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161256.jpg)
- 刘后滨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352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中书省-研究-中国-唐代;门下省-研究-中国-唐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 吴宗国1
前言 刘后滨1
第一章 导论1
目录1
一、唐代三省制研究的学术积累与新问题的呈现3
(一)三省制研究基本取向的奠定3
(二)三省制基本问题的展开与新问题的呈现18
(一)从公文形态的变迁看制度的演进45
二、本书的研究取向45
(二)隋唐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线索及“中书门下体制”的历史定位53
第二章 唐以前的公文形态与制度变迁63
一、从《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64
(一)《独断》有关公文书内容的文献考释64
(二)汉朝奏事文书形态的演变与政治体制的变迁73
二、奏案的形态与魏晋南北朝的政务申报与裁决80
第三章 三省制下中央机构的公文运作87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和应用时间89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及以门下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89
(二)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署申覆97
二、制(诏)敕文书的成立及以中书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112
(一)隋朝内史省的内外建制及其起草宣行诏敕的职权112
(二)唐前期中书舍人的主要职掌117
(三)中书省对“王言之制”的宣署申覆126
第四章 使职的发展及其文书体现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136
一、唐前期使职差遣的发展137
(一)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统治形势的变化与使职差遣的发展139
(二)六部和寺监机构使职化的出现144
二、使职行用的文书及其运作机制148
(一)使职与状的应用148
(二)使职所上文书的裁决机制与中书舍人参议表章155
三、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政事堂裁决政务168
(一)中书省地位的提高和职权的转换169
(二)政事堂裁决政务及其实体化173
四、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176
第五章 中书门下体制的结构与运作182
一、中书门下的机构建制182
(一)中书门下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的法律定位183
(二)五房与堂后官188
二、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运作机制197
(一)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战争环境造成的行政体制的变化197
(二)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207
三、中书门下体制下三省职权与地位的变化221
(一)尚书都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221
(二)中书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227
(三)门下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233
四、中书门下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格局240
第六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宰相制度与中枢格局244
一、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制度的演进244
二、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中枢权力格局252
第七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奏事文书与政务裁决机制262
一、奏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263
(一)从奏抄到奏状——政务申报与裁决文书形态的转变263
(二)奏状的呈递机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272
二、敕后起请与商量状的应用281
(一)敕后起请的文书形态282
(二)两税法的实施与敕后起请的应用287
(三)敕后商量状的应用293
三、枢密使在奏状传递中的作用296
四、堂帖、堂案与宰相独立裁决政务300
第八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制敕文书及其运作306
一、制书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309
(一)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前后制书签署程式的变化310
(二)翰林学士、枢密使和宰相在制书成立过程中的不同作用317
二、敕旨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324
(一)敕旨的特性和应用范围325
(二)敕授告身与敕旨的应用334
(三)敕旨发布程式的变化及其意义338
三、敕牒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341
(一)敕牒的文书特性341
(二)敕牒的应用场合及其与敕旨的异同347
(三)敕牒与中书门下体制的特征352
结语355
主要参考文献358
后记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