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藏传因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藏传因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285766.jpg)
- 杨化群著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6669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因明(印度逻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藏传因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上编 论著1
藏传因明学提纲3
一、古印度因明学与藏传因明学的关系,以及藏传因明学的特点4
1.古印度因明学发展过程4
2.藏传因明学随着藏文的创制输入吐蕃15
3.藏传因明学的翻译、讲说、传播17
4.藏传因明学科形成的特点20
二、因明学与逻辑学的关系、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并与哲学的关系22
1.因明学的内容简介22
2.因明与逻辑的异同27
3.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34
4.因明学与哲学的关系35
5.因明学展望38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40
一、译传40
二、义理47
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初探56
下编 译著65
因明七论入门67
译介67
一、讲境——客观事物71
二、讲具境——认识论75
三、对境之分析法84
四、比度——推理法则90
甲、抉择自利比度90
乙、抉择利他比度104
因明学名义略集109
译者的话109
第一部分 因明学111
第二部分 心理学(认识论)概述130
量学154
译者前言154
绪言156
论述理路157
甲一、归纳广论157
乙一、简述157
乙二、广论157
丙一、论境157
丙二、论具境160
丙三、广论分析163
丙四、附论他宗之主张168
甲二、归纳为辨析八句义及三类事168
甲三、要义摄为五项170
乙一、认识因、后陈之规律171
乙二、略析敌论者对立论者之答辩法171
丙一、以量认定三相之因171
丙二、未以量认定之因172
丁一、不成因172
丁二、相违因172
丁三、不定因172
乙三、归纳叙述172
正理滴论174
一、现量品174
二、自利比量品175
三、利他比量品177
译者跋186
因明学启蒙192
译者前言192
甲一、叙述小理路(思维理路)196
乙一、辩论红白颜色等196
丙一、驳他宗196
丙二、立自宗199
丙三、断除诤论200
乙二、辩论成事201
丙一、驳他宗201
丙二、立自宗204
丙三、断除诤论205
乙三、辩论认识体206
丙一、驳他宗206
丙二、立自宗211
丙三、断除诤论211
乙四、辩论否定是否定非212
丙一、驳他宗212
丙二、立自宗214
丙三、断除诤论215
乙五、辩论小因果215
丙一、驳他宗215
丙二、立自宗220
丙三、断除诤论220
乙六、辩论总与别222
丙一、驳他宗222
丙二、立自宗225
丙三、断除诤论225
乙七、辩论质与体227
甲二、叙述中理路(思维理路)229
乙一、辩论相违(矛盾)与相属(联系或关系)229
丙一、驳他宗229
丙二、立自宗235
丙三、断除诤论235
乙二、辩论了解有、了解无及里层(内涵)237
丙一、驳他宗237
丙二、立自宗239
丙三、断除诤论239
乙三、辩论性相与所表240
丙一、驳他宗240
丙二、立自宗242
丙三、断除诤论243
乙四、辩论建立大因果248
丙一、驳他宗248
丙二、立自宗254
丙三、断除诤论258
乙五、辩论随因后遍、遣遍及兼略述破与立263
丙一、讲随因后遍及遣遍263
丙二、兼略述破与立269
甲三、叙述大理路(思维理路)270
乙一、论述应成论式等270
丙一、辩论小应成论式及附辩论270
丁一、正辩论270
丁二、附辩论分三275
戊一、辩论建立第六格(啭声)275
戊二、辩论建立承认规律276
