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 王正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6798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254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世界经济政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 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框架——基于四种“关联性”的分析1

总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1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及其争论1

二、“霸权衰退”与IPE范式的确定(20世纪70—80年代)6

三、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15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20年的成就与挑战22

专栏:成为知识的生产者26

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历史遗产31

第一章 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31

第一节 世界体系与历史时段32

一、第一个时段:1500—1750/180033

二、第二个时段:1800/50—1914/4534

三、第三个时段:1945—2035?35

第二节 世界体系的基本动力36

一、两次“地理大发现”36

二、国际贸易与金融38

三、科学与技术进步40

四、制度与战争41

第三节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42

一、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42

二、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43

三、学术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44

专栏: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46

第二章 财富、贸易与古典重商主义51

第一节 古典重商主义的起源51

一、地理扩张52

二、贸易的拓展53

三、商业资本的兴起54

四、国家机器的加强55

第二节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58

一、货币即财富58

二、国家干预经济59

第三节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61

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61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63

第四节 古典重商主义范式的启示67

一、国家利益与国际体系67

二、民族经济与工业化68

第三章 工业革命、霸权与古典自由主义70

第一节 亚当·斯密与古典自由主义70

一、亚当·斯密的时代70

二、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73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与古典自由主义84

一、大卫·李嘉图的时代84

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86

第三节 古典自由主义范式的特征91

第四章 “革命”与古典马克思主义94

第一节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起源94

第二节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96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资本主义96

二、列宁与帝国主义99

三、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04

第三节 古典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贡献104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109

第五章 相互依存理论:合作与国际机制109

第一节 相互依存论的兴起109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现实主义109

二、20世纪60—70年代相互依存的社会现实115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117

一、相互依存的概念和特征117

二、复合相互依存:特征和过程119

三、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123

第三节 相互依存论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127

一、相互依存论的理论贡献127

二、相互依存论面临的挑战129

第六章 霸权稳定理论:霸权与世界经济132

第一节 霸权稳定论的兴起132

一、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32

二、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危机135

第二节 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138

一、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138

二、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141

三、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变革148

第三节 霸权稳定论的影响和局限性154

一、霸权稳定论的影响154

二、霸权稳定论的局限性155

第七章 国家主义理论:国家利益、权力结构与对外经济政策158

第一节 国家主义理论的复兴158

一、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159

二、美国带头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160

三、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深化161

第二节 国家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62

一、罗伯特·吉尔平的《美国的实力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163

二、彼得·卡赞斯坦的《国内和国际力量与对外经济政策战略》175

三、斯蒂芬·克拉斯纳的《捍卫国家利益:原材料投资与美国的外交政策》184

第三节 国家主义理论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190

一、国家主义理论的贡献190

二、国家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192

第八章 依附理论:核心与边缘195

第一节 依附理论的兴起195

一、“现代化理论”的崛起196

二、“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境201

三、依附理论的兴起202

第二节 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204

一、依附的定义和形式204

二、中心—外围的结构206

三、外围社会的一般形态及其发展210

第三节 依附理论的贡献和争论212

一、依附理论的贡献213

二、依附理论的争论214

第九章 世界体系理论:世界经济、历史体系与文明216

第一节 世界体系论的兴起217

一、世界体系论的社会现实起源217

二、世界体系论的学术思想起源218

三、世界体系论的分析方法起源225

第二节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234

一、单一的世界经济234

二、多重国家体系241

三、作为一种文明的世界体系248

第三节 世界体系论的影响及其争论249

一、世界体系论的影响249

二、世界体系论的争论257

第十章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262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论战与国际政治经济学262

一、自由主义挑战古典现实主义263

二、新自由主义/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265

三、理性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论战267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国际组织学派”和“英国学派”?270

第二节 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经济:政策偏好与制度选择273

一、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273

二、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274

三、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275

四、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276

第三节 国际体系:机制/制度设计与战略选择279

一、国际体系面临的困境:“共同利益困境”和“共同失利困境”280

二、理性选择、制度/机制与国际合作282

三、制度设计、战略互动与博弈论287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分析303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和货币的政治学303

第一节 国际金融和货币政治学的核心议题:汇率制度选择和国际货币体系303

一、货币及货币的政治职能303

二、汇率及“汇率政治三难”305

三、国际货币体系及其管理306

第二节 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解释模式308

一、霸权国家偏好308

二、国内社会利益集团311

三、国内政治制度314

第三节 汇率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317

一、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困惑317

二、地区货币合作: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的诞生328

第四节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340

一、全球性金融危机340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346

三、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350

专栏:亚洲金融危机的三大教训353

第十二章 国际贸易的政治学355

第一节 贸易政治学的核心议题:政治联盟、对外贸易政策与全球贸易机制355

一、贸易与政治联盟355

二、国内政治过程与对外贸易政策356

三、贸易政策的“外部性”与国际机制358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的三种传统范式及其困境358

