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修河志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修河志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2978811.jpg)
- 九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坏境保护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4757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158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河流-流域-水利史-江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修河志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篇 开发建设502
第十七章 水电工程502
第一节 水电建设502
一、试点阶段503
二、发展阶段503
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阶段504
第二节 大、中型水电站505
一、柘林水电厂505
二、东津水电站509
三、抱子石水电站511
第三节 小型水电站512
一、大塅水电站512
二、金鸡桥水电站513
三、郭家滩水电站514
四、茶子岗水电站515
五、盘溪电站515
六、大寺里水电站516
七、其他水电站517
第十八章 水利工程536
第一节 蓄水工程536
一、基本情况536
二、重点水库538
三、小型水库542
四、水塘547
第二节 农田水利548
一、提水工具548
二、机电排灌550
三、引水工程552
四、农田灌区557
第三节 人饮工程562
一、铜鼓县562
二、修水县562
三、武宁县563
四、永修县564
第四节 堤防建设566
一、概述566
二、重点圩堤568
三、河堤573
第十九章 水库移民576
第一节 移民人数576
一、“两江”移民人数576
二、兴建柘林、东津、大塅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576
三、三峡移民577
第二节 移民安置577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580
第二十章 桥梁津渡583
第一节 桥梁583
一、古桥583
二、浮桥587
三、公路桥589
四、铁路桥621
第二节 津渡622
一、概况622
二、部分渡口简介623
第二十一章 水陆运输630
第一节 综述630
第二节 水运631
一、航道631
二、货物运输633
三、旅客运输636
四、运量637
五、码头638
第三节 公路640
一、高速公路641
二、国道642
三、省道644
四、县级公路646
五、乡村公路649
第四节 铁路650
第二十二章 沿河城市和集镇建设与变迁652
第一节 修河流域县城建设与变迁652
一、永宁镇652
二、义宁镇655
三、新宁镇661
四、涂埠镇666
第二节 修河流域主要乡镇建设与变迁671
一、排埠镇671
二、温泉镇672
三、棋坪镇673
四、三都镇674
五、大塅镇675
六、渣津镇676
七、太阳升镇678
八、山口镇679
九、古市镇680
一○、杭口镇681
一一、港口镇682
一二、马坳镇683
一三、白岭镇684
一四、黄沙镇684
一五、船滩镇685
一六、澧溪镇686
一七、鲁溪镇687
一八、罗坪镇687
一九、石门楼镇688
二○、杨洲乡集镇689
二一、柘林镇689
二二、白槎镇690
二三、虬津镇691
二四、艾城镇692
二五、吴城镇692
第三节 修河流域重点村镇建设与变迁696
一、石桥集镇696
二、古桥集镇697
三、花山林场集镇697
四、凤山新村697
五、三都新村698
六、司前村镇698
七、洞下村镇699
八、汤桥村镇699
九、双井村集镇700
一○、长水新村700
一一、梅颜新村702
一二、凤凰岭新村702
一三、易家河新村703
一四、溪源新村704
一五、新桥新村705
一六、南岸新村706
一七、黄婆井新村707
一八、住房建设与变迁708
第五篇 生态环境712
第二十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712
第一节 森林分布713
一、九岭山林区713
二、幕阜山林区714
三、柘林湖护库护岸林区714
四、修河平原经济防护林区715
五、大沩山林区716
第二节 林种结构716
一、用材林717
二、经济林718
三、防护林721
四、薪炭林723
五、特用林723
第三节 活立木蓄积725
第四节 森林覆盖率及变化情况727
第二十四章 植被729
第一节 植被特征729
一、木本植物种类729
二、地理成分729
三、起源古老、单型、少型科属和孑遗植物种729
第二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730
第三节 主要的植被类型731
一、针叶林731
二、常绿阔叶林732
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34
四、落叶阔叶林736
五、竹林737
六、山顶矮林739
七、灌丛和灌草丛739
第二十五章 土壤742
第一节 土壤类型742
一、水稻土742
二、潮土745
三、红壤746
四、黄壤746
五、黄棕壤747
六、草甸土748
七、紫色土749
八、石灰土749
第二节 土壤分布750
一、河谷平原土壤分布750
二、丘陵土壤分布750
三、山地土壤分布751
四、土壤的微域分布751
第二十六章 土地753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特点753
一、土地资源总量753
二、土地资源特点754
第二节 土地利用755
一、土地利用方式755
二、土地利用构成755
第三节 土地开发整理761
第二十七章 耕地生态系统764
第一节 耕地面积动态变化764
一、历史上有记载的耕地数量764
二、小流域耕地分布状况765
三、耕地面积动态变化767
第二节 耕地开发利用现状773
一、耕地开发利用的历史简况773
二、耕地开发利用方式775
第三节 土壤肥力状况777
一、土壤肥力特征777
二、土壤养分含量779
第二十八章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783
第一节 水土流失783
第二节 水土保持789
一、防治措施791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793
三、城镇水土保持795
四、工矿交通水土保持795
五、矿山开采水土保持796
六、水土保持预防及监督797
第二十九章 矿产开发799
第一节 开发现状799
一、铜鼓县799
二、修水县800
三、武宁县801
四、永修县802
第二节 矿产开发主要生态问题806
第三十章 水环境状况808
第一节 水质监测808
一、监测布点808
二、监测项目、频次811
三、监测质量控制811
四、水质监测结果811
第二节 水质评价822
一、评价方法822
二、评价结果824
第三十一章 大气环境状况831
第一节 空气质量监测831
一、监测范围及点位布设831
二、监测项目、频率与方法832
三、监测结果833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839
一、评价参数839
二、评价方法839
三、评价结果839
第三十二章 工业环境保护841
第一节 工业发展历程841
一、发展历史841
二、产业类型843
三、工业园区845
四、重点工业企业849
第二节 工业废水排放868
一、废水排放总量868
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8
三、氨氮排放量869
四、废水治理869
第三节 工业废气排放871
一、工业废气排放量871
二、二氧化硫排放量872
