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学常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学常识
  • 徐敬修著 著
  • 出版社: 扬州:广陵书社
  • ISBN:978780694327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国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学常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金天翮)1

序(张廷华)1

编辑大意1

小学常识3

第一章 总说3

第一节 小学之意义及其范围3

第二节 文字之起源3

第三节 字音之起源5

第四节 字义之起源7

第五节 历代文字之数目7

第二章 六书8

第一节 六书总说8

第二节 象形9

第三节 指事12

第四节 会意13

第五节 形声17

第六节 转注19

第七节 假借20

第三章 文字之变迁22

第四章 字体之正讹25

第五章 训诂28

第一节 周秦时之训诂28

第二节 汉代之训诂31

第三节 魏晋以后之训诂33

第六章 研究小学之方法34

第一节 治小学之要点34

第二节 研究小学之入门书籍34

音韵常识39

第一章 总说39

第一节 音韵之意义及其起源39

第二节 音韵学之派别39

第三节 国音源流40

第四节 韵学源流42

第二章 双声及叠韵45

第一节 双声45

第二节 叠韵46

第三章 四声47

第四章 字母50

第五章 反切56

第六章 广韵60

第一节 广韵之源流60

第二节 广韵之部目61

第七章 等韵63

第八章 古韵及韵纽71

第一节 古韵71

第二节 韵纽76

第九章 注音字母77

第十章 研究音韵之方法80

第一节 研究音韵之要点80

第二节 研究音韵之入门书籍81

经学常识85

第一章 总说85

第一节 经学之意义85

第二节 六经之源委86

第三节 尊经之原因87

第二章 经书之种类88

第一节 易经88

一、《易经》之要旨88

二、《三易》之区别88

三、《易经》之篇目89

四、《易》之哲学91

五、《易》之伦理学91

第二节 书经92

一、《书经》之要旨92

二、《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区别92

三、《书经》之篇目93

四、《书经》与政治学93

五、书经与哲学94

六、书经与文学95

第三节 诗经95

一、《诗经》之要旨95

二、《诗经》之六义96

三、《诗经》之篇目96

四、《诗》式97

第四节 春秋97

一、《春秋》之要旨97

二、三《传》之区别97

三、春秋之篇目98

第五节 礼经附乐经99

一、《礼经》之要旨99

二、三《礼》之区别99

三、《礼经》之篇目100

附:《乐经》101

第六节 论语附孟子、学、庸101

一、《论语》之要旨101

二、《论语》之种类101

三、《论语》之篇目101

四、《论语》之哲学102

附:《孟子》102

附:《大学》103

附:《中庸》103

第七节 孝经103

一、《孝经》之要旨103

二、《孝经》之篇目104

第八节 尔雅104

一、《尔雅》之要旨104

二、《尔雅》之篇目104

第三章 经学之派别105

第一节 孔门子弟经学之传统105

第二节 两汉经学之派别106

第三节 三国时经学之派别113

第四节 两晋时经学之派别114

第五节 南北朝时经学之派别115

第六节 隋代经学之派别117

第七节 唐代经学之派别118

第八节 宋代经学之派别119

第九节 元代经学之派别122

第十节 明代经学之派别123

第十一节 清代经学之派别124

第四章 治经之方法129

第一节 古人治经之方法129

第二节 今后吾人治经之方法132

第三节 经书之读法133

理学常识139

第一章 总说139

第一节 理学之意义139

第二节 理学之渊源140

第三节 理学之范围140

第二章 理学之派别141

第一节 宋代理学之派别141

第二节 元代理学之派别143

第三节 明代理学之派别143

第四节 清代理学之派别144

第三章 理学家之学说145

第一节 宋代理学家之学说145

一、周程邵张朱陆之学说145

(一)周敦颐145

(二)程颢、程颐146

(三)邵雍149

(四)张载149

(五)朱熹150

(四)陆九渊151

二、浙东永嘉派之学说153

(一)陈傅良153

(二)叶适153

第二节 元代理学家之学说153

一、程朱学派之学说153

(一)赵复153

(二)许衡154

(三)刘因154

二、朱陆调和派之学说154

(一)吴澄154

(二)郑玉154

三、陆学派之学说155

(一)陈苑155

(二)赵偕155

第三节 明代理学家之学说155

一、河东派之学说155

薛瑄155

二、崇仁学说156

(一)吴与弼156

(二)胡居仁156

三、白沙学说157

陈献章157

四、姚江派之学说157

(一)王守仁157

(二)王学诸子158

五、东林学说159

顾宪成159

六、蕺山学说160

刘宗周160

第四节 清代理学家之学说160

(一)孙奇逢161

(二)汤斌161

(三)黄宗羲162

(四)李颙162

(五)顾炎武163

(六)陆世仪163

(七)陆陇其164

(八)颜元164

(九)戴震166

(十)彭绍升167

第四章 研究理学之方法168

第一节 研究之方法168

第二节 理学入门书籍169

史学常识173

第一章 总说173

第一节 史学之意义173

第二节 历史之范围173

第三节 历史之种类174

第四节 史学之变迁175

第二章 历代史学之大概情形177

第一节 三代时之史学177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之史学178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之史学178