戊三、辩论遮事及提问分二类277
己一、辩论遮事277
己二、辩论提问279
丙二、辩论大应成论式280
丁一、正辩论280
戊一、驳他宗280
戊二、立自宗282
戊三、断除诤论292
丁二、附讲立论者、敌论者、证者分二类293
戊一、正讲293
戊二、辩论分三类294
己一、对何物展开辩论又分为三294
己二、如何辩论法295
庚一、正辩论法295
庚二、辩论法之支分又分五295
辛一、提问及答辩分二295
辛二、善于辩论之因素295
辛三、态度端庄295
辛四、辩论之心术296
辛五、辩论之比喻296
己三、辩论之(结)果296
丙三、辩论排他、遮止、成立297
丁一、驳他宗297
丁二、立自宗307
丁三、断除诤论310
丙四、辩论建立排入、立入314
丁一、驳他宗314
丁二、立自宗316
戊一、辩论排入316
戊二、辩论立入317
乙二、论述建立境、具境、心理319
丙一、驳他宗319
丙二、立自宗323
丁一、讲境(认识之对象)323
丁二、讲具境(主观认识)325
戊一、讲补特伽罗325
戊二、讲知觉325
己一、讲量知觉325
庚一、自宗讲量性质327
庚二、讲现量327
辛一、讲五根现觉(量)327
辛二、讲意现觉328
辛三、讲自证现觉329
辛四、讲瑜伽现觉329
辛五、讲似现觉(量)330
庚三、讲比量331
辛一、附讲执因心(思维)332
庚四、复讲量之分类334
辛一、讲二量之性相334
辛二、讲量之分类335
己二、讲非量知觉339
己三、复讲知觉之分类346
庚一、叙述将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346
庚二、叙述将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348
庚三、叙述将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乱识348
庚四、知觉分为了别自、他348
庚五、知觉分为心王心所349
庚六、附述各宗派之主张352
戊三、讲能诠声(语言)353
乙三、论述因理358
丙一、论述因之性相358
丙二、论述因之分类359
丁一、论述真因359
戊一、真因观待事359
己一、宗法观待事359
庚一、欲知有法之性相359
庚二、欲知有法之事依(例)359
庚三、附述对所立法之认识359
己二、叙述遍及之观待事同品、异品360
庚一、正述360
辛一、性相360
辛二、分类361
辛三、训诂言义四句简别法361
辛四、分辨同品与异品是否直接相违362
庚二、附述同喻、异喻362
戊二、叙述真因之性相363
戊三、叙述真因之分类366
己一、从体性门分类366
庚一、叙述真果因366
辛一、讲性相366
辛二、讲分类366
庚二、叙述真自性因368
辛一、讲性相368
辛二、讲分类368
辛三、讲事依368
庚三、叙述未缘到因369
辛一、讲性相369
辛二、讲分类369
壬一、未见之未缘到真因369
癸一、成立彼之未见属性未缘到真因370
癸二、成立彼之未见之缘相违真因371
壬二、可以见之未缘到真因372
癸一、可以见之未缘到属性真因372
癸二、可以见之缘相违真因373
辛三、讲于事依上定性相之量识375
辛四、讲分辨因、法、义三项377
己二、从所立法门分类378
庚一、讲真能立因378
庚二、讲真遮止因378
己三、从立理门分类379
庚一、讲成立意义之真因379
庚二、讲成立名言之真因379
庚三、讲成立部分意义之真因379
庚四、讲成立部分名言之真因379
庚五、讲意义名言俱成立之真因379
己四、从宗体门分类380
庚一、讲物力真因380
庚二、讲信仰真因380
庚三、讲世许真因381
己五、从遍同品理门分类381
己六、从立敌门分类381
丁二、论述真因之反面似因383
戊一、讲性相383
己一、驳他宗383
己二、立自宗384
戊二、讲分类384
己一、相违因384
庚一、讲性相384
庚二、讲分类384
庚三、讲事例384
庚四、建立理由384
己二、不定因386
庚一、讲性相386
庚二、讲分类386
辛一、不共不定因386
辛二、共不定因386
壬一、讲直接不定因387
壬二、讲具余不定因387
壬三、讲非此二随一之不定因388
己三、不成因388
庚一、讲性相388
庚二、讲分类389
辛一、观待意义不成因389
辛二、观待知觉不成因389
辛三、观待立敌不成因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