三、废气治理现状872
四、废气治理重点工程873
第四节 工业固体废物874
一、产生量874
二、综合利用量874
三、处理处置量874
四、排放量及方式875
五、江西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875
第三十三章 人居生活环境876
第一节 医疗卫生876
一、发展概况876
二、医疗卫生机构877
三、医疗废水883
四、医疗废弃物889
第二节 人居生活892
一、生活污水、能源消费及生活垃圾892
二、生活污水处理状况893
三、生活垃圾处理896
第三十四章 农业生态环境900
第一节 农业垦殖、综合开发900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及处理状况905
一、畜禽饲养905
二、水产养殖907
三、种植业911
第三十五章 生态环境总体状况914
第一节 生态环境指标状况915
一、环境质量指数915
二、生物丰度指数915
三、植被覆盖指数916
四、水网密度指数916
五、土地退化指数917
第二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918
一、评价标准918
二、评价等级918
三、总体评价918
第六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22
第三十六章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922
第一节 法律法规体系922
一、体系框架922
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923
三、江西省环境保护规章923
四、地方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924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系925
一、组织结构925
二、机构职能926
三、运行方式929
第三节 环境监管体系929
一、规划标准929
二、评价考核930
三、总量许可931
四、环境监测932
五、环境监察933
第四节 信息服务体系936
一、网络信息平台937
二、环境数据库938
三、专家库939
四、服务网络建设939
第五节 公众参与体系940
第六节 市场运作体系940
第七节 生态补偿体系942
第三十七章 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943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943
一、水资源保护943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950
第二节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951
一、土地资源总体规划952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952
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的保障措施966
第三节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68
一、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968
二、加强森林保护975
三、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981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982
一、积极调整开发方向982
二、合理规划开发布局983
三、严格划分开采区域984
四、整顿规范开发秩序984
五、调整优化生产结构985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985
一、总体规划985
二、开发保护986
三、加强监管988
第六节 水产品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988
第三十八章 生态工程建设991
第一节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991
一、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991
二、世行贷款造林工程建设992
三、“5311”果业工程建设993
四、“三竹”工程建设994
五、国债长防林工程建设995
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96
七、薪炭林工程建设998
八、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999
九、血防林工程建设1001
一○、“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1002
一一、油茶产业工程建设1002
一二、南皋山生态封育区建设1003
第二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与建设1005
第三节 生态移民工程建设1007
第四节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1011
一、循环经济1011
二、清洁生产1014
第五节 生态工业园1014
第六节 血防工程建设1015
一、灭螺1016
二、以机代牛1017
三、封洲禁牧1017
四、改水改厕建沼气池1018
五、综合防治1018
六、农业防治1019
第三十九章 生态县与保护区建设1020
第一节 生态县102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1024
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4
二、云居山江西省级自然保护区1025
三、天柱峰自然保护区(铜鼓县级)1025
四、修河源五梅山自然保护区(修水县级)1025
五、武宁县伊山自然保护区1026
六、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站1026
七、荷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永修县级)1026
八、花山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1027
第三节 生态功能保护区1029
第四节 水源保护区1033
一、铜鼓县水源保护区1033
二、修水县水源保护区1034
三、武宁县水源保护区1035
四、永修县水源保护区1035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1036
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1036
二、南崖—清水崖风景名胜区1038
第六节 地质公园1038
一、江西柘林湖省级地质公园1038
二、江西铜鼓省级地质公园1041
第七节 森林公园1041
一、江西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1041
二、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1042
三、南方红豆杉省级森林公园1042
四、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1043
第八节 湿地公园1043
附录一、大事记1047
二、修河流域古树名录1085
三、修河流域水库概况一览1134
四、主要参考资料1151
五、《修河志》编纂记事1152
编后记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