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
  • 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4590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文化事业-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道厚德 天人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绪论1

第一节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涵义与范畴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质与当代文化特质的构建7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质7

二、当代中国文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9

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伦理构建11

四、道德本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与道德本位的法制社会构建15

五、求和合作的思维模式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22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文化精神的建构25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塑造25

二、天人合一精神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27

三、人本精神与当代人本文化建设33

四、贵和尚中精神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36

五、礼治精神与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37

第二章 仁民爱物 立心立命——中国古代哲学与当代思想文化构建39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滥觞:上古哲学39

第二节 孔孟儒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41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当代世界人文精神的构建42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与当代社会行为准则的确立45

三、孔子的中和思想与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46

四、孔子求真务实的天命观与朴素的唯物思维的形成48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环境的改善50

六、孔子的道德文章思想与当代德政、德育、美育、文艺思想的构建52

七、孔子的饮食观及其形上追求53

八、孔子的伦理经济思想及其现实启示60

九、孟子的恒产论、井田制与生产关系定位和社会秩序稳定66

十、孟子性善论——人性生而平等的道德观的意义68

十一、孟子仁政、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建设69

十二、孟子的大丈夫修养与知识分子的品格养成72

第三节 老庄哲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74

一、老子宇宙本体论的核心“道”与自然奥秘的探索74

二、老子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当代辩证思维76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观与天道平均、天道自然的天才理想77

四、老子的道德观与当代道德建设78

五、庄子的哲学观及其社会历史作用79

六、高扬人的自然本性与当代人类自我认识的觉醒80

七、时空的无穷性与人类对时空的探索82

八、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与人类对事物的根本属性的认识83

九、“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人生观与当代人类的自然回归84

十、反抗流俗的铮铮铁骨与离经叛道的文化性格的养成84

十一、庄子的美学观与当代美学思想的构建85

十二、《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87

第四节 两汉儒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88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体系与安邦定国循规蹈矩的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88

二、董仲舒儒学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地位和影响91

第五节 魏晋玄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93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本末”说“贵无”论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学本体论的形成93

二、“言不尽意”的认识论对文学理论的影响95

三、“名教”出于“自然”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97

第六节 宋明理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99

一、宋明理学发展概要99

二、宋明理学积极的文化意义103

第七节 唯物辩证的船山哲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105

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物质不灭的科学思想105

二、朴素的辩证法与推陈出新的发展观106

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准确定位107

四、知行相资以为用与实践第一的观点108

五、天下之公欲即是理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8

第三章 识心见性 见性成佛——中国佛教与当代文化构建110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10

第二节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宗派112

第三节 禅宗与禅宗哲学117

一、禅宗概述117

二、禅宗哲学118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影响120

一、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120

二、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130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132

四、佛教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133

第五节 佛教的当代文化意义134

一、佛教世界观、人生观与当代人文修养135

二、佛教伦理观及其当代文化意义136

三、人间佛教与当代佛教改革138

四、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发展140

五、佛教与当代健身养性142

六、佛教对当代大众生活的影响144

第四章 全性葆真 羽化登仙——中国道教与当代文化构建147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47

一、东汉时期的原始道教148

二、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的道教149

三、唐宋道教的融合与演化151

四、元明清的全真道与正一道152

第二节 道教的信仰、教义与理论153

第三节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影响155

第四节 道教的当代文化意义158

一、道教与当代生命科学158

二、道教与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160

三、道教与当代生理、心理治疗和保健162

四、道教与当代饮食保健163

五、道教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165

第五章 日月高悬 东方神韵——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构建168

第一节 光耀千秋的中国古代诗歌168

一、《诗经》168

二、楚辞171

三、乐府民歌172

四、《古诗十九首》174

五、魏晋南北朝诗174

六、唐诗175

七、唐宋词178

第二节 文以载道的中国古代散文182

一、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182

二、《史记》183

三、唐宋八大家散文184

四、明清散文187

第三节 异军突起的中国古代小说188

一、小说之渊源188

二、魏晋南北朝小说189

三、唐代传奇189

四、话本190

五、明清章回体小说191

第四节 多元合奏的中国古代戏曲192

一、中国古代戏曲概述192

二、元曲193

三、明代戏曲195

四、清代戏曲195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文化意义196

一、代代文学之胜垂范后世196

二、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200

三、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203

第六章 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中国古代艺术与当代文化构建206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及成就206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萌芽、诞生和发展206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及具体成就209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思想特征233

一、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233

二、体现“中和”的审美意识与风格234

三、注重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234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235

第七章 博古通今 化成天下——中国古代史学与当代文化构建23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236

一、先秦时期的史学236

二、秦汉时期的史学237

三、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的史学238

四、明清时期的史学24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241

一、拥有众多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史学遗产241

二、史书记载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丰富242

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史书表现形式24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文化传统244

一、以史为鉴,经世致用244

二、德识为先,才学并茂245

三、秉笔直书,求实为荣246

第四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当代文化意义247

一、有益于了解国情、知古鉴今247

二、有益于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48

三、有益于提高人文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50

四、结语252

第八章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当代文化构建25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253

一、农学成就253

二、天文学成就255

三、数学成就257

四、中医药学成就25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在近代落后的原因260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60

二、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262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264

一、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前领先的原因及启示264

二、古代科技整体性和实用性特点的当代价值265

三、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启示267

四、结语269

第九章 文治教化 成圣成贤——中国古代教育与当代文化构建270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270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滥觞及其发展模式271

二、中国古代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280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85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85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289

第十章 五味相济 饮德食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29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饮食293

一、主食与肉食293

二、蔬菜与果品295

三、调料与饮料296

四、烹调技术和传统菜系298

第二节 中国古代饮食的主要文化特征299

一、中国古代饮食的农耕、农本文化特征300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道德伦理特征303

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和合精神307

第三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311

一、饮食的农本文化特征与当代社会稳定311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伦理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311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合精神与当代人类生理心理健康312

四、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当代饮食文化产业313

第十一章 册典经国 翰墨留香——中国古代图书与当代文化构建3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形成与发展314

一、图书的起源——甲骨文、铭文、石刻文314

二、图书的形成——简牍、帛书315

三、图书的发展——纸写本图书317

四、图书的兴盛——雕版印刷与活版印刷图书31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当代文化价值321

一、认知历史的实证价值和史鉴意义322

二、度越千古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323

三、沿革不衰的出版与传播价值324

四、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327

第十二章 千古风韵 万世流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其保护与开发32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的意义329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开发现状33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33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358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现状分析36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优势分析36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存在问题分析364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开发的路径、模式、对策研究367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确立发掘保护的路径和机制367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精良队伍,构建文化产业开发的产业链368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措施369

第十三章 物一无文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372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372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37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376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378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在美洲的传播与影响378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379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379

二、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383

三、善邻怀远与力取天下386

四、执两用中与两极分离38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388

一、当代科学人性化发展的需求呼唤传统伦理道德的支撑388

二、关注社会人生的传统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89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90

主要参考文献392

后记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