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脊柱外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述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10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19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936页
- 主题词:脊椎病-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脊柱外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脊柱外科及内固定的发展过程1
一、整体观和体表标志5
第一节 脊柱的骨性结构5
第二章 脊柱应用解剖5
二、组成及各部特点6
一、椎骨间的连接10
第二节 脊柱的连接10
二、椎骨与颅骨的连接13
四、脊柱与骨盆的连接14
三、脊柱与肋骨的连接14
第三节 椎管及其内容物15
三、腰椎椎管16
二、胸椎椎管16
一、颈椎椎管16
二、深筋膜19
一、浅层结构19
第四节 脊柱的软组织19
三、肌层20
四、动脉21
五、静脉22
六、神经23
七、脊髓、神经根及马尾神经24
一、生物力学基本概念29
第一节 概述29
第三章 脊柱的生物力学29
四、脊柱正常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物力学31
三、椎弓根解剖测量31
二、脊柱的生理曲度31
五、负重脊柱生物力学测定32
六、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的测定及意义33
一、椎间盘的构成及生理特点34
第二节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34
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35
二、后柱骨结构37
一、椎体37
第三节 椎体及后柱骨结构的生物力学37
二、肋骨框架39
一、韧带39
第四节 韧带、肋骨框架及肌肉的生物力学39
第五节 脊柱滑脱的生物力学改变40
三、肌肉40
一、生物力学特性41
第六节 脊髓的生物力学41
三、周围软组织及其结构的保护作用42
二、脊髓形状改变与脊柱活动的关系42
第七节 脊柱损伤的生物力学43
一、颈椎损伤44
二、胸腰椎损伤48
二、临床分类51
一、腰椎节段性不稳定51
第八节 脊柱不稳定的生物力学51
三、腰椎抵抗载荷的稳定功能52
四、腰椎退变性不稳定的放射学诊断54
一、实验测试手段58
第一节 概述58
第四章 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58
二、实验测试仪器和设备59
一、固定器强度试验60
第二节 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60
三、固定器稳定性试验62
二、固定器疲劳试验62
第三节 自行设计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添加PMMA的生物力学研究64
一、材料与方法65
二、结果分析67
三、问题探讨70
第四节 强化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71
一、添加生物材料强化椎弓根螺钉稳定性72
三、螺钉构造对自身稳定性的影响73
二、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73
六、手术因素对固定强度的影响74
五、椎弓根解剖因素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74
四、螺钉自身疲劳特性对其稳定性的影响74
一、颈椎内固定器75
第五节 各种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估75
七、评价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75
三、腰椎内固定器77
二、胸腰椎内固定器77
一、Harrington棒79
第六节 胸腰椎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点79
三、椎弓根螺钉系统80
二、Luque棒80
四、Isola内固定系统83
五、单杆系统和双杆系统84
六、Moss Miami钢棒85
一、研究历史和现状87
第七节 人工椎间盘及椎体的生物力学87
七、Z形板87
二、材料性能及设计要求88
三、LIFT新型肽合金人工椎体89
一、脊柱畸形93
第五章 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93
二、脊柱发育障碍95
三、脊柱损伤96
四、脊柱结核102
五、脊索瘤103
七、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04
六、脊柱神经源性肿瘤104
九、脊柱非肿瘤性病变105
