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2813791.jpg)
- (美)Stefan Boecking著;陈葆珏,严伟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8076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学科: 协议(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协议(计算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篇1
第1章 引言1
1.1 计算机网络模型1
1.2 单块式和模块化通信系统2
1.2.1 可组装性3
1.2.2 可扩展性3
1.2.3 可复用性3
1.3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3
1.3.1 OSI模型3
1.3.2 因特网协议组3
1.4 计算机网络的抽象视图4
第2章 计算机网络6
2.1 传输媒体6
2.1.1 双绞线6
2.1.2 同轴电缆6
2.1.3 光纤7
2.1.4 无线传输7
2.2 传输技术8
2.2.1 基带传输8
2.2.2 宽带传输9
2.3 媒体访问方法10
2.3.1 点到点链路10
2.3.2 多点链路11
2.3.3 广播链路14
2.4 局域网14
2.4.1 IEEE 802.3(CSMA/CD)15
2.4.2 IEEE 802.4(令牌总线)16
2.4.3 IEEE 802.5(令牌环)17
2.4.4 IEEE 802.11(无线LAN)17
2.4.5 IEEE 802.12(100Mbps请求优先级访问)19
2.5 城域网21
2.5.1 IEEE 802.6(DQDB)21
2.5.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23
2.6 广域网24
2.6.1 异步传输模式25
2.6.2 功能体系结构27
2.6.3 AMT通信量合约28
2.6.4 传输媒体28
2.7 编址28
2.7.1 IEEE地址格式28
2.7.2 ITU-T地址格式28
2.8.3 OSI地址格式29
2.8.5 增加网络服务多样性30
2.8.4 增加带宽差异30
2.8.3 增加带宽延迟乘积30
2.8.2 增加带宽30
2.8 本章小结30
2.8.1 降低出错率30
第3章 应用32
3.1 传统应用32
3.1.1 文件传送32
3.1.2 虚拟终端34
3.1.3 X.400电子邮件35
3.1.4 因特网电子邮件:SMTP、POP、IMAP和MIME37
3.1.5 远程作业输入41
3.1.6 电话42
3.2 分布式应用43
3.1.7 远程传真机43
3.1.8 电传和用户电报43
3.2.1 分布式共享内存44
3.2.2 远程过程调用44
3.3 多媒体应用45
3.3.1 音频流46
3.3.2 视频流46
3.3.3 多媒体对象48
3.3.4 分布式MM对象48
3.3.5 MM应用49
3.3.6 H.323:会话式MM应用50
3.3.7 WWW:可检索的MM应用54
3.4 实时应用58
3.5 本章小结58
3.5.1 高吞吐率服务59
3.5.2 低延迟服务59
3.5.3 多点会话服务59
3.5.4 保证性能的服务60
第4章 OSI构架61
4.1 系统模型61
4.1.1 层62
4.3 通信模型63
4.3.1 性能63
6.1.2 面63
4.2 服务和协议模型63
4.3.2 可靠性64
4.3.3 安全性64
4.3.4 优先级64
4.4 本章小结64
第5章 因特网协议组65
5.1 概述65
5.1.1 困特网组织65
5.1.3 因特网路由选择66
5.1.2 因特网编址66
5.2 系统体系结构和协议67
5.2.1 链路层协议68
5.2.2 网络层协议69
5.2.3 传输层协议70
5.2.4 应用层协议70
5.3 网际协议72
5.3.1 IP版本472
5.3.2 IP版本673
5.4 本章小结75
6.1 概述77
第二部分 参考构架77
第6章 对象模型77
6.1.1 可组装性78
6.1.2 可扩展性78
6.1.3 可复用性78
6.2 组装构架78
6.3 对象79
6.4 类79
6.5 继承79
6.6 操作79
6.9 网络中的对象80
6.8 对象分解80
