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
  • 周晓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92468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1 ITS与相关学科研究1

1.2 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4

1.3 研究内容与选题理由6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特点7

第二章 研究综述11

2.1 ITS研究背景11

2.1.1 CAI11

2.1.2 ITS16

2.1.3 智能教育网站与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17

2.2 ITS的研究内容19

2.2.1 概念理解19

2.2.2 结构组成20

2.2.3ITS研究的主要问题22

2.3 国内外ITS研究状况27

2.3.1 国内外研究工作总结27

2.3.2 典型系统介绍28

2.3.3 ITS国际会议33

2.4 ITS发展思考34

2.4.1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分析34

2.4.2 ITS学科发展37

第三章 领域无关的多媒体ITS40

3.1 问题的提出40

3.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2

3.2.1 机器翻译与ITS42

3.2.2 SC文法体系47

3.2.3 智能多代理系统49

3.3 基于SC文法的知识表示51

3.4 系统智能结构设计54

3.5 智能推理机制58

3.6 基于SC文法的代理解释器运行实例59

3.7 智能教学策略61

3.8 智能知识组织64

3.9 教学实例分析65

3.9.1 知识树和知识森林65

3.9.2 知识点层次索引65

3.9.3 知识点属性标注66

3.9.4 知识树映射67

3.9.5 教学过程智能控制68

3.10 结论与展望68

第四章 ITS开发环境69

4.1 要点探索69

4.2 平台主要内容介绍70

4.3 系统开发平台的面向对象的方法72

4.3.1 知识点对象72

4.3.2 知识树类75

4.3.3 教学策略对象76

4.3.4 规则对象76

4.3.5 情景案例对象78

4.4 库命令函数79

4.5 平台实现81

4.6 平台的通用性和扩展性82

4.7 讨论与展望83

第五章 学生建模85

5.1 引言85

5.2 经典学生模型介绍86

5.2.1 覆盖模型87

5.2.2 差别模型87

5.2.3 干扰模型88

5.3 学生模型功能设计89

5.4学生模型知识表示91

5.4.1 改进的覆盖式学生模型91

5.4.2 静态学生信息获取92

5.4.3 面向对象的学生类结构94

5.4.4 学生知识树95

5.5 学习评估模型95

5.6 学生建模实例99

5.7 问题讨论99

5.8 评价和展望100

第六章 教师模型与错误诊断102

6.1 引言102

6.2 功能设计103

6.3 模块设计104

6.3.1 设计原理104

6.3.2 模块设计105

6.4 教学调度107

6.5 错误诊断109

6.5.1 现有技术分析109

6.5.2 错误诊断策略109

6.5.3 错误诊断方法步骤109

6.5.4 错误诊断失误处理111

6.6 学生反馈111

6.7 实例运行分析112

6.8 结论与讨论113

第七章 MIMBATS总体设计115

7.1 问题描述115

7.2 MIMBATS设计目的116

7.3 设计原则116

7.4 系统功能设计117

7.5 MIMBATS模块设计考虑的内容118

7.5.1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118

7.5.2 MBA教学方法119

7.6 MIMBATS模块设计120

第八章 MIMBATS领域专家123

8.1 功能设计123

8.2 知识表示123

8.3 智能推理124

8.4 多媒体知识库设计126

8.5 知识点属性赋值和权重计算129

8.6 知识组织策略130

8.7 知识库维护130

第九章 多媒体智能人机接口132

9.1 引言132

9.2 要点探究133

9.3 智能用户接口134

9.4 接口设计136

9.5 多媒体技术运用137

9.5.1 多媒体作用分析137

9.5.2 多媒体运用原则138

9.5.3 多媒体动态选择139

9.5.4 自然语言人机接口140

9.6 结论与展望140

第十章 基于VRML的网络情景模拟教学142

10.1 引言142

10.2 虚拟教学环境143

10.3 虚拟教学策略144

10.3.1 基于例子的学习144

10.3.2 情景学习144

10.3.3 有指导的学习145

10.4 VR-MMS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45

10.4.1 选择课程内容145

10.4.2 选择课程原型146

10.4.3 3D模型建造146

10.4.4 事件内容设计147

10.4.5 事件实现147

10.4.6 教学导航设计148

10.5 试验与运行151

10.6 VRML运行环境和人机接口152

10.7 结论与展望154

第十一章 VRML常用建模方法155

11.1 建模方法分类155

11.2 VRML常用建模方法156

11.2.1 网络3D模型下载156

11.2.2 2.5D贴图技术156

11.2.3 文字输入157

11.2.4 使用VRML模型库输出157

11.2.5 运用VRML造型节点建模158

11.2.6 运用VRML扩展造型节点的几何建模159

11.2.7 基于函数的动态建模方法160

11.2.8 Excel插值扩展建模160

11.2.9 Poser模型制作与导出162

11.2.10 3Ds Max制作与输出162

11.3 方法对比分析162

11.4 模型教学运用163

11.5 总结与展望163

第十二章 网络协同式智能教学165

12.1 引言165

12.2 技术背景167

12.2.1 多媒体虚拟教室167

12.2.2 协同式教学167

12.2.3 合作式学习168

12.2.4 基于教学的学习168

12.3 研究思路169

12.4 系统结构172

12.4.1 知识点浏览器172

12.4.2 教育接口代理173

12.4.3 任务代理174

12.5 参数选择176

12.6 实现策略177

12.6.1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177

12.6.2 竞争模型179

12.6.3 网络用户模型维护180

12.6.4 超文本自动生成技术181

12.7 实现技术探讨181

12.8 其他工作182

12.9 结论与展望184

第十三章 国内外部分网络教育平台介绍185

13.1 引言185

13.2 国外部分网络教育平台精选185

13.2.1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WISE185

13.2.2 德国ELM-ART学习系统187

13.2.3 欧洲学校网计划188

13.2.4 英国开放大学189

13.2.5 其他远程教育项目190

13.3 国内网络教育平台介绍192

13.3.1 电大在线192

13.3.2 网梯远程教育平台193

13.3.3 安博网络教育平台194

13.3.4 科建脉望网络学习平台195

13.4 小结与讨论199

第十四章 E-Chinese汉语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200

14.1 问题的提出200

14.2 平台特点201

14.2.1 集成性201

14.2.2 跨国性201

14.2.3 智能性202

14.2.4 交互性202

14.2.5 安全性202

14.2.6 开放性203

14.2.7 公益性203

14.3 系统结构与平台功能203

14.3.1 教学中心203

14.3.2 资源中心204

14.3.3 交互中心204

14.4 开发现状204

14.5 关键技术206

14.5.1 多语种问题及解决办法206

14.5.2 Java网络框架技术207

14.5.3 交互式权限设置与动态网络数据库技术207

14.5.4 用户跟踪与智能教学207

14.5.5 网络安全209

14.6 总结与展望209

第十五章 结论与展望210

15.1 工作总结210

15.2 进一步的工作211

15.3 研究展望212

参考文献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