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良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5063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学科: 应用 学科: 智能建筑 学科: 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网络 智能建筑 自动化系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数字信息化革命与智能建筑1
1.2智能建筑与计算机网络2
1.3智能建筑中的系统集成4
1.4常用定义及术语5
1.4.1基带和宽带5
1.4.2同步和异步传输5
14.3带宽和线速度6
1.4.4突发传输和定时服务(IsochronousService)6
1.4.5多路复用(Multiplexing)7
1.4.6数据与数据处理7
1.5局域网的出现与发展8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1
2.1概述11
2.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12
2.2.1子系统、层和实体12
2.2.2各层的功能13
2.2.3网络互联体系结构16
2.3TCP/IP体系结构17
2.4IEEE802标准19
2.5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发展回顾21
第3章 10Mbps以太网22
3.1以太网拓扑结构的变迁22
3.2.110BASE5和10BASE224
3.2.210BASE-T:双绞线24
3.21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24
3.2.310BASE-F:光缆25
3.3以太网的介质存取控制(MAC)25
3.3.1介质存取控制帧格式25
3.3.2介质存取控制(MAC)子层28
3.4逻辑链路控制(LLC)30
3.4.1LLC提供的服务30
3.4.2逻辑链路控制(LLC)30
3.5以太网的中继器规则31
3.6局域网的网络分析32
3.7网络的分段33
第4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互联构件34
4.1通信媒体34
4.1.1双绞线34
4.1.2光纤35
4.2网络适配器36
4.3中继器或集线器37
4.3.1中继器的工作原理37
4.3.2中继器的类型38
4.3.3中继器的性能39
4.4网桥40
4.5交换机40
4.5.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40
4.5.2交换机的工作模式42
4.6路由器43
4.7远程访问服务器45
5.1.2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46
5.1.1快速以太网的出现46
5.1快速以太网简介46
第5章 快速以太网46
5.1.3100BASE-T的应用问题47
5.210BASE-T和100BASE-T之间的功能差异48
5.2.1双速10/100Mbps功能48
5.2.2Ⅰ类和Ⅱ类中继器49
5.2.3全双工操作和流量控制50
5.3快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52
5.3.1100BASE-T452
5.3.2100BASE-TX53
5.3.3100BASE-FX53
5.4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54
5.4.1100BASE-T中继规则54
5.4.2冲突直径的计算55
5.4.3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56
5.5虚拟局域网(VLAN)57
5.5.1虚拟网的概念57
5.5.2虚拟网的分类59
第6章 千兆位以太网和多层交换60
6.1千兆位以太网的简要介绍60
6.1.1千兆位以太网的出现60
6.1.2千兆位MAC操作60
6.1.3千兆位的全双工操作62
6.2千兆位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64
6.2.1物理层概要64
6.2.2介质相关接口(MDI)--光纤连接器65
6.2.3短跳线电缆(1000BASE-CX)65
6.2.4中继器操作66
6.3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67
6.4服务质量QoS68
6.4.1QoS是应用的需求68
6.4.2QoS的体系结构69
6.5路由交换69
6.6.1第4层交换70
6.6高层交换70
6.6.2服务器交换71
第7章 因特网的结构73
7.1因特网的发展史73
7.2因特网网络的互联74
7.2.1网络互联的方法74
7.2.2IP级联网的操作75
7.3.1因特网的拓扑结构78
7.3因特网的物理组成78
7.3.2网关79
7.3.3子网与自治系统81
7.3.4因特网的体系结构82
7.4因特网的地址82
7.4.1物理地址83
7.4.2IP地址84
7.5因特网的域名系统87
7.5.1层次型的域名结构87
7.5.2因特网域名的管理88
7.6.1域名解析89
7.6因特网的地址解析89
7.6.2地址解析90
7.6.3逆地址解析91
7.7TCP/IP协议族91
第8章 因特网的数据传输94
8.1概述94
8.2网际协议(IP)94
8.2.1IP数据报95
8.2.2IP的头标96
8.2.3数据报生存期98
8.2.4路由选择与路由协议98
8.2.5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101
8.3传输控制协议(TCP)102
8.3.1TCP提供的服务102
8.3.2TCP工作流程103
8.3.3端口和套接口103
8.3.4TCP向上层提供的服务104
8.3.5TCP协议数据单元105
8.4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06
8.5电子邮件的表示与传输107
8.6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109
第9章 内联网和虚拟专用网110
9.1内联网的出现、发展和定义110
9.2内联网的组成及结构111
9.2.1内联网的组成111
9.2.2内联网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111
9.2.3内联网的特点112
9.3内联网的功能114
9.3.1一个典型的主页114
9.3.2其他页面114
9.4客户/服务器交互116
9.4.1通信的建立116
9.4.2客户和服务器117
9.4.3客户和服务器的交互118
9.4.4三层结构模式118
9.5.2Web的软件结构120
9.5.1什么是Web?120
9.5内联网的技术基础120
9.5.3Web中的命名方案121
9.5.4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122
9.5.5浏览器结构122
9.5.6动态文档123
9.6内联网的安全性125
9.6.1定义安全性目标125
9.6.2建立有效的安全性措施126
9.7虚拟专用网(VPN)126
9.7.1什么是VPN?127
9.7.2VPN的工作原理128
第10章 因特网的接入与安全防范129