6.7 对象的创建和终止80
6.10 本章小结81
第7章 系统模型82
7.1 层82
7.2 面82
7.3 参考体系结构83
7.4 本章小结83
第8章 服务模型84
8.1 服务原语84
8.2 时序图和状态转换图85
8.3 本章小节85
9.1.2 多点连接86
9.1.4 短暂连接86
9.1.3 快速建立连接86
第9章 通信模型86
9.1.1 灵活的QoS连接86
9.1 连接类型86
9.2 多点连接模型87
9.3 通信阶段87
9.3.1 服务组装87
9.3.2 连接建立88
9.3.3 数据传输88
9.4.1 连接转发89
9.4 增强型设施89
9.3.4 连接释放89
9.3.5 服务删除89
9.3.6 短暂连接89
9.4.7 加入数据流汇90
9.4.11 代理建立90
9.4.10 划分子流90
9.4.8 删除数据流汇90
9.4.9 流转发90
9.4.6 连接再协商90
9.4.5 连接分离90
9.4.4 连接合并90
9.4.3 连接搜寻90
9.4.2 连接迁移90
9.4.12 第三方建立91
9.5 服务质量91
9.5.1 可靠性91
9.5.2 安全性92
9.5.3 性能94
9.6 寻址97
9.6.1 地址98
9.6.2 模式98
9.7 基本服务对象类99
9.6.3 域99
9.7.1 组装器类100
9.7.2 服务访问点类100
9.7.3 连接端点类100
9.7.4 数据流源类、数据流汇类100
9.8 基本连接类型100
9.9 本章小结101
第10章 协议模型102
10.1 协议行为102
10.2 协议数据104
10.3.1 对齐105
10.3 协议功能105
10.3.2 分块106
10.3.3 字节排序106
10.3.4 加校验和106
10.3.5 拼接106
10.3.6 连接控制106
10.3.7 封装107
10.3.8 加密107
10.3.9 差错控制110
10.3.10 前向纠错(FEC)111
10.3.15 中继112
10.3.13 多路复用112
10.3.14 速率流控112
10.3.12 抖动补偿112
10.3.11 无活动控制112
10.3.16 路由选择113
10.3.17 分段114
10.3.18 签名114
10.3.19 分流114
10.3.20 通信量控制114
10.4 本章小结115
10.3.23 窗口流控115
10.3.22 通信量整形115
10.3.21 通信量填充115
第11章 组装模型116
11.1 服务能力116
11.1.1 服务设施117
11.1.2 服务质量117
11.1.3 服务模式118
11.1.4 本地配置参数118
11.2 节点资源118
11.3 协议功能118
11.5 服务对象的组装119
11.5.1 组装类型119
11.4 服务对象、协议功能和服务能力的关系119
11.5.2 组装时刻120
11.5.3 组装方法120
11.5.4 组装控制协议120
11.6 与现存的管理概念结合122
11.6.1 服务管理122
11.6.2 系统管理123
11.7 本章小结124
12.2 面125
12.3 服务和协议模型125
12.1 层125
第12章 与OSI构架的差异125
12.4 通信模型126
12.5 本章小结126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129
第13章 实现考虑129
13.1 网络节点的组成129
13.1.1 应用程序130
13.1.2 应用编程接口130
13.1.3 通信子系统130
13.1.4 网络存取部分130
13.1.5 操作系统130
13.2.3 对平台和协议的独立性131
13.2.2 应用实现问题131
13.2.1 协议实现问题131
13.2 设计目标131
13.3 构建模块化通信系统132
13.3.1 定义阶段132
13.3.2 优化阶段134
13.3.3 实现阶段134
13.3.4 修改已存在的模块化通信系统135
13.4 一体化层处理与应用级分帧135
13.4.1 一体化层处理135
13.5.1 单个状态机137
13.5 协议对象的设计原则137
13.4.3 ILP实现考虑137
13.4.2 应用级分帧137
13.5.2 通用性140
13.5.3 自治性140
13.5.4 弱耦合141
13.5.5 统一接口142
13.5.6 高效142
13.5.7 简单142
13.6 本章小结143
