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五脏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五脏病学
  • 邹学熹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02163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83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8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五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3

第一章 五脏学说的理论核心与客观规律3

第一节 阴阳五行3

一、阴阳4

二、五行10

第二节 天人合一20

一、天人相应律21

二、天人共通律22

第二章 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24

第一节 气有多少与阴阳失调25

第二节 形有盛衰与五行偏颇26

第三节 损益相召与气机逆乱28

第三章 五脏学说31

第一节 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32

一、五脏传变规律32

二、五脏治疗大法33

第二节 肺脏病证通治要法50

一、本脏自病51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52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55

第三节 心脏病证通治要法58

一、本脏自病58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59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62

一、本脏自病64

第四节 脾脏病证通治要法64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65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68

第五节 肝脏病证通治要法70

一、本脏自病70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71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74

第六节 肾脏病证通治要法76

一、本脏自病77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78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80

附 经络学说83

第一节 概述95

一、肺脏系统的组成95

各论95

第四章 肺脏疾病95

二、肺的功能活动96

三、肺的病理变化101

四、肺病治则药例104

第二节 肺痨105

一、阴虚肺燥证110

二、肺肾阴虚证112

三、阴虚脾弱证112

四、阴损及阳证113

第三节 肺痈114

一、痈肿期116

二、溃脓期118

三、消散期119

第四节 肺痿121

一、虚热证122

二、虚寒证124

第五节 肺胀125

一、寒饮射肺证127

二、痰热壅肺证128

三、肺肾气虚证128

四、肾不纳气证129

五、危重证130

第六节 咳嗽131

一、风寒束肺证138

二、风热犯肺证139

三、燥热伤肺证140

四、痰湿阻肺证142

五、肝火侮肺证143

六、阳虚阴虚证144

附 《素问》针灸治咳取穴147

第七节 哮喘148

一、哮证149

(一)冷哮证151

(二)热哮证153

(三)肺虚证154

(四)脾虚证155

(五)肾虚证156

二、喘证157

(一)风寒犯肺证159

(二)燥热伤肺证160

(三)痰湿阻肺证161

(四)肺肾气虚证162

(五)脾肾阳虚证164

第八节 失音165

一、外感风寒证168

二、火邪伤肺证170

三、气闭痰阻证171

四、肺燥津伤证172

五、肺肾俱虚证173

第九节 感冒175

一、感冒风寒证177

二、感冒风热证179

第五章 心脏疾病182

第一节 概述182

一、心脏系统的组成182

二、心的功能活动183

三、心的病理变化186

四、心病治则药例188

第二节 心痛190

一、沉痛痼冷证192

二、邪热郁火证193

三、痰浊痹阻证194

四、瘀血滞涩证195

五、正气内虚证196

六、真心痛危重证197

附 胸痹198

第三节 心悸203

一、素体虚弱证207

二、心神不宁证210

三、痰饮侵凌证211

四、瘀血阻滞证213

第四节 脱证214

一、亡阴证216

二、亡阳证218

三、阴阳俱脱证220

四、内闭外脱证221

第五节 百合病222

第六节 失眠226

一、外邪干扰证229

二、痰湿壅遏证230

三、宿食停滞证231

四、阴虚火旺证231

五、心胆气虚证233

六、心脾血虚证235

附 健忘236

嗜卧240

第七节 癫狂242

一、癫证244

(一)痰气郁结证244

(二)心神不足证245

(三)心脾两虚证246

二、狂证247

(一)火热内盛证247

(二)痰迷心窍证248

(三)痰火伤阴证249

附 痴呆250

第八节 血证252

一、血上溢证255

(一)吐血255

1.胃腑积热证257

2.肝火犯胃证259

3.虚损血溢证260

(二)咳血261

1.邪热壅肺证263

2.肝火犯肺证265

3.阴虚火炎证266

4.脾肺虚寒证266

(三)衄血267

1.鼻衄268

2.齿衄272

3.大衄274

6.耳衄276

5.目衄276

4.舌衄276

二、血下泄证277

(一)便血277

1.湿热下迫证278

2.劳倦内伤证280

(二)尿血281

1.心火亢盛证282

2.阴虚火旺证283

