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2540993.jpg)
- 黄楠森 施德福 宁一秀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1
普列汉诺夫的贡献1
目 录1
第一节 19世纪末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2
传播2
一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的开始2
二普列汉诺夫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传播4
马克思主义4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7
四 普列汉诺夫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8
传播马克思主义8
地位和作用10
第二节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10
一 普列汉诺夫一生政治、理论活动分期11
二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14
作用14
三政治上的失足与理论上的致命弱点17
第三节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19
一 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揭露二元论的20
不彻底性20
二提出基本上正确的物质定义22
三坚持和发挥了世界可知性原理23
四 关于“象形文字”问题24
五 没有彻底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费尔巴哈认识论的界限28
第四节 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思想31
一 阐明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32
二重视质量互变规律34
三 阐明一切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36
第五节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38
一阐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38
二 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40
三系统论述地理环境的作用48
四 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方面其他一些57
重要思想57
简短的结论64
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67
第一节列宁早期的理论著述活动67
第十一章 列宁在反对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67
第二节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马克思73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73
一 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历史的73
客观性和规律性73
二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79
论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人民群众和个人79
在历史上的作用79
三驳斥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83
阐明辩证法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83
第三节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阐明88
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88
一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91
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91
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91
第四节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91
二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和93
革命政党的能动作用93
简短的结论98
第十二章列宁在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对9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99
第一节俄国第一次革命与认识论问题100
一 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100
激烈斗争100
二认识论问题突出和马赫主义流行102
历史意义105
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105
四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在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108
第二节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114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14
一 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14
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的初步尝试120
三对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发展123
四 哲学党性原则的提出128
第三节 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131
一些发现的哲学概括131
一 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列宁与恩格斯的比较131
二揭示“物理学危机”的哲学意义133
三 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136
相对性问题上的哲学概括138
四 在因果观、时空观、运动观以及科学理论138
五 对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原因的科学分析143
简短的结论146
第十三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149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主义的形成14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149
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暴露149
二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151
马克思主义151
三列宁在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分析经济政治形势中153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153
第二节列宁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156
一列宁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思想的批判继承157
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161
三辩证法的要素165
四 辩证法的核心170
第三节 列宁对若干重要辩证法范畴的论述175
一存在和无176
二有限和无限178
三现象和本质180
四否定之否定184
第四节列宁论认识的辩证法187
一存在与思维188
二认识与实践191
三感性与理性195
四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198
第五节 列宁对国家与革命的理论的发展201
一 对国家与革命的理论的系统化201
二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205
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具体道路208
简短的结论210
第十四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213
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213
第一节在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丰富和213
发展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213
一 分析过渡时期的结构和特点214
二 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学说220
三 深入揭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阐述2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途径224
第二节 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231
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231
运用和发挥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232
一 开创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卓越232
二分析各种新的矛盾关系,进一步丰富235
对立统一学说的内容235
三 结合过渡时期的分析,探讨质变形式的特点和246
多样性246
四 论述革命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揭示革命与妥协249
前进与后退的辩证关系249
五 总结革命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形式对内容的253
能动作用和利用多种形式的必要性253
第三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255
文化观和伦理学说,制定哲学领域的255
宣传战斗纲领255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56
一 探索俄国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途径,阐明256
道德的实质和意义261
二 在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阐述共产主义261
三树立战斗唯物主义的旗帜,提出研究和宣传26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任务264
第四节 哲学理论工作者在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269
哲学方面的积极活动和贡献269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269
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宣传、研究和阐发272
三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新时期277
哲学问题的探讨277
简短的结论282
第一节斯大林早期的革命理论活动285
第十五章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285
一 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286
二在批判无政府主义中,捍卫和阐发马克思主义288
哲学288
第二节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捍卫列宁主义的斗争291
一 捍卫和发挥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292
胜利的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292
二捍卫和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296
第三节 德波林派与机械论者的论战和斯大林对299
德波林派的批判299
一 德波林派与机械论者的论战299
二斯大林对德波林派的批判303
阶级斗争问题的论述310
第四节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状况与310
一提出过渡时期结合内部、结合外部两类不同性质311
矛盾的学说311
二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316
阶级斗争316
第五节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3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319
一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320
的几个特点320
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323
三斯大林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概括326
基本特征的概括331
四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331
五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333
阐述和发展333
第六节斯大林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337
一 1947—1951年关于哲学、语言学、338
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讨论338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342
论述342
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346
四 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阐述关于34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348
五斯大林对质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351
简短的结论354
第十六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35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苏联的发展358
一 苏共20大以后,苏联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364
理论的研究364
二苏共20大以后,苏联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390
理论的研究390
第二节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02
一保加利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04
二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08
三 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10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14
五罗马尼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17
六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20
七 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24
一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复兴的历史潮流427
第三节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27
二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和体系432
三现代科学认识论435
四 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437
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442
六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46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449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450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论的批评454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总体性”与“矛盾”的459
观点459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468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的观点478
简短的结论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