一、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359

二、现实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360

三、结构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361

四、传统“范式争论”的困境361

第三节 新政治经济学:政府偏好与对外经济政策362

一、“仁慈的政府”模式:提高社会福利365

二、“自利的政府”模式:追求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365

三、“民主的政府”模式: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367

专栏:《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1930)和《互惠贸易协定法案》(1934)368

第四节 全球贸易制度安排:从GATT到WTO369

一、1860—1945年: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争370

二、GATT(1947—1994):作为捍卫自由贸易的“临时多边协定”373

三、WTO(1995年至今):全球贸易制度382

专栏:慢车道的WTO与快车道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389

第十三章 跨国公司与国家392

第一节 直接投资政治学的研究议题:直接投资、国内政治与国际机制393

一、跨国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393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394

三、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395

第二节 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三种理论模式及其超越396

一、自由主义的分析模式396

二、激进学派的研究路径400

三、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403

四、超越传统的“理论范式”之争?405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406

一、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的结构变革406

二、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体?411

三、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415

专栏:《多边投资协定》(MAI)失败的教训417

专栏:NAFTA和外国直接投资419

专栏:亚洲有关外国直接投资地区性协定的效果420

专栏:日本—新加坡双边投资协定423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424

一、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425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母国国内政治426

专栏:跨国公司外包与美国政治427

专栏:国际并购与印度的政治联盟429

三、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与东道国国内政治431

专栏:美国的国家安全报告与俄罗斯的战略工业法433

专栏:外国投资与韩国的金融利益集团435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国家与全球化437

第一节 发展/转型政治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发展/转型、国家与全球化438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438

二、经济转型与“转型国家”439

三、发展/转型的政治经济学440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进展及其挑战441

一、线形阶段经济增长理论442

二、新古典结构变动理论443

三、国际依附理论446

四、争论中的“发展型国家”模式447

专栏:日本通商产业省与产业政策451

第三节 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两种模式及其争论453

一、转型的政治经济学: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453

二、“大爆炸模式”与“渐进主义模式”454

三、制度变革、市场经济与全球化458

专栏:俄罗斯的世纪大拍卖462

专栏:中国的“双轨制”464

第十五章 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亚洲区域合作为例467

第一节 地区主义研究: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468

一、国际机制方法468

二、大国关系和国内政治分析方法470

三、社会建构主义:地区主义研究的另一种方法?471

第二节 亚洲区域合作:四种相互竞争的区域合作观念472

一、“雁型发展模式”473

二、“大中华圈论”和“进程主导模式”474

三、“势力均衡论”和“大国协调论”476

四、“东盟方式”477

第三节 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合理性及其局限性479

一、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的合理性479

二、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的局限性481

第四节 全球学者参与的区域化研究?483

专栏:亚洲需要新的增长引擎?485

结语 理解中国转型:国家战略目标、制度调整与国际力量488

第一节 关于中国转型的两种不同理论解释489

一、“趋同论”489

二、“实验说”490

第二节 战略目标、国内约束与制度调整491

一、中央—地方的关系491

二、政府—企业的关系492

三、富裕—贫穷的关系494

第三节 国际资本、商业网络、工业生产周期与制度调整495

一、外国直接投资495

二、海外华人商业网络496

三、国际工业生产周期497

第四节 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功能性的制度设计499

专栏:经济政策与外国直接投资:中国与印度比较502

参考文献507

索引531

图0-1 IPE主要理论、方法和知识传统背景及其相互关系12

图0-2 IPE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19

图6-1 霸权的经济状况141

图7-1 关于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三种观点178

图9-1 周期性规律、长期趋向与历史体系230

图10-1 协作博弈(囚徒困境)290

图10-2 协调博弈(性别大战)292

图10-3 保证型博弈(猎鹿博弈)293

图10-4 劝说型博弈(兰博博弈)295

图13-1 1990—2002年的亚太地区:流向东盟和南亚优惠贸易区的外国直接投资421

表0-1 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和经济关联矩阵图9

表0-2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与IPE13

表2-1 东、西欧对犹太商人的态度57

表4-1 国外投资在世界各洲分布的大概情况(1910年左右)102

表5-1 现实主义与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之下的政治进程123

表6-1 世界出口:1938—1974年133

表6-2 美国贸易和世界贸易(1949—1973)135

表6-3 全球政治中的长周期149

表6-4 霸权周期149

表6-5 康德拉季耶夫和霸权/竞争152

表8-1 现代化和发展理论200

表8-2 对依附的不同看法204

表9-1 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226

表9-2 全球政治体系的周期253

表10-1 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266

表10-2 “国际组织学派”与“英国学派”的区别271

表10-3 要素流动与政治联盟278

表10-4 利益、战略选择与制度解决的难易度297

表11-1 汇率政策偏好313

表12-1 主要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模型的比较364

表12-2 1947—1994年的GATT谈判375

表12-3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出口的份额380

表13-1 1982—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407

表13-2 跨国公司—政府关系中的政治互动426

表14-1 对两种不同的转型观点的简单描述456

表16-1 1990年、2000—2002年中国和印度若干外国直接投资指标5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