八、脊柱转移性骨肿瘤105
十、脊柱畸胎瘤107
一、上位颈椎损伤108
第一节 脊柱和脊髓损伤的机制108
第六章 脊柱和脊髓损伤108
二、下位颈椎骨折109
四、下位胸椎和腰椎骨折111
三、上位胸椎骨折111
五、骶骨骨折112
一、急性脊髓创伤113
第二节 脊髓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113
二、慢性脊髓损伤和马尾压迫115
一、总体评估117
第三节 脊柱和脊髓损伤的评估117
二、X线影像评价118
三、神经功能评价119
一、临床表现121
第四节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分类方法121
二、分类方法122
二、内科稳定治疗124
一、制动124
第五节 脊髓损伤的治疗步骤124
第六节 脊髓损伤的激素治疗125
五、脊柱稳定125
三、脊柱对线复位125
四、椎管减压125
一、椎板切除129
第七节 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129
【附】枪击伤130
二、脊柱前路减压与融合130
二、枕寰关节脱位134
一、枕骨髁骨折134
第七章 颈椎损伤134
第一节 上颈椎骨折134
三、寰椎骨折135
五、寰枢椎旋转脱位和半脱位137
四、寰枢椎不稳137
六、枢椎齿突骨折139
七、枢椎椎弓骨折142
第二节 下颈椎损伤的诊断145
二、垂直压缩型148
一、屈曲压缩型148
第三节 下颈椎损伤的类型148
三、牵张屈曲型150
五、牵张伸展型152
四、压缩后伸型152
一、复位和固定153
第四节 下颈椎损伤的早期处理153
六、侧方屈曲型损伤153
一、基本原则154
第五节 颈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154
二、防止并发症154
三、应用激素154
三、后路减压155
二、手术时机155
四、后路融合157
六、颈前路钢板固定161
五、前路减压和融合161
一、上颈椎内固定163
第六节 颈椎内固定163
二、下颈椎内固定164
一、骨折发生的机制168
第一节 概述168
第八章 胸椎和腰椎损伤168
二、脊柱的稳定性170
三、骨折的分类171
二、爆裂性骨折176
一、压缩性骨折176
第二节 各类骨折和损伤的治疗原则176
三、屈曲-牵张性损伤177
一、Harrington棒178
第三节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的选择和减压治疗178
四、骨折-脱位178
二、Edwards内固定系统179
三、Luque棒181
四、节段性内固定装置182
五、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183
六、侧后方减压184
一、确定手术治疗的依据185
第四节 腰椎骨折和损伤的手术治疗185
七、经胸前方减压185
二、各类骨折和损伤的治疗原则187
三、内固定器和固定方式的选择188
四、后路手术方式与前路手术方式比较189
一、应用解剖194
第一节 概述194
第九章 脊髓损伤的实验模型及治疗进展194
三、神经学分级195
二、病理生理195
一、原发性脊髓损伤的中介因子196
第二节 实验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变化196
二、形态学改变199
第三节 实验性脊髓损伤及其动物模型研究201
三、脊髓损伤模型的类型203
二、脊髓损伤节段的选择203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203
四、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206
七、脊髓神经毒性损伤模型207
六、脊髓震荡型损伤模型207
五、脊髓切割型损伤模型207
第四节 脊髓损伤的治疗程序208
九、复制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的要求208
八、脊髓损伤造模术后处理208
第五节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209
一、急性和亚急性脊髓损伤210
二、慢性损伤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213
三、促进慢性损伤修复的研究214
第六节 脊髓损伤的康复215
一、沁尿功能216
四、深静脉血栓-肺栓塞217
三、皮肤217
二、肠道功能217
六、肺功能218
五、自主反射功能218
八、肌痉挛219
七、心血管功能219
十、异位骨化220
九、关节挛缩220
二、结果分析221
一、材料和方法221
第七节 预防血栓形成的比较研究221
三、效果分析222
二、感觉226
一、运动肌力226
第十章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226
第一节 概述226
第二节 上肢神经根损伤227
三、反射227
一、C5~T1神经根的定位检查228
二、上肢神经根定位的意义243
一、T2~S4神经根定位的检查250
第三节 躯干和下肢神经根损伤250
二、躯干和下肢神经根定位的意义266