第14章 TCP模块化144
14.1 TCP服务模型144
14.2.2 字节排序145
14.2.1 分块145
14.2 协议功能145
14.2.3 加校验和146
14.2.4 连接控制147
14.2.5 差错控制和窗口流控147
14.3 扩展148
14.3.1 窗口比例选项148
14.3.2 时间戳选项149
14.3.3 请求/响应选项149
14.3.4 局部有序和局部可靠传递选项150
14.3.5 保护循环使用的序号151
14.4 模块化TCP152
14.3.6 选择性确定选项152
14.4.1 服务组装153
14.4.2 性能优化153
14.4.3 简单性154
14.4.4 易扩展性154
14.4.5 体系结构154
14.5.6 复用单块式TCP的功能156
14.5 本章小结157
第15章 系统体系结构158
15.1 层和面158
15.2 服务和协议对象158
15.2.2 Tempo159
15.2.1 Sockets++159
15.2.3 Netglue162
15.3 通信模型和服务能力162
15.4 服务组装163
15.5 其他体系结构166
15.5.1 Adaptive166
15.5.2 Da Capo168
15.5.3 DyCAT169
15.5.4 F-CSS169
15.5.5 灵活的协议集171
15.5.6 HOPS171
15.6 本章小结172
15.5.7 微协议172
第16章 协议操作系统173
16.1 模型173
16.1.1 模块173
16.1.2 模块类174
16.1.3 模块排序174
16.1.4 模块间通信175
16.1.5 通道175
16.2 其他系统176
16.3 本章小结176
17.1.2 基本级通信API177
17.1.1 高级通信API177
17.1 通信API的概貌177
第17章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177
17.1.3 低级通信API179
17.2 BSD Sockets179
17.3 Sockets++180
17.3.1 面向对象的设计180
17.3.2 基本消息的服务数据传递181
17.3.3 支持多点服务181
17.3.4 数据流转发181
17.3.5 通用通信模型181
17.3.8 对称套接字行为182
17.3.9 显式地接受连接182
17.3.7 基于类继承性的扩展182
17.3.6 平台独立设计182
17.3.10 新的套接字参数183
17.3.11 合并的套接字建立操作183
17.4 模型183
17.5 通信阶段185
17.5.1 服务组装185
17.5.2 连接建立185
17.5.3 数据传输187
17.5.4 连接释放187
17.6.2 数据传输阶段188
17.6.1 建立阶段188
17.5.5 服务注销188
17.6 异步模式中的服务对象188
17.6.3 释放阶段189
17.7 新服务和操作的引入189
17.8 编程示例190
17.9 寻址191
17.9.1 向知名组多点播送191
17.6.2 转发请求192
17.9.3 流水线服务器193
17.10 事件处理193
17.12 消息处理194
17.11 差错处理194
17.13 本章小结195
第18章 性能测定196
18.1 测试环境196
18.2 测试程序196
18.3 影响性能的因素198
18.4 Tempo的性能198
18.5 Tempo与TCP的比较199
18.6 通用和专用协议模块的比较200
18.7 模块化的影响201
18.8 Sockets++的性能202
18.9 本章小结203
19.1 软件度量204
19.1.1 大小度量204
19.1.2 数据结构度量204
19.1.3 逻辑结构度量204
19.1.4 工作量和代价度量204
19.1.5 缺陷和可靠性度量204
第19章 从软件工程观点评价204
19.1.6 设计度量205
19.2 Tempo软件测量205
19.2.1 大小205
19.2.4 模块性206
19.2.5 工作量206
19.2.2 耦合度206
19.2.3 复杂性206
19.3 本章小结207
第20章 总结208
第四部分 附录209
队录A 因特网术语及其MCS等价术语209
附录B 网络详述210
附录C TCP详述237
参考文献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