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春秋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伯雄著(南开历史学院)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4203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9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811页
- 主题词:春秋-研究-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春秋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先秦《春秋》学的形成与分化1
第一节 《春秋》的性质1
第二节 孔子与《春秋》的关系5
第三节 《春秋》学的形成8
第四节 《左传》与《春秋》左氏学12
一、《左传》的作者与时代12
二、《左传》的编撰过程19
三、左氏处理史料的方式25
四、《左传》的传经方法28
五、《春秋》学中的一个家派34
一、从“口说”到“著于竹帛”36
第五节 《公羊传》的出现与《春秋》公羊学36
二、《春秋》的公羊之义40
第六节 《谷梁传》与《春秋》谷梁学54
一、《谷梁》与《公羊》的先后次序54
二、《谷梁》所发挥经义的特点58
三、《谷梁传》的“日月时例”63
第七节 《春秋》三传之同源异流69
第八节 孟、荀《春秋》学之比较78
一、孟子论《春秋》之作意78
二、荀子的《春秋》观及荀子与三传的关系83
第二章 两汉《春秋》学(上)91
第一节 《春秋》学成为显学91
第二节 汉代《春秋》经传的社会政治功能99
一、以《春秋》说灾异102
二、以《春秋》之义为政治原则110
三、以《春秋》议礼116
四、以《春秋》决狱120
第三节 一代《公羊》大师——董仲舒127
一、董仲舒其人及其著作127
二、董仲舒有关《春秋》的新理论130
三、董仲舒的《春秋》大义及其阐扬大义的方法137
四、董仲舒对《春秋》学的神学化改造143
五、有关《春秋》书法的董氏义例149
第四节 司马迁的《春秋》观153
第五节 西汉《春秋》学的传授162
一、《春秋》公羊学的传授162
二、《春秋》谷梁学的授受源流168
三、《左传》在西汉的传授171
第三章 两汉《春秋》学(下)175
第一节 经今古文学的分立与斗争175
一、今古文学的分化175
二、统一经义的努力——白虎观会议180
三、东汉今古文势力的消长185
四、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之比较199
第二节 《春秋》研究的畸变——春秋纬202
一、谶纬盛行于东汉202
二、春秋纬的内容与分类206
第三节 “订其真伪,辨其实虚”的王充211
第四节 何休《公羊解诂》中的《春秋》义法219
第五节 宗主《左传》、兼采《公》《谷》的郑玄230
一、贾逵对《春秋》经义的阐发240
第六节 《春秋》《左传》的贾注与服注240
二、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谊》244
第七节 东汉的《春秋》学者及其学术之传承249
一、《春秋》学者及其授受源流249
二、师法与家法260
三、东汉学者崇尚兼综的风气26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春秋》学265
第一节 魏晋经学地位的衰落265
第二节 魏晋的《春秋》学者与《春秋》经义269
一、向郑学挑战的王肃269
二、《魏略》中所见之《春秋》学者272
三、晋世的《春秋》学者275
四、晋人口中的《春秋》经义277
第三节 杜预与《春秋经传集解》279
一、杜预的生平与著作279
二、“经承旧史,史承赴告”的思想282
三、杜预关于“例”的理论286
四、《集解》“强经以就传”的倾向292
五、杜注与服注的势力消长295
第四节 范宁与《春秋谷梁传集解》300
一、范宁对三传的批评300
二、范氏《集解》的注释特点及其思想倾向305
三、范注对《公》、《左》的吸取310
第五节 南学与北学的分立312
一、南朝经学概况312
二、北魏鲜卑统治者的崇儒313
三、南北学风的差异316
四、北朝的《春秋》学者318
五、南朝的《春秋》学者323
第六节 义疏的出现326
第七节 徐彦与他的《公羊传疏》331
一、徐彦应是一位北朝的学者331
二、徐彦对《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认识335
三、徐彦疏的内容及疏释范围337
四、徐彦疏与《公羊》旧疏之关系343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春秋》学346
第一节 唐初《春秋左传正义》的修撰与颁行346
一、经学上的北并于南346
二、孔颖达与《五经正义》348
三、《左传正义》定杜注于一尊351