10.1因特网的接入技术129
10.2拨号上网130
10.2.1单机上网130
10.2.2一线多机上网130
10.3专线接入131
10.3.1用户终端设备接入DDN132
10.3.2用户网络接入DDN132
10.4ISDN接入133
10.4.1ISDN简介133
10.4.2客户端的ISDN设备134
10.5数字用户线(xDSL)接入136
10.5.1xDSL的工作原理137
10.5.2xDSL的种类138
10.5.3xDSL的实现139
10.6CATV和无线接入140
10.6.1CATV接入140
10.6.2无线接入140
10.7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140
10.7.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140
10.7.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状况142
10.7.3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定义与评估143
10.7.4网络的安全策略144
10.8网络信息安全的数据加密技术145
10.9防火墙146
10.9.1什么叫防火墙146
10.92防火墙的控制准则147
10.9.3防火墙的配置原则148
10.9.4防火墙的基本类型150
10.10代理服务器154
10.10.1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154
10.10.2代理服务器结构155
10.11病毒的防范和查杀156
10.1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157
10.13物理隔离158
10.14灾难预防和恢复159
第11章 三网融合技术161
11.1概述161
11.2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技术标准161
11.2.2服务区的结构162
11.2.1H.323的最基本服务单元162
11.2.3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163
11.2.4补充服务协议163
11.3宽带IP164
11.4IP电话165
11.5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166
11.6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167
11.6.1视频点播的一般性介绍167
11.6.2电视点播系统的组成169
11.6.3视频服务器170
11.6.4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174
11.7局域网会议电视标准(H.323)175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建178
12.1概述178
12.2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拥有成本178
12.3企业级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179
12.3.1一般原则179
12.3.2交换机设备的选取与配置181
12.3.4远程小型办公室的考虑182
12.3.3中心机房设备的配置182
12.3.5安全防范与因特网的接入183
12.4子网的划分与配置184
12.4.1子网掩码的作用185
12.4.2子网的规划方案186
12.5计算机网络的安装与调试192
12.6计算机网络的故障检测与维护193
13.1.1系统的概念194
13.1系统和系统的演变194
第13章 系统与系统结构194
13.1.2系统的演变195
13.2系统的构成要素196
13.2.1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属性196
13.2.2系统的环境及其界限196
13.2.3系统的输入和输出197
13.3开放系统与系统集成198
13.3.1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198
13.3.2开放系统与系统集成199
13.3.3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现状200
13.4系统的运作及交互响应201
13.4.1系统的环境与运作201
13.4.2系统的交互响应202
13.5系统中的信息及信息处理203
13.5.1数据和信息的概念203
13.5.2数据过滤和信息限定204
13.5.3信息在系统分析中的地位205
13.6.1目标的确定206
13.6目标及系统206
13.6.2目标的特性及层次207
第14章 智能化系统的分析209
14.1概述209
14.1.1系统分析的概念209
14.1.2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211
14.2系统分析的结构212
14.2.1系统分析与决策212
14.2.2系统分析的程序构成213
14.3系统分析的内容214
14.4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216
14.5系统的作业研究217
14.6智能化系统的规划与确定218
14.7具体系统的分析219
第15章 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222
15.1系统集成的概念222
15.1.1系统集成的概念222
15.1.2系统集成的基本思想223
15.1.3系统集成的等级与标准224
15.2系统集成的目标与指导思想226
15.2.1系统集成的目标226
15.2.2智能建筑应 以人为本228
15.2.3预先计划的产品改造理论229
15.3系统集成的组成要素及环境230
15.3.1计算机是系统集成的核心231
15.3.3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BACnet)232
15.3.2计算机网络是系统集成的基础232
15.3.4现场总线235
15.3.5LonWorks237
15.3.6软件是系统集成的关键237
15.4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模式239
15.4.1子系统连接方法分析239
15.4.2以BAS为核心的集成模式241
15.4.3以内联网为基础的三层结构模式241
15.5.1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246
15.5系统集成的设计246
15.5.2系统集成实施的步骤与过程247
15.6系统集成的方案与实施249
15.6.1以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为目的的系统集成249
15.6.2功能集成的联动系统251
15.6.3以资源共享方便管理为目的的集成系统252
15.6.4以Web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254
15.6.5系统集成的实施步骤254
常见英文缩写及翻译257
主要参考文献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