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社会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郑杭生主编;王亚文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58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民族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的视野1
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1
一、社会学视野及其特征1
目录1
二、民族与社会的关系3
三、民族问题的层面和特征4
四、民族社会学的任务6
二、民族社会学解释 (27
第二节 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8
一、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8
二、多民族社会的结构特征9
三、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10
第三节 转型社会的民族发展12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和意义12
二、社会转型及其影响13
三、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14
第四节 全球化与民族多样性16
一、全球化的意义及影响16
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关系17
三、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保护19
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2
第一节 民族社会学方法论22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22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23
三、民族社会学范式24
第二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过程25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26
三、具体研究的阶段29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30
一、问卷调查法31
二、田野调查法32
三、实验法34
四、其他研究方法35
第四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9
一、隐私问题40
二、忌讳问题41
三、政治敏感问题41
第三章 民族文化44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44
一、文化的含义44
二、文化的分类45
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45
一、原始的采集文化45
二、原始的狩猎文化46
三、传统的刀耕火种46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47
一、形态多样性47
三、环境适应性49
二、分布立体性49
四、传承神秘性50
五、认同全民性50
第四节 民族文化变迁52
一、民族文化融合52
二、民族文化区域化54
三、民族文化流失57
四、民族文化退化57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民族社区60
第四章 民族社区60
第一节 民族社区的结构60
二、我国民族社区的地域构成62
三、我国民族社区的人口构成63
四、我国民族社区的组织结构64
五、我国民族社区的文化结构65
第二节 民族聚居区67
一、我国民族聚居区的分布67
二、民族聚居区的自然资源环境70
三、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特征72
四、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73
第三节 民族社区发展74
一、民族社区的制度发展75
二、民族社区的经济发展77
三、民族社区的文化发展78
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82
第一节 社会分层82
一、社会分层概述82
二、社会分层机制84
第二节 民族社会分层状况89
一、民族社会分层概述89
二、我国民族社会分层结构90
三、民族社会分层的意义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94
二、职业位置的族际差异101
一、职业——现代社会分层的中轴101
第三节 职业位置和流动的族际差异101
三、职业流动的族际差异104
第四节 民族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105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109
第一节 民族社会关系概述109
一、民族社会关系的外延和内涵109
二、民族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11
三、民族社会关系的特点和类型113
四、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因素114
第二节 民族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116
一、民族政治关系116
二、民族经济关系121
三、民族文化关系125
第三节 当代民族社会关系的调适128
一、当代多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关系演进的趋势128
二、我国民族社会关系的调整129
三、衡量民族社会关系的指标体系131
第七章 族际互动135
第一节 族际社会与族际互动135
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135
二、族际社会与族际互动137
第二节 族际通婚139
第三节 族际迁移与文化接触141
一、族际人口迁移的原因141
二、族际人口迁移的特征143
三、移民的文化接触144
四、族际移民的社会影响146
第四节 族际融合148
一、共处合作148
二、民族分离主义149
三、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151
第五节 族际冲突153
一、民族偏见153
二、族际冲突与冲突预防的机制154
第八章 民族生活方式159
第一节 民族生活方式的内涵159
一、生活方式研究提出的背景159
二、民族生活方式的内涵160
第二节 民族生活方式的类型162
一、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进行分类162
二、按文化区分类166
第三节 民族经济生活方式167
一、民族经济生活方式的划分167
二、我国民族经济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168
第四节 民族礼俗生活方式169
一、呼唤生命的祈子礼俗169
二、孕育生命的孕子礼俗170
三、庆贺生命的诞生礼170
四、跨入社会门槛的成年礼171
六、人生终结时的葬礼172
五、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172
第五节 民族饮食生活方式173
一、日常饮食生活方式174
二、节日饮食生活方式175
第六节 民族社会生活方式177
一、家族(宗族、氏族)对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177
二、地域社群对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179
三、等级与阶层关系对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180
第七节 民族宗教生活方式181
一、原始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影响181
二、世界三大宗教影响下的民族生活方式183
三、中国本土道教与民族生活方式186
第八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生活方式187
一、全球化及其对世界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187
二、当代中国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特征190
三、建立中国多民族现代新型生活方式19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及特点196
第九章 民族人口196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及特点19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199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构成及特点203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207
一、我国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历史脉络和总体趋势207
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现状和时代特征208
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211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215
二、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或变动的相关因素218
三、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未来展望221
第十章 民族教育225
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225
一、教育的性质与功能227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229
第二节 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31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31
二、国外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35
第三节 民族教育的基本形式237
一、家庭教育237
二、学校教育239
三、社会教育240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民族学生的社会化242
一、民族社会化概述242
二、从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看民族学校教育244
三、社会化个性:当代学校教育的内生化要求245
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252
第一节 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253
第二节 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256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257
二、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258
三、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作用260
第三节 民族语言与通用语言的关系260
第四节 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262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态度263
二、中国民族语言政策264
第十二章 民族政策268
第一节 民族政策概述268
一、民族政策概念268
二、民族政策的类型269
三、民族政策的社会功能272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274
一、民族政策的制定274
二、民族政策的执行277
三、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279
第三节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283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283
二、民族政治政策286
三、民族地区经济政策289
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291
五、民族文化政策292
第十三章 民族社会控制295
第一节 民族社会控制的内涵295
一、民族社会控制提出的背景295
第二节 民族社会的政治控制296
一、民族社会的政治控制296
二、民族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296
二、中国民族社会的政治控制297
第三节 民族社会的经济控制300
一、民族社会的经济控制300
二、中国民族社会的经济控制301
第四节 民族社会的文化控制307
一、民族社会的文化控制307
二、中国民族社会的文化控制307
一、民族意识的内涵311
第五节 民族社会的民族意识控制311
二、对民族意识的控制312
第六节 民族社会的社会越轨控制314
一、民族社会越轨控制的含义与类型315
二、民族社会的社会越轨控制315
第十四章 民族地区宗教319
第一节 民族地区传统宗教319
第二节 民族地区宗教的社会功能322
一、伦理道德规范的功能323
二、生态保护的功能331
三、民族凝聚力的源泉334
四、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336
第三节 民族地区宗教变迁338
一、原始宗教的变迁338
二、外来宗教的传入与传统宗教的衰落346
一、宗教祭祀的危害348
第四节 民族地区宗教问题348
二、现当代宗教问题350
第十五章 民族地区社会问题353
第一节 贫困问题353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贫困问题354
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及原因355
三、民族地区贫困的特点357
四、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358
五、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对策360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362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问题362
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363
三、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366
第三节 性别不平等369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性别不平等369
二、少数民族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形式370
三、少数民族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解决途径374
第四节 毒品与吸毒376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毒品与吸毒问题377
二、民族地区的毒品与吸毒问题378
第十六章 民族社会转型385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基本理论385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和社会转型论385
二、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387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389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395
一、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分析395
二、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398
三、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400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调整403
一、社会转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403
二、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整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