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81116.jpg)
- 张明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123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3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63页
- 主题词:鲁迅著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企业篇3
一、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3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3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6
(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13
(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16
二、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23
(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23
(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27
(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29
三、企业动力机制分析34
(一)利益机制34
(二)激励机制35
(三)决策机制38
(四)自我调节机制39
(五)自我约束机制41
四、承包制企业负亏基金的形成与运用43
(一)负亏原始基金43
(二)负亏积累基金46
(三)负亏保证基金50
五、国有企业建成现代企业的标志54
(一)“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54
(二)模糊的产权关系转变为明晰的产权关系55
(三)不完整的法人转变为完整的法人56
(四)无限责任转变为有限责任59
(五)委派授权转变为委托代理61
(六)“数量扩张”转变为利润最大化62
六、按公司制的规范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64
(一)完善委托代理关系的操作原则64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68
(三)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69
七、运用年薪制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72
(一)现代企业要求增强年薪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72
(二)增强经营者年薪制激励和约束功能的方法73
(三)增强经营者年薪制激励和约束功能的一个外部条件76
八、待购企业经营状况调查78
(一)善于运用收购企业的意向信78
(二)查明企业的利润来源和出卖原因80
(三)检查机器设备81
(四)掌握供应商与客户的情况82
九、待购企业契约核查85
(一)核查待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合同85
(二)核查待购企业的贷款协议87
(三)核查待购企业的房地产租约89
(四)核查待购企业的人事协议91
十、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辨识和核查94
(一)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辨识94
(二)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核查101
十一、待购企业财务报表的甄别103
(一)分析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104
(二)分析财务报表的编制时间106
(三)分析财务报表采用的记帐方式106
(四)分析与帐目对应的发票107
十二、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实证分析108
(一)覆盖范围:各种经济形式的所有企业108
(二)操作方法:先集体后国有,灵活多样109
(三)典型模式:股份合作制113
(四)重要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115
(五)战略方向:建立“小巨人”型企业集团116
(六)大力支持: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117
第二:产权篇121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拓展121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121
(二)交易费用概念的形成123
(三)外部性效应与社会成本124
(四)科斯定理127
二、所有权的内含权能与两权分离129
(一)所有权的基本特征129
(二)所有权的内含权能132
(三)含有不同权能的所有权134
(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135
三、产权及其与所有权的区别142
(一)产权的内涵142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146
四、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150
(一)产权类型150
(二)产权制度选择154
(三)产权配置158
(一)委托代理是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合理选择160
五、正确认识委托代理关系160
(二)委托代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持久力量162
(三)代理成本是对代理收益的扣除164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的必要手段167
第三:竞争篇173
一、操起择优汰劣的利剑173
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质疑180
(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竞争的结果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吗?180
(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生产无政府状态起因于竞争吗?182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是性质等同的一个规律,还是性质迥异的两个规律?184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再质疑18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看成一个规律188
(二)列宁没有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看成是一个规律191
(三)斯大林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提法,但没有把两者看成是一个规律192
四、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属同一个规律197
(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共同的根源197
(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同一的要求200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统一的后果202
(一)竞争规律本身既没有“自觉”也没有“自发”的属性205
五、竞争规律没有自发性205
(二)竞争规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没有自发迹象207
(三)竞争规律的作用没有自发性210
六、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214
(一)竞争规律本身没有自发性可以限制214
(二)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是客观规律本身的要求218
(三)限制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21
(四)限制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规律的作用225
(一)竞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228
七、社会主义竞争没有消极作用228
(二)竞争的作用是积极的229
(三)供求失衡不是竞争的消极作用230
(四)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31
(五)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实现233
(六)竞争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234
(七)竞争不会导致经济犯罪235
八、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横向考察237
(一)生产竞争机制237
(二)分配竞争机制238
(三)交换竞争机制240
(四)消费竞争机制241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248
九、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248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51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55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59
十、社会主义竞争推进企业精神文明263
(一)促使企业劳动者抛弃旧思想树立新观念263
(二)净化企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266
(三)促使企业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268
(一)东方文献中的市场275
第四:市场篇275
一、漫谈市场275
(二)西方文献中的市场277
(三)市场内涵的分析280
二、市场类型与结构分析284
(一)市场类型的划分284
(二)具体市场的基本特征285
(三)市场结构291
(一)市场规则296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296
(二)市场规则体系298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301
四、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308
(一)供给308
(二)需求310
(三)供求关系313
(四)供求机制314
五、风险机制纵向考察316
(一)政府风险机制317
(二)企业风险机制318
(三)家庭风险机制319
六、市场信号机制320
(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320
(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326
(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329
七、市场调节的长处及制约因素335
(一)市场调节的长处335
(二)市场调节充分发挥长处的条件337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338
第五:计划与市场篇343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343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343
(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345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348
(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351
(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358
(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361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式结合367
(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368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372
(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377
三、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383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383
(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387
