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3062106.jpg)
- 陈佩杰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84962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体育锻炼-适应能力-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健康和体适能1
上篇1
一、人类对健康的理解和基本健康目标2
二、体适能6
三、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9
四、提高体适能和增进健康10
第二节 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性13
二、运动强度14
一、制订身体活动计划的基本原则14
三、体育活动对人体的影响15
四、运动风险16
第三节 终身体适能计划与健康17
一、预期寿命与生理年龄18
二、未来体适能目标19
三、行为改变的策略20
一、评价标准31
第一节 健康状况评价31
第二章 健康评估31
二、健康状况问卷32
三、体适能测试34
第二节 体育锻炼计划的制订37
一、制订体育锻炼计划的基本依据37
二、运动医务监督的指导原则38
三、运动医务监督的具体操作41
一、测量量表44
第一节 测量的基础知识44
第三章 测量评价的基本理论44
二、测量误差47
第二节 测量的可靠性49
一、可靠性概述49
二、可靠性的分类50
三、可靠性的估价方法51
四、影响可靠性的因素56
一、有效性概述57
第三节 测量的有效性57
二、有效性的分类58
三、有效性的估价方法60
四、影响有效性的因素61
第四节 测量的客观性62
一、客观性概述62
二、客观性的分类62
三、客观性的估价方法63
四、影响客观性的因素64
第五节 评价的基本形式64
一、诊断评价65
二、形成期评价65
三、终末评价65
第六节 评价标准的类型66
一、比较标准66
三、个体标准67
第七节 评价量表67
二、理想标准67
一、标准分量表68
二、百分位数量表69
三、回归量表69
第八节 常用的评价方法70
一、离差法70
二、百分位数法7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73
四、制订和使用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74
第九节 健身计划中测量评价的意义75
一、个体健康状况判断的标准75
二、提高和建立体适能目标76
三、倡导健康行为77
四、反馈测试结果77
第四章 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其营养78
第一节 身体活动中的能量消耗78
一、能量消耗的测量方法78
二、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80
第二节 运动与营养95
一、基本营养素95
二、估算进食量102
三、饮食、运动和血脂成分103
四、身体活动者的营养105
第五章 身体成分与控制体重108
第一节 身体成分和健康108
一、脂肪含量与健康108
二、身体成分测量的基本方法110
第二节 肥胖的病因学基础111
一、遗传因素111
二、生活方式因素112
第三节 合理减体重113
一、估算每日热量需要113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控制体重115
三、减体重的运动处方116
第四节 改进行为方式与控制体重117
一、坚持记录118
二、精心安排正餐118
三、建立支持体系119
四、建立并遵守行为导向目标119
五、设计奖励体系120
六、避免不利于健康的行为120
七、控制热量与身体活动相结合121
八、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方式121
九、终身保持合理体重121
十、减体重方面的误区122
十一、心理因素和体重123
第五节 饮食失调123
一、饮食失调的原因123
二、饮食失调的表现125
三、增加体重125
第一节 心肺机能概述127
一、心肺机能的含义127
第六章 心肺机能及其改善127
二、测量心肺机能的意义128
三、心肺机能测试的危险性129
第二节 运动处方130
一、运动处方与药物处方的比较130
二、运动效应132
三、身体活动的基本原则133
二、活动多样134
一、筛选参与对象134
第三节 心肺机能运动处方的一般步骤134
三、循序渐进135
四、持之以恒135
五、善始善终135
六、定期测试136
第四节 提高心肺机能运动处方的制订136
一、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136
二、运动强度的测定137
三、未经运动试验人群的指导原则144
四、机能良好人群的运动处方145
第五节 根据分级运动试验制订运动处方145
一、分级运动试验结果的分析145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146
三、运动处方的选择146
第六节 运动处方与环境因素148
一、热环境与空气湿度149
二、运动与冷环境151
三、空气污染153
第七章 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其改善157
第一节 肌肉的力量及其训练158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158
