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全国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全国卷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874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全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1

一、人口增长1

(一)20世纪以来的人口增量变化1

(二)20世纪以来的生育水平变化3

二、中国人口转变的历程8

(一)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8

(二)制度-政策-发展12

三、影响我国生育水平的因素14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19

一、人口性别构成19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变化19

(二)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23

(三)出生性别比29

二、人口年龄构成33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变化33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41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47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47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和特点47

(二)目前老年人口的就业、婚姻和养老问题48

二、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58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老龄化的差异58

(二)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异61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65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65

(二)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68

四、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71

第四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75

一、生育水平变化与人口控制的回顾75

二、2000年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81

三、1990-2000年妇女生育变化特点85

四、妇女生育水平的差异分析95

五、对未来中国人口控制的思考102

第五章 人口的死亡105

一、死亡人口数量及分布概况105

二、死亡率及地区差异106

(一)死亡率及其变化106

(二)死亡率的地区状况与差异108

三、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分析111

四、婴儿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14

(一)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14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17

五、死因分析120

六、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22

(一)受教育程度与人口死亡水平122

(二)婚姻状况与死亡水平123

(三)死亡水平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123

第六章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125

一、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变动及特点125

(一)婚姻的基本现状和特点125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136

(一)家庭户的现状145

二、家庭状况、变动和特点145

(二)家庭户的变化和特点148

三、对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理论思考152

第七章 人口的受教育状况157

一、中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状况157

(一)1990-200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发展的概况157

(二)200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159

二、中国人口的文盲率167

(一)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基本情况167

(二)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历史变化168

(三)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城乡差异171

(四)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国际比较173

(一)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176

三、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状况分析176

(二)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城乡差异177

(三)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性别差异178

(四)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180

四、不同受教育水平人口的队列分析182

(一)中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182

(二)中国具有中等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189

(三)中国具有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195

五、中国成人学历教育及其对中国受教育状况的影响198

(一)中国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199

(二)成人学历教育对我国受教育状况的影响200

一、劳动年龄人口及其性别、年龄、文化素质构成206

(一)总量变化206

第八章 劳动就业状况206

(二)性别、年龄及文化素质构成207

(三)劳动参与率的变化210

二、就业人口规模与构成212

(一)就业人口规模与就业率212

(二)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变化213

(三)就业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变化218

(四)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及变化223

(五)就业人口的行业与产业结构及变化228

(六)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变化238

(七)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241

三、失业人口的总量与构成246

(一)总量与失业率247

(二)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250

(三)失业的基本原因253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及其变化257

(一)非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257

(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259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年龄结构259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结构261

(五)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263

五、就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263

(一)就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63

(二)就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265

(三)就业结构调整的趋势268

一、各民族的人口变动270

(一)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但速度已经放慢270

第九章 世纪之交时的中国各民族人口270

(二)人口死亡力下降,局部地区的人口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273

(三)妇女生育水平的超速下降,大部分民族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应引起注意278

(四)总人口性别比趋高、年龄构成趋向老化、人口惯性仍然较大280

二、各民族人口的分布287

(一)地区分布287

(二)城镇人口比例增加293

三、中国各民族的发展294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294

(二)就业结构的优化298

(三)职业结构的变化301

(四)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人口发展303

(一)概念、资料和方法310

第十章 人口迁移310

一、人户分离310

(二)全国及分地区的户口登记状况311

(三)广义人户分离人口基本状况313

(四)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316

二、人口流动324

(一)省内流动人口324

(二)跨省流动人口326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327

(四)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328

(五)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31

(六)关于人口流动的若干对策建议332

三、人口迁移334

(一)迁移人口的特征335

(二)迁移的原因338

(三)21世纪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展望341

四、人口分布341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342

(二)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历史变迁346

(三)我国的人口重心348

(四)我国的人口与土地分布现状及历史变迁349

(五)我国的人口再分布350

第十一章 城镇化352

一、“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352

(一)城镇化的涵义及特征353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356

(三)“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359

(四)“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362

二、“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364

(一)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量364

(二)由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量367

(三)因市、镇的新建、扩建而增加的城镇人口量373

(四)两次普查间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377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378

(一)三大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378

(二)城镇化发展的省际差异380

(三)三大地区城市和建制镇发展的差异383

(四)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387

四、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393

(一)中国城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393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395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399

第十二章 人口居住状况409

一、数据和相关指标说明409

二、家庭户特征变动趋势和城乡住房趋势410

三、居民住房状况及区域差异414

(一)住房拥有情况414

(二)住房面积和间数420

(三)住房设施426

(四)住房类型和建成时间427

四、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特征与住房状况429

(一)家庭规模与住房状况429

(二)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433

(三)家庭生命周期与住房状况438

五、家庭户主特征与住房状况440

(一)户主年龄与住房状况441

(二)不同出生队列与住房状况447

(三)教育程度448

(四)户主职业与住房状况451

(五)户主所在行业与住房状况455

六、未来家庭户及住房需求趋势预测460

七、总结463

第十三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466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466

(一)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少466

(二)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很大467

(三)人口超载引起环境退化469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472

(一)人口压力继续加大473

二、两次普查期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变化473

(二)整体恶化的环境态势尚未根本扭转474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开端477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对策484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在2030年代达到顶峰484

(二)人口控制不能放松485

(三)资源安全战略487

(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489

(五)合理分布人口以改善生态环境490

一、人口预测方法494

(一)预测方法和基础数据494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人口发展展望494

(二)人口预测的高、中、低方案499

二、人口预测结果分析500

(一)总人口发展趋势500

(二)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502

(三)未来人口的死亡和平均预期寿命505

(四)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506

(五)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508

(六)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510

三、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512

(一)人口总量在达到零增加状态后,将可能减少512

(二)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增加,养老保障制度压力较大513

(三)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结构调整513

(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较大,就业形势严峻5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