以163
自然的情以164
文化的情以165
难堪165
羞愧166
滑稽(笑)166
自在167
烦167
情由170
指向自我的情由171
自怜171
自得173
自嘲174
指向外境的情由174
豪迈174
消沉175
惆怅176
柔情177
好玩178
作为自我之倾陷的情由179
倾倒179
绝望180
孤独180
焦虑181
情由的商品化183
存在性不安与存在性安全184
作为“偶在”的情以和情由185
存在性不安与存在性安全187
情安190
肯定的情安191
“他存在”191
高峰体验与安心状态193
“孔颜乐处”195
否定的情安196
空灵196
逍遥198
中间的情安200
无限者201
永恒的现在202
神圣的瞬间203
小结203
双重承担的边界问题204
肯定的情安与“参与上帝的苦弱”204
否定的情安与“慈悲”205
中间的情安与潜在的不稳定207
第5章宗教的社会形式208
教会教派宗派膜拜209
教会(church)与教派(sect)209
马克斯·韦伯209
恩斯特·特洛尔奇211
小结214
宗派(denomination)与膜拜(cult)214
动态转型217
国民宗教问题220
问题的提出220
质疑221
不同的解读方式222
小结223
功能(function)与表现(performance)225
公共理性(publicreason)与非公共理性(non-publicreason)227
彼得·拜尔的四形式说231
边界问题与划界的机制231
四种形式232
机构宗教232
政治化宗教233
作为社会运动的宗教235
社群主义/个人主义宗教236
拜尔的结论237
评论239
第6章宗教符号与语言242
能指与能意244
能指与所指244
界限244
取消界限246
此路不通247
能意249
信号与符号250
三类“意义”253
意义的主体间性255
关键符号与宗教符号259
关键符号(keysymbols)259
宗教符号262
宗教符号的种类264
宗教语言265
圣言与人言的“双关”266
转型267
宗教语言的语境271
第7章中国宗教的现实品格与问题275
“religions”与“三教”277
Religions范畴史简述277
“Religions”与“三教”的观念对比279
不同类型的宗教宽容279
作为历史“博弈”结果的宽容281
功能分化的问题285
“三教”之间的不完全竞争287
三教并未合一287
儒教的不完全性288
有限竞争291
排斥与调和291
受管制的竞争292
霍特林模型293
“教”与“宗教”296
复合词策略296
“宗”与“教”的含义297
中国宗教的“合理性”品格299
智信与虔信299
“信”与“疑”302
小结304
“儒教”问题与命名的“政治学”305
多功能混合性305
“儒教”问题的全球性背景307
四种学术立场309
拒斥/肯定310
拒斥/否定311
认同/肯定313
认同/否定314
小结315
命名的政治学315
“是什么”与“怎样是”315
佛道二教与命名的政治学316
儒教的独特性317
五种命名策略317
第8章中国宗教的可能性319
“拯救”与“逍遥”?319
概述319
简评324
“内在”与“超越”325
价值比较的路径330
没有超越或超越性不够?332
血亲伦理?332
孝悌并非一体之仁333
超越性的路径334
超越性的张力335
超越性被堵塞?337
差等之爱与超越性的路径337
分疏与差等340
分疏之爱的依据与特征344
超越性的动源不足?347
超越的动机347
向中间移动的人性善恶观349
“在者”与“在者之在”350
中道与两端循环353
假仁义354
真罪恶355
中道与两端循环358
第9章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360
会堂362
会堂的界定362
初级会堂、次级会堂与功能365
初级会堂的社会功能365
次级会堂的社会功能369
会堂的权威控制类型372
理论背景372
儒家的服从观念373
初级会堂的支配类型376
次级会堂的支配类型379
家国同构与“惊险的一跳”381
会堂体系的问题386
会堂的宗教品格395
人文主义的宗教395
不完全性397
丛林399
丛林的界定399
丛林中的权威401
佛教402
道教404
虚拟血缘关系404
丛林的功能405
消费405
追从406
游览407
流寓407
使用408
排斥409
会堂与丛林的关联409
管制409
沙汰411
整饬412
隔离413
使用415
禁毁416
江湖416
江湖的界定416
初级会堂间417
次级会堂外418
灰色419
离散419
中国版的“前市民社会”420
江湖领域中的交往活动421
功能性的交往活动421
暴力或准暴力活动421
具有宗教性质的交往活动422
一般特征422
江湖领域中的团体423
“结社”与有机团体的构成423
“教”与“会”424
五种团体425
宗教性活动428
淫祠淫祀428
关公崇拜430
宗教结社活动430
其他团体的崇拜活动431
灵媒与个人主义宗教432
会堂与江湖的关联433
消长433
对抗433
转化435
勾结与合流436
丛林与江湖的关联437
共生437
认领438
排斥439
“邪教”或教门441
“邪教”的概念与应用441
“邪教”的概念441
“邪教”概念的应用443
小结447
教门的一般特征447
教权制447
“术”或“行法”448
宗教陈述450
张力452
会堂—丛林—江湖—教门455
概述:四个基本类型455
人口与张力分布456
会堂457
丛林457
文化旅游,偶然的香客,经常性的香客,在家信徒460
地方性崇拜活动,个人主义宗教461
教门461
不对称的下凹曲线462
第10章长期现代性共和国现代性全球现代性464
长期现代性466
“三教论衡”的绝响469
“三教论衡”的历史469
动机471
“绝响”的意味474
会堂体系的成熟479
唐宋之变479
会堂体系的成熟485
江湖领域的扩张与转型491
教门的新时期495
市场圈与宗教圈495
新时期的特征497
共和国现代性499
会堂体系的倾圮499
以“共和国”为目标的社会重构502
丛林的曲折历程505
教门的两种可能506
全球现代性507
多元的社会507
全体理性的消解与除魅509
丛林的再组织化和全球化511
返魅511
再组织化512
自我全球化513
教门的重新出现和全球化513
重新出现513
多种型态514
自我全球化515
第11章类型学的再思考516
多元与多元主义516
多元(plurality)516
多元主义(pluralism)518
复杂社会体系519
两种复杂社会体系520
系统与生活世界521
“系统间”与“后江湖”524
多元主义与丛林528
结语530
参考文献541
后记一564
后记二566
图1社会情境、文化与哲学语境、生存处境5
图2假设的跨宗教区位张力分布219
图3霍特林模型(杂货店势力范围)294
图4霍特林模型(杂货店位置)294
图5中国宗教的人口与张力分布462
表1全球化的三个维度120
表2宗教陈述的文本特征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