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世界到中国 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的历史回眸与当代评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世界到中国 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的历史回眸与当代评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23171.jpg)
- 钱革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042231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世界到中国 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的历史回眸与当代评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思想的交融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心理与心理学问题3
第一节 引言3
一、概念辨析3
二、选题意义6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10
四、研究方法15
五、本论著结构安排16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之缘起: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及其变革17
一、器物不足的认知与“师夷长技以制夷”17
二、制度不足的认知与“立宪”“民主”和“共和”的引入19
三、文化不足的认知与西学“文化启蒙”20
四、马克思主义解决中西文化心理冲突的路径2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之缘起: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危机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多元化24
一、主流心理学的危机与困境24
二、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25
三、另一种方法论,另一种心理学27
四、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性质29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及其中国实践3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心理思想3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心理思想33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心理思想概述33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心理思想的形成34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心理思想的基本特征36
四、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心理思想的当代意义38
第二节 列宁和苏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社会心理思想40
一、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40
二、列宁的文化心理思想44
三、布哈林的社会心理思想47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领袖的社会心理思想51
第一节 掌控军心取革命胜利:毛泽东军事心理思想51
一、争取民心为前提51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建立与稳定军心的法宝53
三、不仅要知民心、军心,也要知敌心56
第二节 顺应民意建改革大业:邓小平管理心理思想57
一、邓小平激励思想57
二、邓小平决策思想58
三、邓小平领导思想59
四、邓小平组织思想61
五、邓小平创新思想62
第三节 洞悉人和铸民族复兴:习近平干部心理思想63
一、习近平论干部心态建设64
二、习近平论干部作风建设65
三、习近平论干部文风建设6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心理70
第一节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与交融7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文化心理原因70
二、社会理想71
三、伦理价值72
四、民本思想73
五、实用理性73
六、思维方式7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流变与演化75
一、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及其近代嬗变76
二、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国人社会心态的转型77
三、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79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心理8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心理基础8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清晰感8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感8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效能感8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纳感8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心理基础8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流87
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实现路径90
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93
四、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心理学对策分析94
五、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问题9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心理基础9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践的社会心理反映9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良绩效的社会心理反映100
三、提高执政合法性,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心理基础102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及其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107
第六章 苏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探索107
第一节 苏联式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107
一、心理和意识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的形成和发展108
二、心理和意识是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109
三、实践、劳动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活动110
四、人性与人的社会本质111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素质、环境、教育间的关系111
六、心理科学的方法论1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在苏俄的发端与现状113
一、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心理学领导权的确立113
二、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115
第三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115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内容116
二、维果茨基理论评论119
三、列昂捷夫与活动理论120
四、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思想122
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其他主要心理学家124
第四节 主体心理学理论125
一、主体心理学的开始阶段——鲁宾斯坦理论的主要内容125
二、鲁宾斯坦理论评论127
三、主体心理学的过渡阶段129
四、主体心理学的创立——布鲁什林斯基对鲁宾斯坦理论的新发展131
五、布鲁什林斯基心理学思想评价133
第五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主体心理学的异同134
一、维果茨基和鲁宾斯坦理论的相同点134
二、维果茨基和鲁宾斯坦理论的不同点135
第七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探索136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总论13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源流13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式马克思主义的差异139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141
一、古典精神分析学及其发展142
二、赖希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143
三、马尔库塞精神分析学的哲学145
四、弗洛姆对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47
第三节 辩证法心理学151
一、源自欧洲的辩证法心理学152
二、源自美国的辩证法心理学153
三、辩证法心理学评价155
第四节 批判性心理学157
一、德国和欧洲批判理论的传统157
二、批判性心理学的缘起159
三、以霍尔茨坎普为代表的批判性心理学思想159
四、批判性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新发展162
第五节 西方其他心理学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163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163
二、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165
三、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169
第六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展172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173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思想175
三、2010年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组织发展和领军人物177
第七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特点与贡献178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特点178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180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问题与启示181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在中国182
第一节 我国老一辈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探索182
一、潘菽的心理学思想182
二、曹日昌的心理学思想185
三、朱智贤的心理学思想187
四、我国其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189
第二节 新中国心理学的曲折发展189
一、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心理学的曲折发展190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的飞速发展191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当代意义194
第一节 作为心理学流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194
一、主流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非难194
二、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196
三、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198
四、主流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接纳200
第二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201
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着的心理学201
二、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哲学202
三、现代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维度及其相互分离203
四、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引入实践范畴的历史尝试与理论成果205
五、实践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208
第四篇 “中国梦”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213
第十章 以“中国梦”重要论述为指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研究21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及心理学的统合21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的统合21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统合21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心理学(包括心理科学)的统合214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统合215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与心理学(包括心理科学)的统合215
六、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包括心理科学)的统合216
第二节 作为心理思想的“中国梦”重要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216
一、心理学层面:从“弗洛伊德之梦”到“中国梦”216
二、社会心理层面:从“中国耻”到“中国梦”218
第三节 结论219
一、本论著的逻辑线索219
二、本论著的研究结论220
三、本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2
参考文献224
致谢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