二、肌肉对抗阻训练的一般适应159
第二节 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理论基础163
一、训练原则164
二、骨骼肌对运动训练的适应165
第三节 负重训练法167
一、静力性练习167
二、动力性练习168
三、不同负重训练方法的比较173
四、抗阻训练法174
五、负重训练和骨密度175
第四节 力量训练中的安全合理性175
一、过度运动175
二、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176
三、力量训练的安全提示177
四、力量训练运动处方177
第八章 柔韧性和腰背功能及其改善180
第一节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181
一、年龄和性别181
二、先天因素和后天训练181
三、人体姿势181
四、相关的疾病181
第二节 关节活动度和腰背功能182
一、脊椎的解剖结构182
二、脊柱的运动184
三、脊柱的运动范围186
四、髋关节的运动范围186
第三节 腰背痛187
一、成年人的腰背痛187
二、青少年的腰背痛187
三、预防和治疗腰背痛的运动处方188
四、提高腰背功能的运动189
第九章 健身运动指导194
第一节 健身运动的开展194
一、影响参与健身运动的因素194
二、健身运动指导员的工作195
三、健身运动指导员的职责196
四、健身运动指导员的行为策略198
第二节 健身运动程序199
一、第一阶段:定期步行199
一、安全因素200
第三节 各种健身运动处方200
二、第二阶段:走-慢跑交替200
三、第三阶段:持续运动200
二、步行/跑步运动处方201
三、自行车运动处方204
四、体育游戏处方205
五、水上运动处方206
六、音乐运动处方208
第四节 运动器械211
第一节 儿童运动处方212
第十章 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212
一、儿童与成人比较213
二、儿童运动处方213
第二节 中老年人运动处方215
一、中老年运动员与不运动者比较215
二、中老年人运动的重点216
第三节 孕妇运动处方217
一、孕妇运动的禁忌症217
三、停止运动的指征218
二、运动方式的选择218
四、运动时的注意事项219
第四节 部分常见病的运动处方219
一、骨关节疼痛220
二、糖尿病220
三、哮喘224
四、高血压225
五、慢性阻塞性肺病226
六、心血管疾病228
七、癫痫病229
第十一章 个性、健身运动、应激和健康230
第一节 个性与健身运动230
一、制订健身运动处方时的个性问题231
二、不同个性锻炼动机的强化233
三、与健身者交流时个性因素的考虑235
第二节 应激、健身运动与健康235
一、应激的组成成分235
二、健身运动与应激237
三、应激与健康238
第三节 运动行为的促成与加强242
一、运动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242
二、运动行为改变的初级阶段策略245
三、督促运动行为改变的方法248
四、旧行为复发的预防249
五、健身指导者的交流技巧250
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评概述253
一、人体主要测量点253
第十二章 身体形态测评253
下篇253
二、身体形态测评注意事项255
第二节 体格测评256
一、体格测量256
二、体格评价262
第三节 身体成分测评266
一、常用的测评方法266
二、身高体重指数275
三、计算目标体重276
第四节 体型测量276
一、体型测量概述276
二、体型测量方法277
第五节 身体姿势测评284
一、躯干部284
二、臂部285
四、足部286
三、腿部286
第十三章 身体机能测评288
第一节 心肺机能测评288
一、心率测评288
二、血压测评294
三、呼吸机能测评298
四、心血管机能测评(场地法)301
五、心血管机能测评(实验室法)308
二、直立—卧位试验316
第二节 神经系统机能测评316
一、膑腱反射检查316
三、卧位—直立试验317
第三节 感觉机能测评318
一、上肢定位测验318
二、感知跳跃距离测验318
三、平衡机能测评319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测评322
第一节 速度测评322
一、位移速度测评323
二、动作速度测评324
三、反应速度测评325
第二节 力量测评328
一、肌肉力量测评328
二、肌肉耐力测评331
三、爆发力测评333
第三节 耐力测评335
一、定量计时测评336
二、定时计量测评337
三、极限式测评337
第四节 柔韧性测评340
一、肩关节341
二、髋关节342
三、腰背部344
四、腰背部和髋关节344
第五节 灵敏性测评347
一、10s立卧撑348
二、10s反复横跨349
三、10s象限跳349
第六节 各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成套测验350
附录352
1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实验报告352
2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指标356
3 常用英文缩写中文对照357
主要参考文献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