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社会学
  • 刘祖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8479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发展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发展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发展界说3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含义3

一、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3

上篇 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3

二、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特征6

一、社会发展的渐进性6

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9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类型10

一、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11

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12

三、迟发展效应13

一、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18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模式18

二、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22

第二章 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26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兴起的背景26

一、现代化理论兴起的经济背景26

二、现代化理论兴起的政治背景27

第二节 前期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27

一、发展经济学的缘起28

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28

第三节 后期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31

一、发展社会学的缘起31

二、发展社会学的内容31

第四节 现代化理论的评价34

一、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35

二、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36

第三章 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39

第一节 依附理论39

一、依附理论的兴起与渊源39

二、依附理论关于拉美国家贫穷原因的探讨41

三、依附理论关于拉美国家脱贫途径的探讨42

四、依附理论的突破和局限46

第二节 世界体系论47

一、世界体系论的兴起48

二、世界体系论的内容48

三、世界体系论的创新与不足52

四、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53

第四章 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55

第一节 市场转型的前置状态研究56

一、“软预算约束”与“短缺经济”论56

二、“再分配经济”论57

三、“庇护主义”论58

第二节 市场转型的演进过程研究60

一、资本主义取向的市场转型研究60

二、社会主义取向的市场转型研究68

第三节 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展望78

一、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78

二、社会发展研究的展望81

一、经济发展的两个时代84

第一节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84

第五章 经济层面的工业化84

二、农业革命和原初工业化86

三、工业化的决定因素88

第二节 二元经济和工业化89

一、经济二元与社会二元89

二、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内卷化”90

第三节 政府作用和经济发展93

一、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93

二、转型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95

第六章 社会层面的城市化97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97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97

二、城市化与现代社会的兴起98

三、城市化的水平与现状100

第二节 城市化的道路与过程101

一、城市结构与规模的扩张102

二、城市化与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103

三、城市化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104

第三节 城市化与市民生活空间的建构106

一、城市化与城市物理空间107

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108

第四节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111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111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向112

三、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发展114

一、民主的含义116

第七章 政治层面的民主化116

第一节 民主116

二、民主的特征118

三、民主的条件120

第二节 民主化121

一、民主化的含义121

二、民主化的特征122

三、民主化的动力123

第三节 民主化浪潮123

一、民主化浪潮的含义123

二、民主化浪潮的特征124

三、民主化浪潮的启示125

一、世俗化的基本含义128

第一节 世俗化的含义和特征128

第八章 文化层面的世俗化128

二、世俗化的基本特征131

第二节 世俗化的历史进程132

一、西方的世俗化进程132

二、中国人的信仰及近代以来的世俗化135

第三节 世俗化在社会诸层面的发展137

一、世俗化与宗教137

二、世俗化与教育139

三、世俗化与公共领域143

四、世俗化与大众文化146

第四节 世俗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148

一、世俗化与本土化149

二、世俗化与终极关怀150

第一节 理性及理性化152

一、理性的含义152

第九章 观念层面的理性化152

二、理性化的含义154

三、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56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化159

一、从神秘主义到科学主义159

二、从德性至上到功利诉求160

三、从重视亲情到崇尚契约163

四、从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164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169

一、1840—1949:中国社会转型的慢速发展阶段169

第十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169

下篇 社会发展的现实解读169

二、1949—1978:中国社会转型的中速发展阶段171

三、1978年至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172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174

一、当前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步伐走向市场175

二、当前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步伐走向开放179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183

一、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184

二、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185

三、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187

第一节 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89

一、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89

第十一章 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189

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93

第二节 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196

一、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196

二、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99

第十二章 转型期的二元组织结构201

第一节 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201

一、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201

二、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202

第二节 二元组织结构的未来走向204

一、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204

二、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207

一、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209

第十三章 转型期的二元人格结构209

第一节 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与模型209

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模型211

第二节 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与未来215

一、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215

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218

第十四章 转型期的社会失衡220

第一节 贫富差距的测量220

一、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科学性220

二、贫富差距测量依据的真实性222

第二节 贫富差距的现状224

一、贫富差距的整体比较224

二、贫富差距的具体研究230

一、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236

第三节 贫富差距的调控236

二、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238

第十五章 转型期的社会失调242

第一节 社会失调的历史考察242

一、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社会进步243

二、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环境改善244

第二节 社会失调的现实探讨245

一、工业化与自然植被246

二、市场化与“社会植被”248

第三节 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市场化道路250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50

二、走新型市场化道路252

一、社会失序的含义255

第十六章 转型期的社会失序255

第一节 社会失序的理论探讨255

二、社会失序的类型256

第二节 社会失序的现实思考257

一、转型期社会失序的表现257

二、转型期社会失序的原因260

第十七章 转型期的社会开放264

第一节 社会开放的含义与特征264

一、社会开放的含义264

二、社会开放的特征265

第二节 转型期的社会开放266

一、1840—1949:慢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267

二、1949—1978:中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268

三、1978年至今:快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269

第三节 转型期的区域开放273

一、从内向型到外向型:我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演变273

二、现代化与合理化:我国区域结构的发展目标278

第十八章 转型期的社会分层283

第一节 转型期阶层分化的理论探讨283

一、转型期阶层分化的必然性283

二、转型期阶层分化的规律性287

第二节 转型期阶层分化的现实研究293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状况293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305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311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321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321

第十九章 转型期的社会流动321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324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探讨329

一、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标志与机制329

二、社会转型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和影响331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的现实思考332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333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334

第四节 中国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336

一、趋势之一:从被动服从型到主动选择型337

二、趋势之二:从消极控制型到积极吸引型337

三、趋势之三:从单向型到双向型338

后记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