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真教制初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真教制初探
  • 高丽杨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55311006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全真道-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真教制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选题缘起、意义与基本定义、观点1

二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14

第一章 全真道教制形成及嬗变的历史条件24

第一节 政教关系的变迁与全真道教制的形成及嬗变24

一 从冲突到亲和的政教关系模式25

二 利用与管控相结合的政教关系模式29

三 被疏离和被边缘化的政教关系状态31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迁视角下全真道教制的形成与嬗变34

一 金元前与上层士族结合的传统道教34

二 金元时与富民阶层结合的新道教36

三 明清富民阶层教众的流失41

第三节 对时代精神的融摄与金元全真旨趣的形成45

一 立足道教本位融摄三教思想46

二 以圣道思想担当历史使命53

三 推动内丹仙学的教团化60

第二章 全真道之出家制度65

第一节 道教出家制度溯源65

一 出家的定义65

二 早期道教中未出现出家制度的萌芽68

三 早期道教中没有出现出家制度萌芽的原因70

四 汉末以降的出家观念进入道教74

五 魏晋时期神仙道教的离俗色彩增加75

六 灵宝派、上清派中出家成为宗教追求81

七 南朝道馆制的兴起与出家制度的出现84

八 唐宋时期出家道士成为道士主体86

第二节 王重阳在教内确立出家制度92

一 唐宋政府提出的出家要求成效打折93

二 王重阳把“出家”内化到全真制度内94

三 王重阳内化“出家”修行的原因96

第三节 全真道出家冠巾制度的缘起及仪式程序105

一 全真道冠巾的源起105

二 传统道教披戴制度的发展107

三 全真道的冠巾仪式过程110

第三章 全真道之传戒制度114

第一节 道教传戒制度溯源115

一 六朝形成道教位阶雏形116

二 唐代逐渐形成制度传戒121

三 宋金时期形成公开的传戒制度127

第二节 全真道戒箓授受制度的演变过程130

一 全真戒学的新内涵130

二 全真道开始公开传授戒箓135

三 明代之后全真道只传戒不授箓141

第三节 全真道传戒制度的仪式与程序144

一 王常月对全真传戒制度的赓续144

二 三坛大戒的基本思想内容147

三 全真道的传戒仪式149

第四章 全真道之宫观制度154

第一节 道教活动场所的变迁及建筑规制154

一 宫观是道教活动场所的代表性称谓154

二 宫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专称的过程157

三 道教宫观的一般建筑规制161

第二节 全真道活动场所的变迁及规制167

一 宋代道教活动场所的一个层级——庵167

二 全真道初期活动场所169

三 全真道宫观合法化、制度化173

四 全真道观的建筑样式176

第三节 金元全真道宫观管理体系的建构178

一 三级道官管理体系的形成180

二 十方和甲乙的资产所有制形式184

三 传统道教执事系统186

四 金元全真道的宫观执事体系189

五 道门内的清规实践200

第四节 明清全真十方丛林的组织形式及其清规制度206

一 “丛林”一词的本义206

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发展及规制208

三 元明易代推动全真道向丛林制转变210

四 全真丛林制度之初肇格制及其变化212

五 明清全真丛林的清规体系220

第五章 全真道之法派制度226

第一节 全真道法派的内涵、渊源与框架226

一 全真道法派思想的内涵226

二 全真道法派意识的渊源考辨229

三 全真道法派框架的轮廓232

第二节 王重阳确立了法派传承的基本雏形238

一 王重阳“物外结亲”的宗教伦理思想238

二 全真教法派的主要内容241

第三节 元时期全真道法派初成阶段的特点253

一 以迅速发展的教团为法派形成的教徒基础253

二 以大量修建的宫观为法派形成的依托和纽带254

三 初兴法派以道观创建宗师为归属256

四 初兴时道名系统并未与法派挂钩262

五 全真道以字辈排列法派的举措滞后于其他道派263

第四节 全真道以派辈谱传承法派的做法定型于明清266

一 何谓“派辈谱”267

二 明代全真道法派思想与派辈谱的结合269

三 明清全真道选择辈字谱实现法派认同的原因276

四 明清全真道全国法派分布情况举隅281

第六章 全真道之威仪制度287

第一节 道教威仪制度概念之讨论288

一 作为范畴的道教威仪内涵289

二 威仪与道教仪式中相关范畴的关系292

三 道教威仪制度发展的轮廓297

第二节 全真道威仪制度的阶段特点300

一 王重阳时期斋醮特点302

二 马丹阳、刘处玄时期斋醮特点303

三 王处一、丘处机时期斋醮特点306

四 元代全真道成为国家斋醮的重要力量308

五 明清以后全真威仪与其他道派融合趋同310

六 当今全真道斋醮威仪概况312

第三节 全真道的服饰制度315

一 道教服饰的内涵315

二 道教服饰制度的形成过程317

三 全真道服饰制度的特色320

第七章 全真道之修行制度335

第一节 坐环335

一 环堵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336

二 坐环对于全真道的宗教意义339

第二节 坐钵341

一 全真道坐钵之缘起及其意义341

二 钵堂的建制343

三 坐钵活动的内容347

第三节 云游350

一 王重阳创教时期的离乡云游351

二 丘处机宫观道教时期的云游352

三 全真道士云游的有关规定354

第四节 打尘劳356

一 尘劳的早期全真内涵357

二 重阳创教时期的打尘劳358

三 丘处机掌教时的打尘劳359

四 丘处机之后的全真道打尘劳制度362

第八章 全真道之会社制度365

第一节 全真道兴起以前的会社365

一 “会社”的定义及其基本组织结构365

二 全真道之前佛教会社的发展情况368

三 全真道之前出现的会社组织形式与传统道教的结合369

第二节 王重阳创立三州五会371

一 王重阳以会社命名寄托全真心印372

二 王重阳创建“五会”的组织特点375

三 会社的作用及主要行为379

第三节 王重阳之后全真道会社的发展特点381

一 传播范围急剧扩大382

二 组织形式发生新变383

三 会社功能的重点发生转移386

四 对世俗生活的融入模式深入推进389

五 道徒信众的互动方式发生新变392

结语395

附录398

参考书目416

后记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