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
  • 郭绍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 ISBN:754030455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物质和差别7

第一节 逻辑的起点——模型(一)“大爆炸”思维实验7

1.1.1 纯粹物质7

1.1.2 纯粹差别7

1.1.3 “大爆炸”8

1.1.4 推论:第一次推动8

1.1.5 推论:纯粹物质的纯粹度8

第二节 元子9

1.2.1 定义:元子9

1.2.2 同一性10

1.2.3 差异性10

1.2.4 排斥和吸引10

1.2.5 空间是差别的一种形式10

1.2.7 元子和能11

1.2.8 元子和场11

1.2.6 互相作用的不平衡性11

第三节 团粒的世界12

1.3.1 不均衡的条件12

1.3.2 不均衡的正反馈效应12

1.3.3 元子的凝聚和稀疏12

1.3.4 粒子13

1.4.2 相关的相对性14

1.4.1 相关的普遍性和绝对性14

第四节 相关性14

1.3.5 团粒的世界14

1.4.3 整体性15

第五节 不相关性15

1.5.1 普遍相关的困难15

1.5.2 差别性和不相关性15

1.5.3 空间的弱相关性16

1.5.4 速度的有限性16

1.6.1 时间的产生17

第六节 时间作为差别的形式17

1.5.6 局部性17

1.5.5 时间暂不相关性17

1.6.2 时间是过程的次序18

1.6.3 时间、空间的量子性18

1.6.4 时间是运动和变化次序的关系19

1.6.5 普遍相关性和时间的绝对性19

1.6.6 时间的相对性19

1.6.7 时间的对立统一性20

第七节 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0

1.7.1 空间的性质20

1.7.2 空间是过程,是变化21

1.7.3 空间作为一般尺度21

1.7.4 空间的局部性21

第八节 存在22

1.8.1 物质和差别22

1.8.3 物质与差别的对立统一23

1.8.4 作为过程和事件的存在23

1.8.2 差别和物质23

1.8.5 作为关系和结构的存在24

1.8.6 作为物质的存在25

1.8.7 永恒的存在26

第一节 物质的层次性28

2.1.1 粒子的产生28

2.1.2 粒子作为材料28

第二章 物质和元间28

附:关于熵增加28

2.1.3 团粒作为物质29

2.1.4 层次性作为普遍原则29

第二节 物质的对立统一性31

2.2.1 素材的性质31

2.2.2 素材的外因31

2.2.3 素材的相互作用31

2.2.4 素材之间的对立统一32

2.3.2 质的相对性33

第三节 物质的过程性33

2.3.1 物质与过程33

2.3.3 质的“绝对性”34

2.3.4 质的多样性34

第四节 物质的系统性35

2.4.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35

2.4.2 过程、物体和系统35

第五节 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36

2.5.1 作用和作用者36

2.5.2 作用的实现就是改变对方37

2.5.3 冲突和碰撞37

2.5.4 间接作用形式38

2.5.5 相互作用的一般原则38

第六节 规律和势态39

2.6.1 势态39

2.6.2 势态的决定性就是规律性39

2.6.3 规律的层次性40

附:规律并不神秘40

2.6.4 势态的缺陷41

2.6.5 规律的发展性和相对性42

2.6.6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43

第七节 辩证本体论43

2.7.1 物质43

2.7.2 差别44

2.7.3 什么是世界的本体44

2.7.4 元间的定义45

2.7.5 物质和元间46

2.7.6 辨证本体论46

附:关于“元间”一词的词义和概念52

附:对立统一的抽象52

第三章 信息、生命52

第一节 信息的本质52

3.1.1 模型(二)沙滩足迹52

3.1.2 元间的可转移性53

3.1.3 物质和元间的相对独立性54

3.1.4 信息是实现了转移的元间54

第二节 物质和元间的演化56

3.2.1 保持本性和改变对方的原则56

3.2.2 创新的原则56

3.2.3 元间的积累57

3.2.4 对立统一关系的发育和进化57

3.3.1 模型(三)糖葫芦58

第三节 生命的产生58

3.3.2 同化59

3.3.3 存在机会59

3.3.4 目的性、自我和生命59

3.3.5 自我的内容61

3.3.6 自我的矛盾61

3.3.7 两个自我61

3.3.8 抽象元间的革命62

3.4.1 遗传64

附:生命起源64

第四节 遗传和变异64

3.4.2 选择65

3.4.3 遗传和变异的悖论65

3.4.4 进化65

第五节 自我的发展66

3.5.1 自我的单位66

3.5.2 抽象自我的相对独立性67

3.5.3 自我的层次性和发展性68

3.5.4 具体自我的决定性69

第四章 主观世界71

第一节 反应和主观世界的界限71

4.1.1 反应的一般形式71

4.1.2 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72

4.1.3 主观世界的划分和特点73

第二节 感性——元间的转移和形式抽象78

附:主观世界的位置78

4.2.1 相互作用的限度和间接性78

附:不依赖于思维的存在78

附:依赖于思维的存在78

4.2.2 元间的转入79

4.2.3 记忆和抽象80

4.2.4 印象的综合80

4.2.5 印象的可靠性81

4.3.2 新的先验观85

4.3.1 知性的过程和内容85

第三节 知性——元间的比较与内容抽象85

附:关于康德的“物自体”85

4.3.3 先验能力的形成87

4.3.4 “有”和“是”的判断89

4.3.5 先判断一般,再判断个别90

4.3.6 比较和记忆91

4.3.7 概念的产生和它的后天性92

4.3.8 自我意识94

4.3.9 两种主观的一般性95

