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2507189.jpg)
- 赵德馨 著
-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788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1949—1956年)3
第一章 建国时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出发点3
第一节 资源与人口4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4
二、人口与民族的基本状况6
第二节 殖民地地区和原殖民地地区经济的变化8
一、澳门与香港的经济9
二、台湾的经济11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崩溃13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13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21
二、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与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24
一、土地改革与解放农村生产力28
二、没收官僚资本与保护民族工商业32
三、解放区的扩大与财政经济的走向统一33
四、东北全境解放及其对财经工作的经验34
第二章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构思与工作重心的转移37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38
一、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38
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43
三、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蓝图45
第二节 局势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50
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依据50
二、城市的中心工作52
三、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受到的干扰5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形成与发展55
第一节 解放区公营经济变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55
一、公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55
二、公营经济与机关生产成为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58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60
一、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三个部分60
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61
三、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作方针63
第三节 废除外国在华的经济特权与处理外资在华企业67
一、外国在华企业的概况67
二、处理外国在华企业的政策69
三、中苏关于处理若干企业与财产的协定70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产生的特点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71
第四章 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与通货膨胀的停止74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74
一、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74
二、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的原因76
三、通货膨胀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77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与实行财经统一管理78
一、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物价79
二、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环境和基本方针81
三、统一财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82
第三节 实施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成果84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85
二、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基本确定88
第四节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财经工作94
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经工作方针的调整94
二、继续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97
第五章 民主改革和调整工商业100
第一节 企业的民主改革100
一、接管企业即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100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107
三、民主改革的意义和经验109
第二节 对工商业的第一次调整113
一、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企业困难重重113
二、私营工商企业发生困难的原因114
三、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依据117
四、调整工商业的基本内容119
五、私营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123
第三节 “三反”“五反”斗争和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125
一“三害”、“五毒”及其严重后果125
二、“一反”、“五反”运动128
三、对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130
第四节 城乡物资交流渐趋活跃133
一、振兴全国经济的中心环节133
二、1951年城乡物资交流的高潮135
三、1952年城乡物资交流的新高潮138
第六章 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141
第一节 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关系和主、客观形势141
一、新解放区的土地关系141
二、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利条件和新问题144
第二节 开展土地改革的过渡步骤与政策法令146
一、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146
二、新解放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148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与法令150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的进程和成就153
一、全国各大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153
二、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新貌155
三、土地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几点经验159
第一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原因162
一、解放区的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162
第七章 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62
二、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163
三、适应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164
第二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166
一、在各种经济成分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中,国营经济和公有制比重迅速增加166
二、经济管理日趋集中统一170
第八章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78
第一节 严重的恢复任务与为恢复工农业生产创造条件178
一、严重的国民经济恢复任务178
二、迅速安定新解放区的社会秩序179
三、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184
四、根据财力的可能进行重点建设185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188
一、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主要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188
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工业总产值和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创历史最好纪录190
三、运输业、邮电事业、建筑业日益发展191
四、物价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193
第九章 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的提出19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制定197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主要内容200
第二节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三年计划204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20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206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分配和经济指标208
第十章 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14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与措施214
一、国家社会之义工业化目标的制定214
二、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的依据215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实现措施217
第二节 重点工程的选择和建设221
一、重点工程的选择和确定221
二、重点工程的建设2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231
一、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概述231
二、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变化232
三、对大规模工业建设成就的估计234
第十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开展236
第一节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的状况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236
一、土改后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236
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239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和整顿241
一、正式公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对1953年春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急躁倾向的纠正241
二、强调积极领导的方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243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24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高潮及其影响和评价246
一、批判“小脚女人”,加强全面规划246
二、在批“右倾”的情势下,迅猛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两次高潮247
三、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与评价250
第四节 农业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253
一、农业社劳动管理制度的形成254
二、农业社财务制度的逐步健全2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263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两重性263
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266
第十二章 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68
第二节 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269
一、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形式的发展269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个别企业公私合营272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275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掀起275
二、定股、定息和人事安排277
三、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评价282
第四节 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284
一、小商小贩的情况和特点284
二、小商小贩的改造过程及评价287
第十三章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手工业合作化291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91
一、建国初期手工业的状况和特点291
二、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内部关系的调整293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296
一、手工业合作化的初期阶段296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阶段298
三、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302
四、特种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形式303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304
一、生产管理305
二、收益分配306
三、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307
四、技术革命308
第四节 手工业合作化中的主要问题310
一、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单一化310
二、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单一化的原因31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315
第一节 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315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确立315
二、建立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机构和制度318
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321
二、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322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与中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经济联系322
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关系326
四、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328
五、采用灵活的贸易方式329
六、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成就329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332
一、主要的经验332
二、存在的问题334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变化335
第一节 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336
一、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336
二、中央机关管理经济的权限及其扩大337
二、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33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338
一、减租与反霸339
二、土地改革340
三、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民主改革342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47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347
二、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50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评价352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54
一、工业生产从无到有355
二、交通史业大发展355
三、农牧业发展成绩显著356
四、商品交换渠道开始畅通357
第十六章 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358
第一节 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状况358
一、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358
二、1954年进入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361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364
一、人口经济问题的表现364
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70
第三节 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的发展373
一、毛陈东的人口思想373
二、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的发展37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集中型经济体制的形成3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所有制结构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发展381
一、各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与形式381
二、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384
一、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与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形成385
第二节 经济决策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中央386
一、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系389
第三节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的建立389
二、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391
三、对私营企业、手工业和农业实行间接的计划管理392
第四节 产品分配中供给制特点的削弱与管理权的集中394
一、财力与财权集中于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变化394
二、统配物资范围扩大395
三、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形成397
第五节 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隶属物398
一、工业企业分归中央和地方管理398
二、商业按中央和地方建立批发和零售机构400
三、物资流通机构是分配产品的行政组织400
四、银行是国库的出纳402
第十八章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405
一、基本建设406
第一节 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中经济建设的任务406
二、工业生产407
三、农业生产408
四、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408
五、运输和邮电409
六、财政收支409
第二节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411
一、职工生活的明显改善411
二、农民生活的初步改善415
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和发展415
第十九章 七年建设成就的再认识418
第一节 七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418
一、及时提出工作重点的转移419
二、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处理经济问题421
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422
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424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426
一、正确的第一步426
二、认识的局限性429
三、深远的影响435
第二卷(1957——1966年)439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39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439
一、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439
二、进入新时期的国外形势440
第二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43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44
二、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