第二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55
一、注音兼释义的《经典释文》356
二、《春秋》三传的传授系统358
三、对《春秋》三传的注音与释义359
第三节 九经取士与唐人的《春秋》观366
一、唐代《春秋》学的颓势366
二、唐人的《春秋》观370
第四节 刘知几的“疑经”、“申左”374
一、对所谓《春秋》书法的质疑376
二、扬《左传》而抑《公》《谷》381
第五节 开“舍传求经”之风的啖、赵、陆三家384
一、啖、赵、陆其人及其著作384
二、啖、赵对《春秋》的基本认识390
三、啖、赵关于《左传》作者及成书过程的意见394
第六节 杨士勋的《谷梁传疏》与唐代谷梁学398
一、杨士勋与《谷梁传疏》399
二、刘蕡对策中的《谷梁》传义403
第七节 隋唐的《春秋》学者及其著作举要407
一、续《春秋》作《元经》的王通407
二、唐初的几位《春秋》学者411
三、殷侑注《公羊春秋》412
四、卢仝的《春秋摘微》414
五、刘轲与《三传指要》414
六、陈岳的《春秋折衷论》415
第六章 宋元明《春秋》学(上)419
第一节 北宋前期《春秋》学之大势419
一、作为理学先驱的胡瑗424
第二节 胡瑗与孙复424
二、孙复与《春秋尊王发微》427
第三节 庆历新学与刘敞的《春秋权衡》435
一、刘敞与他的《春秋》学著作435
二、刘氏对《左传》“五十凡”的批判439
三、论《春秋》之褒贬与鲁史旧文444
四、剔除怪论妄说以改造《公》《谷》449
五、刘氏《春秋》学的标新与立异453
第四节 王安石与“断烂朝报”之说460
第五节 二程对《春秋》学的影响468
一、二程的《春秋》观469
二、二程对传统《春秋》学之批判474
三、程颐的《春秋传》479
一、朱熹的《春秋》观484
第一节 朱熹的怀疑与困惑484
第七章 宋元明《春秋》学(下)484
二、朱熹对三传的批评488
三、朱熹对程、胡《春秋》传的批判491
第二节 胡安国及其《春秋传》496
一、胡安国及其学术渊源497
二、胡氏《春秋传》之成书500
三、胡安国对《春秋》的基本认识502
四、胡氏《春秋传》之要旨503
五、胡氏《春秋传》的时代特征506
六、“以夏时冠周月”513
七、后儒对胡氏《春秋传》的评论520
第三节 两宋其他重要的《春秋》学者523
一、王皙523
二、孙觉525
三、苏辙528
四、崔子方531
五、萧楚535
六、叶梦得537
七、高闶542
八、陈傅良544
九、吕祖谦547
十、张洽553
十一、黄仲炎555
十二、赵鹏飞557
十三、吕大圭559
第四节 《春秋》经传的专门化研究563
一、元代经学地位的下降568
第五节 元明《春秋》学的衰落568
二、继承朱学统绪的吴澄571
三、程端学的《春秋》三书575
四、黄泽与赵汸的“复古”580
五、明初的《春秋大全》及其影响589
第八章 清代《春秋》学(上)593
第一节 康、雍、乾时期的《春秋》官学593
第二节 清前期之变臆解为征实598
一、清初学风的变化598
二、顾炎武以实证的方法治《春秋》600
三、顾炎武的《左传杜解补正》606
四、偏于征实的《春秋》学者610
第三节 毛奇龄的《春秋》学624
一、毛氏论经传关系——简书与策书625
二、毛氏对《左传》之推重627
三、对传统“义例”说的批判628
四、以“礼”说《春秋》629
五、毛氏对胡安国传的批判630
六、毛氏对经文之考证632
第四节 顾栋高与他的《春秋大事表》634
一、顾栋高的《春秋》观635
二、《春秋大事表》638
第五节 汉学勃兴与实证《春秋》学的发展644
一、清代汉学的流派及其特征645
二、惠氏《春秋》学649
三、皖派学者对《春秋》经传所做的工作653
第一节 公羊学在清代的复兴687
第九章 清代《春秋》学(下)687
一、清代公羊学的初祖——庄存与688
二、孔广森与他的《公羊通义》697
第二节 常州学派的中坚——刘逢禄702
一、刘逢禄的学术渊源703
二、刘逢禄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707
三、刘逢禄对《左传》的考证与批判711
第三节 龚自珍与魏源719
一、道、咸以降的龚魏新学720
二、开发公羊学的经世功能722
三、对董子《春秋繁露》之表章726
第四节 晚清经生派之《春秋》学研究729
一、陈立及其《公羊义疏》729
二、皮锡瑞与他的《春秋通论》732
第五节 从廖平到康有为740
一、廖平的经学六变740
二、廖平的谷梁学与公羊学研究743
三、廖平对《左传》的看法748
四、康有为改良主义的《春秋》观753
五、《春秋》学成了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757
六、康有为对《左传》的排斥与否定762
第六节 晚清《春秋》古文学者——章太炎与刘师培767
一、利用《春秋》鼓吹革命768
二、国粹派的《左传》研究770
三、刘师培对改良派公羊学说的批判780
后记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