4.4.1 内容抽象的局限性和具体概念96

第四节 理性——元间的操作和物化96

4.4.2 预测与决策97

4,4.3 经验和预演98

4.4.4 作为具体概念的经验范型99

4.4.5 辩证法的形式化100

4.4.6 主观世界的客观性101

4.4.7 概念的客观性102

5.1.2 复杂性是具体的元间问题105

5.1.1 模型(四)乒乓球堆105

第一节 具体元间105

第五章 元间的世界105

5.1.3 复杂性由普遍相关而形成106

5.1.4 随机性和复杂性106

5.1.5 确定性和确定的程度106

5.1.6 确定性和随机性与普遍相关107

5.1.7 反馈与势态的联系107

5.1.8 普遍相关的不均匀性108

5.1.10 势态与自然选择109

5.1.9 不均匀和元间109

5.1.11 普遍相关和永恒运动的层次性及相对性110

5.1.12 物质作为具体的元间110

第二节 元间的抽象和抽象元间111

5.2.1 抽象元间的产生——生命111

5.2.2 对客观环境元间的转入——感觉111

5.2.3 对转入元间的加工——思维112

5.2.4 元间的交流——社会意识112

5.2.5 文字和数字113

5.2.6 从社会意识到自然意识114

第三节 元间的物化和物化的元间115

5.3.1 状态的凝结115

5.3.2 元间的两种存在方式116

5.3.3 生命和势态116

5.3.4 生命元间的物化117

5.3.5 物化了的反应119

5.3.6 技术120

5.4.1 元间的“团粒”性122

第四节 元间世界的特点122

5.4.2 元间团粒的层次性123

5.4.3 元间世界的统一性123

5.4.4 元间世界的普遍相关性124

5.4.5 元间的发展是世界丰富化的过程124

5.4.6 世界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125

第六章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27

第一节 作为全集的存在127

6.1.1 存在的绝对性127

6.1.2 存在的相对性128

6.1.3 存在的内涵129

第二节 作为相对概念的主、客关系130

6.2.1 主观存在130

6.2.2 “客观存在”的定义131

6.2.3 主、客关系的子集性132

6.3.1 作用中的感知装置137

第三节 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37

附:“客观存在”概念的误解(右)137

附:“客观存在”概念的误解(左)137

6.3.2 作用中的被感知对象139

6.3.3 认识过程产生新状态141

第四节 主、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实践142

6.4.1 精神的外化142

6.4.2 实践创造新事物143

6.4.3 认识和实践的异同144

第五节 精神世界147

6.5.1 元间团粒的对立统一性147

6.5.2 元间团粒的生成与发展148

6.5.3 精神作为元间团粒152

6.5.4 大脑中的元间团粒库152

6.5.5 精神中的先验因素153

6.5.6 精神世界的本质155

第一节 物质的系统性157

7.1.1 物质的组织性157

第七章 虚系统和实系统157

7.1.2 物质作为差别的形式158

7.1.3 软件和硬件159

7.1.4 虚拟和现实160

7.1.5 真实162

第二节 分工和分化164

7.2.1 物质要素的分工和合作164

7.2.3 分工是一个过程165

7.2.2 生命物质的分工165

7.2.4 由分工到分化166

附:关于人权和民主的历史性169

第三节 去分化趋势169

7.3.1 分工的代价169

7.3.2 分工的反作用169

7.3.3 去分化和个体的两重性质171

第四节 个体的行为171

7.4.1 专职性和兼职性171

7.4.3 去分化作用的跨特化性173

7.4.2 个体功能的物质性和元间性173

第五节 生命系统的一般组织原则174

7.5.1 分工的系统性和实系统174

7.5.2 去分化的系统性和虚系统175

7.5.3 虚实两大系统的对立统一175

8.1.1 作为哲学范畴的“阴”,“阳”192

第一节 阴、阳学说192

第八章 辩证本体论的渊源与革命192

附:两种人体系统观192

附:信息群论——关于经络本质的假说192

附:现实中的虚拟192

8.1.2 阴、阳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作用193

8.1.3 阴、阳的对立统一性193

8.1.4 阴、阳的运动性和过程性193

8.1.5 阴、阳学说和辩证本体论194

第二节 质料和形式195

第三节 过程哲学196

8.4.1 主观唯心主义197

第四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197

8.4.2 客观唯心主义198

8.4.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00

第五节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203

8.5.1 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203

8.5.2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物质主义204

8.5.3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206

附:对立统一的逻辑依据214

附:冲突的渊源214

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214

附:模糊数学和太极图中的辩证法214

第六节 辩证物质主义和辩证本体论214

8.6.1 以足立地214

8.6.2 本体论的抽象方法215

8.6.3 元间的历史性216

8.6.4 存在与意识216

8.6.5 辨证本体论的继承与革命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