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文化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代文化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3140756.jpg)
- 李斌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262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93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代文化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唐代史学概说1348
第二章 唐初“八史”与“正史”独尊1352
第一节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1353
一 设馆修“五代史”1353
二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1355
第二节 南朝梁、陈史和北朝齐、周书1363
一 南朝梁、陈史1363
二 北朝齐、周书1367
第三节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1374
一 “御撰”《晋书》1374
二 南、北史的编撰1379
第三章 史馆制度与国史修撰1387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化1387
一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1387
二 史料积累制度化1390
三 几项重要的调整1395
第二节 国史的系统修撰1398
一 实录的纂集1399
二 “国史”的编撰1403
三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1405
一 刘知几私撰《史通》1411
第一节 《史通》的撰著与结构1411
第四章 总结前代史学的《史通》1411
二 《史通》的结构1413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1416
一 “实录直书”1417
二 “激扬名教”1419
三 “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1420
四 具有两重性的“理”1421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422
一 系统总结了中唐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也日趋程式化1423
二 系统地考察了中唐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启了史学史的先河1424
三 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1427
四 提出一套修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着史书编纂的完善1428
五 使史学评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429
第五章 中唐史风的转变1431
第一节 新起《春秋》学的影响1432
第二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1439
第三节 中唐之后的史学趋势1446
第六章 探寻“政理”的《通典》1452
第一节 开史书编纂新体系1454
一 杜佑编纂《通典》1454
二 《通典》的“篇第之旨”1458
一 《通典》的旨趣1462
第二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1462
二 《通典》的“非古是今”1465
三 《通典·礼》是考察社会变革的重要篇章1466
四 书中提到的治学态度问题1473
第三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1474
第七章 史学范围继续扩大1479
第一节 杂史的大量涌现1479
一 示劝戒类型,如《贞观政要》、《大唐新语》1480
二 补遗缺类型,如《国史补》、《大唐传载》、《次柳氏旧闻》等1483
三 记事实类型,如《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奉天录》、《东观奏记》等1486
四 杂史类之外,杂传记类的《朝野佥载》、《封氏闻见记》等,与以上史籍性质相近似1490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1491
一 志怪书1493
二 志人小说1493
三 考订辨证类著作1499
四 杂俎型书1501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单独立目1503
一 诏令集的编纂1503
二 奏议集的集录1504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1509
一 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为史家瞩目之处不断增加1510
二 文风由浮华转向质实,一方面使文章内容渐渐有裨政理,撰文与修史宗旨趋于合一;另方面又使撰文走向通俗,记录目睹耳闻、随感杂谈。中唐以后,两个方面都分别明显地发展起来,促进了唐集中“文之将史”的趋向1512
三 广劝戒、存褒贬的撰文宗旨极大地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各种人物传记遍及唐人文集,明显地体现着文史趋一的倾向1518
第八章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想1523
第一节 纂修情况考辨1523
一 《旧唐书》的纂修1523
二 《新唐书》的“刊修”1525
第二节 史源与取材的异同1531
一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1531
二 《新唐书》的取材情况1535
第三节 编纂思想的异趣1543
一 《旧唐书》的思想内容1543
二 《新唐书》的编纂特点与思想倾向1552
第一章 唐代科技与术数概况1568
第九编 科技与术数文化篇1568
第二章 天文学与占星术1576
第一节 天文仪器的制造1576
第二节 天文观测与测量1578
第三节 星表(星经)和星图1581
第四节 恒星知识的普及1583
第五节 域外天文知识的传入与促进1586
第六节 占星术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588
第三章 历法与选择1594
第一节 唐代几部著名的历法及其改进1594
第二节 由历谱到历书的转变1597
第三节 选择内容举要1600
第四节 唐代历书对当代东亚“通书”的文化影响1603
第四章 形形色色的术数文化1607
第一节 唐代的占卜1607
第二节 唐代的相术1611
第三节 唐代的梦占与解梦1616
第五章 泽及千古的唐代医药1621
第一节 对前代医书的注释与修订1621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官颁药典——唐《新修本草》1624
第三节 唐代的方书1628
第四节 敦煌所出《灸法图》及其现代临床应用1632
第五节 唐代巫医一瞥1634
第一节 唐代雕版印刷产生的条件1636
第六章 唐代的雕版印刷1636
第二节 有关唐代雕版印刷的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1639
第三节 关于唐代印刷术产生的年代1643
第四节 印刷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1646
第七章 唐代的地理学1648
第一节 地志学的发展与地图学的成就1648
一 地志学的发展1648
二 地图学的成就1660
第二节 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1665
一 记述边疆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1666
二 记述域外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1668
一 与粟特诸国的交往1670
第三节 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的变化1672
第一章 陆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1681
第十编 对外文化交流篇1681
第一节 陆路交通的发展1682
一 《西域图志》与隋代西域交通1682
二 唐朝统一西域1685
三 沙漠丝绸之路概说1687
四 吐蕃、泥婆罗道的开辟1690
五 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1693
六 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1697
第二节 唐朝与中亚诸胡国的交往1699
二 与吐火罗诸国的交往1708
第三节 唐朝与天竺诸国的交往1712
一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1712
二 王玄策出使印度1715
三 中华文明在印度的传播1719
第四节 唐朝与波斯、大食、拜占廷的交往1724
一 与萨珊波斯的交往1725
二 与大食的交往1732
三 与拜占廷的交往1741
第二章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1747
第一节 海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1748
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交通的发展1749
二 贾耽与广州通南海道1753
三 《酉阳杂俎》与唐代文献对非洲的记载1756
四 唐朝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海上交通路线1760
第二节 海上贸易及唐朝与南海诸国的交往1762
一 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唐朝陶瓷的外销1763
二 唐朝与南海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771
三 唐代沿海贸易城市的繁荣1776
四 市舶使的设立1786
第三节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1791
一 遣唐使与唐朝文化的东传1792
二 吉备真备与空海1796
三 鉴真东渡1800
第四节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1803
一 新罗留学生与唐朝“宾贡”1803
二 沿黄海地区的新罗侨民及其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作用1808
三 旅唐新罗僧与唐朝西域交通1811
第三章 外来人与唐朝社会1815
第一节 使节、质子与“贡人”1816
一 使节1816
二 质子1819
三 “贡人”1822
四 “昆仓奴”与新罗婢1825
一 外来佛僧及其译经活动1828
第二节 唐朝境内的外来佛教僧人与伎艺人1828
二 外来人与唐代音乐舞蹈1834
三 外来人与唐朝的百戏1843
四 外来方士与其他1849
第三节 唐朝境内的商胡1853
一 东、西两京的商胡1854
二 商胡与珠宝1864
三 商胡与胡食1870
第四章 唐朝的外来文明1875
第一节 动植物的输入1876
一 外来植物1876
二 商胡与香料贸易1881
三 外来动物1884
第二节 科技文化的输入1892
一 医药1893
二 天文历算1902
三 纺织品及其他1908
第三节 唐朝的“三夷教”1913
一 摩尼教1914
二 景教1922
三 袄教1928
后记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