第四节 颈髓损伤272
一、C3~T1脊髓平面的定位272
二、上运动神经元反射277
三、脊髓平面定位的意义277
第五节 T1以下脊髓损伤及马尾损伤281
一、截瘫281
二、上运动神经元反射282
三、临床应用283
四、防止加重脊髓神经损伤286
第六节 脊髓脊膜膨出289
一、受累神经平面的定位289
二、发育阶段的变化297
四、脑积水298
五、上肢检查298
三、单侧损害298
第十一章 颈椎病及其动物模型研究300
第一节 概述300
第二节 神经根型颈椎病306
第三节 脊髓型颈椎病309
第四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311
第五节 交感型颈椎病313
第六节 颈椎前路手术314
第七节 颈椎后路手术317
第八节 颈椎病的预后及疗效评价319
第九节 颈前侧入路颈椎手术经验总结320
第十节 颈椎病的动物模型324
一、颈椎椎间盘退变模型325
二、脊髓型颈椎病模型325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326
四、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327
五、动力平衡系统颈椎病模型327
第十二章 椎间盘变性332
第一节 概述332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339
【附】再次探查和融合术的探讨344
第一节 组织形态学349
一、发生和发育349
第十三章 椎间盘的组织学研究349
二、形态学特征350
三、组织学特征352
第二节 生物化学353
一、正常椎间盘353
二、年龄对椎间盘生物化学的影响355
第三节 椎间盘的营养及神经支配357
一、营养357
二、神经支配358
第四节 生理功能359
第五节 椎间盘聚集蛋白聚糖研究进展360
一、结构、功能与合成研究361
二、退行性变与聚集蛋白聚糖的质与量的变化362
三、聚集蛋白聚糖代谢失衡的基因干预363
第一节 颈椎退行性疾病368
一、颈椎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368
第十四章 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内固定368
二、上颈椎退变369
三、下颈椎退变370
第二节 腰椎退变性疾病374
一、椎体融合375
二、人工椎间盘及髓核假体378
三、椎体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379
四、小结380
第十五章 脊柱畸形的矫治383
第一节 特发性脊柱侧凸383
一、KingⅠ型脊柱侧凸393
二、KingⅡ型脊柱侧凸393
第二节 各型脊柱侧凸的手术设计393
三、KingⅢ型脊柱侧凸394
四、KingⅣ型脊柱侧凸395
七、胸腰椎侧凸和腰椎侧凸396
六、胸腰椎双主侧凸396
第三节 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396
五、KingⅤ型脊柱侧凸396
第四节 颈椎后凸畸形401
一、柔软性畸形402
二、固定性畸形402
三、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403
第五节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403
一、后路融合术404
二、前后路联合融合术404
三、脊髓压迫的手术治疗405
第六节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405
第七节 青年性驼背407
第十六章 腰椎滑脱415
第十七章 转移性脊柱肿瘤423
第十八章 原发性骶骨肿瘤429
第十九章 脊柱手术的麻醉434
第一节 概述434
第二节 几种特殊脊柱手术的麻醉437
一、脊柱侧凸矫正术437
三、脊柱微创手术438
四、椎间盘置换术438
二、脊柱外伤手术438
第一节 颈椎手术入路440
一、颈椎后路手术440
第二十章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440
二、C1~2后侧入路442
三、颈椎前外侧入路443
第二节 胸椎手术入路445
一、胸椎后外侧入路445
二、T2~12(经胸)前侧入路446
第三节 腰椎手术入路448
一、腰椎后侧入路448
二、腰椎前侧入路449
三、腰椎前外侧入路451
第一节 颈椎前路内固定454
一、齿突前路螺钉内固定454
第二十一章 颈椎内固定治疗方法454
二、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455
第二节 颈椎后路内固定植入物472
一、钢丝和线缆472
二、椎板夹479
三、螺钉479
四、圆棒或钢板480
第三节 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方法481
第四节 下颈椎后路内固定492
一、钢丝线缆内固定492
二、颈椎板夹系统493
三、螺钉钢板或螺钉杆棒固定系统493
四、其他内固定系统496
第一节 植入物505
一、钢丝和钢缆505
第二十二章 胸腰椎内固定治疗505
二、后路钩系统507