(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389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392
(一)联系方式比较392
(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394
(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394
(四)平衡方式比较395
(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396
五、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398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398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400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402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411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411
第六:宏观篇411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412
二、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417
(一)构建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计划机制417
(二)构建以优化信贷结构为基础的金融机制420
(三)构建以开源增收为基础的财政机制423
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426
(一)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427
(二)抓紧建立覆盖全国的失业保障体系428
(三)确立多形式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431
(四)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432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规433
(一)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形成434
四、新中国50年劳动就业制度变迁纵览434
(二)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特征及弊端437
(三)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438
(四)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目标442
五、新中国50年工资制度变迁纵向考察446
(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446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449
(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453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457
六、新中国50年宏观调控纵向考察457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460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465
第七:发展篇473
一、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纵向考察473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473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476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478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480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481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483
(七)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483
二、发展规律概述486
(一)发展利益规律486
(二)非均衡发展规律487
(三)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488
(四)阶段性发展规律489
(五)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490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492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492
(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集中了其他模式的长处496
(三)网状交织发展模式有利于核心区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497
(四)较发达的核心区已具备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条件498
(五)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措施499
四、努力增强区域聚集势能501
(一)提高企业聚集水平502
(二)提高特色农业聚集水平502
(三)提高区位聚集水平503
(五)提高教育聚集水平504
(四)提高城市化聚集水平504
五、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505
(一)经济区的基本内涵505
(二)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507
(三)划分经济区的具体原则509
六、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512
(一)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慎重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512
(二)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513
(三)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让广大农民看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和方向514
(四)有机协调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部门,形成综合能力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15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资产管理,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516
七、西部大开发应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518
(一)加强西部区域经济研究,准确选定各区域的主导产业518
(二)大力扶植优势产品,以名牌效应推动主导产业结构优化520
(三)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520
(四)创造新型银企关系,形成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贷款结构521
(五)努力争取主导产业中骨干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其发展机制521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主导农业的发展522
(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523
八、突破西部大开发的资本瓶颈制约523
(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525
(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526
(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527
(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528
(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528
(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529
(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530
九、推进西部中心地区城市化534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535
(一)切实加强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建设535
(三)抓紧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市新增长点迅速壮大536
(四)巩固聚集规模优势,增强中心城区的经济势能537
(五)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538
第八:《资本论》研读篇543
一、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543
(一)价值的内容和形式543
(二)单就价值是物化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价值是“劳动产品”的属性547
(三)价值范畴的历史过渡性552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分解表556
二、运用图表助读《资本论》556
(二)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表560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表561
(四)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图像561
(五)商品交换原因的推导图563
(六)货币起源的概括图564
(七)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格尺度)的比较表565
(八)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比较表566
(九)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示意图566
(十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表567
(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概括图567
(十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理论的分解图568
(十三)资本周转时间的分解表569
(十四)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比较表569
(十五)部门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分析图570
(十六)生产价格的组合图571
(十七)不同资本有机构成引起生产价格偏离价值的推导图571
(十八)资本主义前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比较表572
(十九)高利贷资本与借贷资本的比较表572
(二十)封建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比较表573
(二十一)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比较表574
(二十二)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表575
(二十三)资本形式的分解图576
(二十四)剩余价值的分割图576
三、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相互联系577
(一)从生产资料方面分析577
(二)从消费资料方面分析579
(三)从社会总产品方面分析580
(一)利润率的公式推导582
四、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公式推导582
(二)利息和利息率的公式推导587
五、《资本论》与莎士比亚戏剧590
(一)《资本论》引述最多的文学著作是莎士比亚戏剧590
(二)《资本论》援引莎士比亚戏剧作比喻592
(三)《资本论》用莎士比亚戏剧作镜子揭露剥削者的丑恶嘴脸597
(四)《资本论》以莎士比亚戏剧内容作例证599
作者主要相关论著602
主要参考文献613
吟诗填词与这本书——后记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