第四节 隋唐五代之史学179

第五节 宋元时之史学180

第六节 明清时之史学181

第三章 史书之内容182

一、《二十四史》182

二、《资治通鉴》184

三、《圣武记》184

四、《东华录》184

五、杜氏《通典》184

六、《续通典》185

七、《皇朝通典》185

八、马氏《文献通考》185

九、《续文献通考》187

十、《皇朝文献通考》187

十一、郑氏《通志》188

十二、《续通志》188

十三、《皇朝通志》188

第四章 治史之方法189

第一节 研究历史之方法189

第二节 研究历史必要之书籍191

子学常识195

第一章 总说195

第一节 子之意义195

第二节 子书之范围195

第三节 诸子之渊源197

第四节 诸子之派别199

第五节 子学发达之原因202

第六节 子与经、史、集之关系203

第二章 历代子学之大概情形203

第一节 周代之子学203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之子学204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之子学205

第四节 隋唐时之子学206

第五节 宋元明时之子学207

第六节 清代之子学208

第三章 诸子之学说208

第一节 儒家之学说208

荀子208

第二节 道家之学说211

一、老子211

二、杨朱213

三、庄子214

第三节 墨家之学说218

墨子218

第四节 法家之学说221

韩非221

第五节 名家之学说223

一、邓析223

二、尹文223

三、惠施224

四、公孙龙225

第四章 子书之内容226

第一节 儒家类226

第二节 道家类228

第三节 法家类229

第四节 兵家类231

第五节 杂家类232

第六节 墨家类235

第七节 名家类235

第五章 治子学之方法236

第一节 研究子学之要点236

第二节 子学必修书籍237

文学常识241

第一章 总说241

第一节 文学之意义241

第二节 文学之起源242

第三节 文学之范围243

第四节 文学之分类243

第五节 文学之沿革245

第二章 历代文学之变迁247

第一节 上古之文学247

第二节 周代之文学248

第三节 秦代之文学249

第四节 两汉之文学249

第五节 魏晋时之文学252

第六节 南北朝之文学254

第七节 隋唐之文学256

第八节 宋代之文学260

第九节 辽金元之文学262

第十节 明代之文学263

第十一节 清代之文学267

第十二节 近代文学之趋势271

第三章 研究文学之方法272

第一节 研究文学之要点272

第二节 作文之方法274

第三节 重要之文学书籍276

诗学常识283

第一章 总说283

第一节 诗之意义283

第二节 诗之起源284

第三节 诗与赋及文之区别286

第四节 诗之种类287

第五节 诗之体例288

第二章 历代诗学之变迁294

第一节 三代之诗学294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之诗学296

第三节 两汉之诗学297

第四节 魏晋时之诗学300

第五节 南北朝时之诗学303

第六节 隋唐时之诗学306

第七节 宋代之诗学314

第八节 金元之诗学317

第九节 明代之诗学318

第十节 清代之诗学321

第十一节 近代诗学之趋势326

第三章 研究诗学之方法326

第一节 研究诗学之要点326

第二节 作诗之入手法327

第三节 诗之格式331

第四节 诗书之取材334

词学常识339

第一章 总说339

第一节 词之意义及其起源339

第二节 词调之渊源及词之沿革340

第三节 词之体例341

第四节 词与诗乐曲之关系344

第二章 历代词学之变迁345

第一节 唐代之词学345

第二节 五代之词学348

第三节 宋代之词学352

第四节 金元之词学357

第五节 明代之词学359

第六节 清代之词学360

第三章 研究词学之方法362

第一节 填词之入手法362

第二节 填词之格式364

第三节 词韵368

第四节 词书之取材371

说部常识375

第一章 总说375

第一节 小说之意义及其价值375

第二节 小说之起源375

第三节 小说发达迟缓之原因376

第四节 小说之类别376

第五节 小说与传奇弹词378

第六节 小说与戏剧378

第二章 历代小说之变迁379

第一节 周秦时之小说379

第二节 两汉时之小说383

第三节 六朝时之小说385

第四节 唐代之小说387

第五节 宋代之小说392

第六节 元代之小说394

第七节 明代之小说396

第八节 清代之小说397

第九节 近代小说之趋势400

第三章 研究小说之方法401

第一节 研究小说之要点401

第二节 作小说之方法402

第三节 重要之小说书籍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