三、后路镙钉系统507
第二节 脊柱后路常用固定方法510
一、椎板钩固定棒技术511
二、Luque椎板下钢丝技术512
四、经椎板螺钉技术513
三、Drummond棘突钢丝固定技术513
五、特殊椎板钩螺钉技术515
一、Steffee椎弓根螺钉槽式钢板复位固定519
第三节 国内常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519
二、胸腰椎滑脱和骨折复位固定522
三、协和钢板DRFS固定525
四、治疗总结528
第四节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矫形系统固定技术530
一、C-D系统539
简介539
第五节 国外多钩脊柱内固定系统539
四、ISOLA系统542
三、Moss-Miami系统542
二、TSRH系统542
第六节 胸腰椎前路棒固定技术543
第七节 胸腰椎前路钛金属圆棒固定技术546
第八节 金田器械前路复位固定技术552
第九节 胸腰椎前路Z形板内固定技术555
第十节 胸腰椎前路带锁钛板固定技术562
第十一节 胸腰椎前路宽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技术564
第一节 概述567
第二十三章 骶椎内固定567
二、体内原位矫形原则569
一、经骶骨固定原则569
第二节 固定原则569
一、畸形572
第三节 腰骶椎融合术指征572
二、退行性病变和椎管狭窄症573
五、其他574
四、腰骶椎向后和向前滑脱574
三、腰椎爆裂型骨折574
一、Galveston技术575
第四节 内固定器的选择575
二、骶骨椎弓根螺钉576
三、骶髂螺钉577
七、腰骶椎椎体间融合材料578
六、Jackson折弯器578
四、髂骨螺钉578
五、骶骨横杆578
一、基本技术579
第五节 手术方法及常见并发症579
二、骶骨TSRH系统内固定技术580
四、并发症581
三、USS骶骨固定技术581
一、椎体成形术584
第二十四章 椎体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584
二、脊柱后凸成形术585
三、并发症的预防586
一、脊柱后柱截骨矫正术588
第二十五章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588
二、脊柱后部截骨及椎体中柱松质骨挖除术590
四、颈椎截骨矫正术591
三、椎体后柱和中柱截骨术591
第一节 Harrington固定器593
第二十六章 Harrington与Luque内固定术593
第二节 Luque固定器599
第三节 Harrington与Luque联合固定术602
二、固定钩(钉)606
一、矫形棒606
第二十七章 CD脊柱内固定系统606
第一节 植入物606
一、基本原则609
第二节 基本原则与应用技巧609
三、横向牵引器609
二、应用技巧610
三、矫正脊柱侧凸的基本钩型611
四、主要并发症612
一、钩615
第一节 基本构件615
第二十八章 TSRH脊柱内固定615
三、有眼螺栓617
二、螺钉617
四、横向连接618
第二节 脊柱侧凸619
五、棒619
第三节 矫正手术629
一、KingⅠ型和Ⅱ型脊柱侧凸633
第四节 各型脊柱侧凸的矫正方法633
三、KingⅣ型脊柱侧凸635
二、KingⅢ型脊柱侧凸635
五、后路单棒结构技术636
四、KingⅤ型脊柱侧凸636
一、腰椎不稳定638
第五节 TSRH矫治腰椎疾病638
二、椎间盘源性腰背痛639
三、腰椎滑脱640
四、腰椎椎管狭窄644
一、TSRH系统的安放645
第六节 矫治腰椎疾病645
三、后路腰骶椎的固定融合647
二、后路腰椎的固定融合647
第七节 矫治腰椎疾病的术后处理及并发症649
第二十九章 CD Horizon脊柱内固定系统652
第三十章 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661
一、金属棒662
第一节 内植物662
三、腰椎固定系列663
二、脊柱骨折固定系列663
四、侧凸和畸形矫正系列665
二、椎板钩666
一、椎弓根螺钉666
第二节 植入物置入方法666
三、椎弓根钩667
五、棒与椎弓根螺钉或钩的连接669
四、横突钩669
六、复合复位钳670
七、棒连接器671
八、横向连接672
一、固定原理673
第三节 畸形矫正技术673
二、脊柱侧凸矫正和稳定676
三、脊柱后凸畸形的后路矫正680
一、植入物的固定682
第四节 脊柱骨折的固定682
二、骨折复位683
三、经椎弓根植骨685
一、植入物连接与置入方法686
第五节 退行性腰骶椎疾病的矫治686
二、手术操作687
三、骶骨固定689
一、Ⅱ~Ⅳ度椎体滑脱690
第六节 椎体滑脱的复位和固定690
二、Ⅳ~Ⅴ度椎体滑脱694
一、植入物696
第一节 植入物及其生物力学696
第三十一章 Moss-Miami脊柱内固定系统696
第二节 脊柱疾病的矫治702
二、生物力学702
一、脊柱侧凸703
二、腰椎退行性疾病705
五、骶骨固定706
四、脊柱重建706
三、脊柱创伤706
二、结果分析707
一、临床资料707
第三节 临床应用研究707
四、分析探讨708
三、并发症708
一、固定组件711
第一节 植入物和手术器械711
第三十二章 ISOLA脊柱内固定711