3.脾不统血证283

4.肾气不固证284

(三)血痔285

(四)心漏285

(一)汗血285

(二)血箭285

三、血外渗证285

(五)脐血286

(六)紫瘢286

1.血热妄行证287

2.湿热伤络证288

3.阴虚火旺证288

4.气不摄血证289

附 血证治法与方药290

第一节 概述294

一、脾脏系统的组成294

第六章 脾脏疾病294

二、脾的功能活动295

三、脾的病理变化299

四、脾病治则药例302

第二节 痰证304

一、寒痰证305

二、热痰证307

三、虚痰证308

四、实痰证309

五、治痰诸法310

六、治痰诸药312

七、讨论312

第三节 积聚314

一、积证320

(一)血积证320

(二)痰结证322

(三)食症证324

(四)石瘕与肠覃326

(五)横痃327

(六)癖证327

(七)癌瘤328

二、聚证332

(一)气聚证332

(二)奔豚证333

第四节 泄泻335

一、湿从寒化证340

二、湿从热化证341

三、肠胃积滞证343

四、肝气乘脾证344

五、脾胃虚弱证345

六、命火衰微证347

第五节 痢疾349

一、疫毒痢355

二、湿热痢357

三、血痢358

四、休息痢359

五、噤口痢361

六、虚寒痢363

第六节 饮证365

一、痰饮证368

二、悬饮证370

三、支饮证371

四、溢饮证373

一、阳水证379

二、阴水证382

附 水液代谢示意图386

第八节 臌胀388

一、气臌证392

二、血臌证395

三、水臌证399

第九节 呕吐与呃逆402

一、呕吐402

(一)寒邪伤胃证405

(二)饮食停滞证407

(三)肝气横逆证408

(四)胃火上冲证409

(五)脾阳不运证410

(六)胃阴不足证410

二、呃逆414

(一)胃寒气逆证417

(二)胃火上冲证417

(三)肝郁气滞证418

(四)痰凝血瘀证419

(五)阳气不足证421

(六)胃阴不足证422

第十节 噎膈与反胃423

一、噎膈428

(一)痰气交阻证428

(二)瘀血内结证430

(三)血枯津伤证431

(四)气虚阳微证432

二、反胃433

(一)阳气虚寒证433

(二)气阴耗伤证434

第十一节 食滞435

一、实证食滞438

二、虚证食滞440

第十二节 便秘441

一、热秘证444

二、气秘证445

三、虚秘证447

四、冷秘证448

第十三节 黄疸449

一、阳黄证453

二、阴黄证456

第十四节 脘腹痛460

一、寒邪内积证464

二、火热拂郁证466

三、脾胃虚弱证469

四、里实积滞证471

第十五节 痿证475

一、肺胃津伤证478

二、脾胃虚弱证479

三、肝肾亏损证481

四、湿热浸淫证482

五、痰瘀食积证484

第十六节 痹证485

一、寒痹证490

二、热痹证494

附 戴云波治寒痹验方496

第十七节 历节风496

一、血虚风入证498

二、阴虚血热证499

三、气虚痰滞证500

四、阳虚寒闭证501

附 鹤膝风502

第十八节 脚气503

一、湿脚气505

二、干脚气506

三、脚气冲心507

第十九节 虫证509

一、蛔虫病509

二、钩虫病512

三、蛲虫病515

四、绦虫病516

五、血吸虫病517

第二十节 肠痈520

一、痈肿期522

二、成脓期524

三、消散期526

附 胃痈526

第二十一节 疟疾528

一、正疟533

二、瘴疟536

三、疟母538

第二十二节 霍乱539

一、寒霍乱542

二、热霍乱544

三、干霍乱545

第七章 肝脏疾病547

第一节 概述547

一、肝脏系统的组成547

二、肝的功能活动548

三、肝的病理变化550

四、肝病治则药例552

第二节 眩晕553

一、肝阳上亢证556

二、痰浊中阻证557

三、瘀血停滞证558

四、正气亏损证559

第三节 中风561

一、先兆证564

二、中络证565

三、中经证566

四、中腑证568

五、中脏证569

六、中风闭证570

七、中风脱证572

八、中风后遗症573

第四节 厥证574

一、寒厥证577

二、热厥证578

三、实厥证579

四、虚厥证583

第五节 痉病585

一、寒痉588

三、虚痉592

四、实痉593

五、破伤风595

第六节 痫证596

二、热痉599

一、痫证发作599

二、痰滞证600

三、瘀阻证601

四、气虚证602

五、阴伤证603

第七节 郁证603

一、气郁实证606

二、气郁虚证608

第八节 胁痛610

一、外邪侵袭证612

二、肝胆气郁证613

三、瘀血停积证617

四、血不养肝证617

附 肝痈619

第九节 疝气620

一、寒疝证622

二、水疝证623

三、气疝证624

四、狐疝证626

五、癫疝证626

第一节 概述628

一、肾脏系统的组成628

第八章 肾脏疾病628

二、肾的功能活动629

三、肾的病理变化633

四、肾病治则药例634

第二节 消渴636

一、上消证639

二、中消证641

三、下消证642

四、并发证643

第三节 腰痛644

一、湿邪留阻证646

二、气血痰滞证648

三、肾脏虚损证649

第四节 淋证651

一、石淋证654

二、膏淋证655

三、气淋证656

四、血淋证656

五、劳淋证658

附 尿浊659

第五节 遗精660

一、心神不安证663

二、肾虚不藏证664

三、湿热下注证665

第六节 阳痿667

一、阳痿虚损证668

二、阳痿实热证670

第七节 遗尿672

一、脾肺虚失禁证674

二、肾气虚失禁证675

三、睡中遗尿证676

第八节 癃闭676

一、癃闭实证680

二、癃闭虚证683

三、癃闭危证685

第九节 虚劳687

一、肺虚劳证691

二、心虚劳证693

三、脾虚劳证694

四、肝虚劳证696

五、肾虚劳证697

跋700

附录702

一、方剂索引702

二、药物篇724

第七节 水肿735

三、镇、摄两法何以属于十个基本治法的说明8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