系统711
三、连接器和附件712
二、长棒组件712
四、手术器械713
第二节 脊柱侧凸矫正技术715
二、强度721
一、设计特点721
第三节 生物力学研究721
第四节 脊柱疾病的矫治722
三、结构和稳定性722
二、双个胸椎双弯曲724
一、单个胸椎侧弯724
三、双侧弯畸形726
五、腰椎和胸腰椎侧弯728
四、胸腰椎或腰椎单侧弯728
六、其他脊柱疾病729
第一节 脊柱复位内固定系统734
第三十三章 RF和AF内固定治疗734
第二节 各类型脊柱疾病矫治要点737
一、爆裂型骨折738
四、椎体滑脱739
三、骨折脱位739
二、Chance骨折739
第三节 需要注意的问题740
二、定性定量解剖741
一、生物力学基本概念741
四、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742
三、椎弓根定位及置入技术742
第四节 AF系统固定技术743
五、胸腰椎骨折畸形解剖复位的机制743
第一节 概述747
第三十四章 Kaneda系统前路脊柱侧凸治疗747
第二节 脊柱侧凸矫正术752
第一节 概述760
第三十五章 椎体间融合器760
第二节 椎体间融合术764
一、BAK手术操作765
二、TFC手术操作770
第三节 椎体其他疾病手术治疗进展777
一、单枚斜向BAK植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777
二、腰椎滑脱合用RF矫正术778
第三十六章 其他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治疗780
第一节 H-支架系统780
第二节 OPCD系统788
第三节 Centaur系统790
第四节 Diapason系统796
第五节 Opus系统799
第六节 RPS系统802
第七节 Xia脊柱内固定系统804
第八节 人工椎体809
第九节 SOCON脊柱内固定系统812
第三十七章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826
第一节 概述827
一、历史现状827
二、材料性能及设计要求828
三、人工椎间盘分型829
第二节 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831
第三十八章 人工髓核置换术844
第一节 发展历史844
第二节 人工髓核假体的设计845
一、椎间盘和脊柱前中柱的结构与功能845
二、椎间盘、髓核的生物力学特性846
三、设计原则846
四、人工髓核假体类型及其生物力学848
五、存在的问题850
第三节 置换手术851
第三十九章 骨移植治疗脊柱不稳定的研究及应用863
三、血管化的自体移植骨864
二、自体皮质骨864
四、自体骨髓864
一、自体松质骨864
第一节 骨移植的材料来源864
五、同种异体骨866
六、去矿物质的同种异体骨基质867
七、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临床效果评价868
八、脱蛋白的异种骨869
九、人工合成材料869
十、骨形态发生蛋白870
十一、其他生长因子870
十二、胶原871
十三、非成胶原基质蛋白871
十四、陶瓷872
第二节 促进骨愈合的基础研究873
一、直流电刺激874
二、脉冲电磁场874
第三节 移植骨材料选择875
一、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力学因素875
二、成骨因素876
第四节 植骨失败原因、取骨要点和并发症877
一、失败原因877
二、取骨879
三、并发症880
第五节 骨移植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884
一、移植免疫学884
二、异体骨及异种骨885
三、骨替代物885
四、骨诱导性替代物886
五、复合型替代物890
六、应用前景890
二、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893
一、胃肠道出血893
三、呼吸功能障碍893
第一节 颈椎骨折和脊髓损伤893
第四十章 脊柱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893
六、牵引和固定装置致伤894
五、硬膜外出血894
七、脊髓早期变性894
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894
八、脓毒症895
第二节 颈椎手术和损伤晚期895
一、术中并发症896
二、术后并发症897
三、颈椎损伤晚期并发症898
第三节 胸椎及胸腰椎手术并发症899
一、早期并发症899
第四节 脊柱内固定术901
一、术中并发症901
二、晚期并发症901
二、远期并发症905
第五节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粘连机制及预防907
一、粘连形成机制908
二、防治方法909
第四十一章 脊柱三维医学图像重建及计算机手术导航916
一、三维重建技术与脊柱外科916
二、计算机手术导航917
三、脊柱外科手术的计算机导航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