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黄梅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黄梅戏
  • 王长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63135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164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1227页
  • 主题词:黄梅戏-戏剧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黄梅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前言)1

第一编 源流3

一、从采茶歌到黄梅戏3

别名 传说 采茶调3

小戏到本戏13

小戏与本戏之比较21

二、从乡村草台到城镇花台42

舞台艺术的早期积累42

不应忘却的前辈艺人63

坎坷曲折的发展之途70

愈挫愈强的潮涌之势86

三、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120

在春风中灿然怒放120

用热情创造辉煌132

在曲折中奋力前进139

难以忘怀的生命旅程145

四、从风雪相侵到万紫千红161

新时期的春雨161

在探索中前行166

勇攀新的高峰170

第二编 概论179

一、发生论179

与近代农业文明179

与近代安徽社会185

与近代民间歌谣193

与近代中国戏曲198

二、风格论206

吴楚文化基质206

通俗文化基质212

青春文化基质219

开放文化基质225

三、形态论233

乡土空间233

都市空间236

奔向高潮240

超越自我247

四、发展论252

学者介入252

人才培养257

歌舞渗透262

声屏移植267

五、文学论274

题材274

结构279

人物287

语言293

六、声腔论301

主腔 花腔 三腔301

曲体 旋法 唱法313

南腔与北调327

中味与洋味330

移步与换形332

浅易与深刻335

七、表演论338

早期范式338

当代形态341

未来趋势347

动态个性351

八、剧目论355

《天仙配》355

《女驸马》359

《打猪草》363

《夫妻观灯》364

《无事生非》366

《红楼梦》371

《徽州女人》375

《孔雀东南飞》378

九、人物论383

严凤英383

王少舫388

马兰391

黄新德394

韩再芬396

陆洪非398

时白林400

石挥402

胡连翠405

王士英411

第三编 剧目417

概述417

一、传统剧目418

天仙配418

双救主454

菜刀记·小辞店482

补背褡496

苦媳妇自叹502

二、经典剧目509

天仙配509

女驸马534

打猪草(曲谱本)559

夫妻观灯(曲谱本)571

三、新编剧目581

罗帕记581

无事生非609

红楼梦641

未了情662

风雨丽人行682

徽州女人711

孔雀东南飞734

第四编 谱例与锣鼓763

概述763

一、传统腔体766

来来来(女平词)766

我好比一冤魂飘飘荡荡(女平词)769

陈氏女出家门身背麦袋(女平词)771

生离死别难相会(男平词)774

观二堂好似阎罗宝殿(男平词)775

江水滔滔向东流(男平词)777

可叹爹爹亡故了(男平词)779

魏奎元走上前拽住桶环(男女平词及对板)781

龙养龙来凤生凤(男平词综合板式)786

左牵男 右牵女(女平词综合板式)788

关关雎鸠在后台(彩腔)794

悔不该在荒郊调换白扇(女彩腔)795

风吹马尾条条线(男彩腔)796

今日里是老身我千秋寿庆796

天连地 地连天797

槐荫开口把话提(仙腔)800

一要老龙头上角(阴司腔)801

凤阳调803

凤阳歌(一)804

凤阳歌(二)805

打豆腐(男腔一)805

打豆腐(男腔二)806

打豆腐(女腔)806

打纸牌调807

补背褡调807

烟袋调808

椅子调808

讨学俸(男腔)809

讨学俸(女腔)810

赶狗调811

送绫罗(对板)811

送绫罗调812

十不清调812

纺线纱(女腔一)813

纺线纱(女腔二)814

纺线纱(男腔一)815

纺线纱(男腔二)816

瞧相调816

五月龙船调817

点大麦调817

汲水调(一)819

汲水调(二)819

汲水调(三)820

划船调821

卖杂货调(一)822

卖杂货调(二)822

卖杂货调(三)823

菩萨调(一)824

补缸调(一)824

补缸调(二)825

慢赶牛(山歌)825

点兵(一)826

点兵(二)826

二姑娘观灯827

莲厢调828

莲花落828

小莲花829

大莲花829

小和尚下山调830

五更织绢调830

算命调831

二、发展腔体832

钟声催归832

含悲忍泪834

互表身世835

金鸡叫了五更天838

满工对唱840

槐荫别841

董郎昏迷在荒郊843

爱歌846

满园花草春意浓847

谁料皇榜中状元849

驸马原来是女人850

空守云房无岁月855

到底人间欢乐多858

头戴珠冠压鬓齐860

春蚕到死丝不断862

怎能忘866

晚风习习秋月冷867

绵绵古道连天上869

玉臂里护住汉家业873

当官难875

把我老胡顶到了南墙上879

光阴呀,你也这般不仗义880

海滩别885

忽听琵琶887

梦会891

哭城895

贤弟妹到后堂两眼哭坏905

大雪严寒910

望你望到谷登场913

为儿挡风霜914

花之歌915

烟雨蒙蒙一把伞917

小花伞920

风有意 雨有情922

手捧着血迹斑斑日月镜925

血泪化作风雨骤929

不能走932

我走了934

三、新创腔体937

眉清目秀美容貌937

一月思念938

杜鹃红939

我是轻烟一缕940

安徽美941

不要怨我942

雨打农家竹篱笆944

家是什么946

才领会948

有一颗星星正在跳舞949

四、唱腔锣鼓951

平词六槌951

平词一字锣951

一枝梅951

一枝花952

小锣一枝花952

平词二槌952

平词软二槌952

平词十三槌半952

平词九槌953

平词一槌953

平词收槌953

凤点头953

挂板一槌953

软一槌954

踩板锣954

帮腔锣954

平词双哭板锣954

喊氏锣955

彩旦锣955

惊梦锣955

八板锣955

火攻哭板锣956

三条箭956

散槌956

小锣凤点头956

花腔长槌956

花腔六槌957

花腔四槌957

花腔二槌957

花腔一槌957

单拗957

花腔硬一槌958

花腔十三槌半958

花腔三槌958

花腔五槌958

擦锅锣958

呀嗬锣959

道锣959

花腔小五锣959

小郎锣959

蛤蟆跳缺959

顺单子960

五、身段锣鼓961

推公车961

毛头锣961

小锣出场锣961

小锣花五槌961

小锣花三槌962

七字锣962

六、黄梅戏唱腔板式一览表963

第五编 传记967

一、幕前人物967

胡普伢967

丁永泉(丁老六)968

潘璟琍969

张云风972

麻彩楼974

黄宗毅977

刘广慧979

杨俊981

吴琼983

吴亚玲985

李文987

蒋建国988

赵媛媛990

张辉992

二、幕后人物995

洪海波995

王文治996

乔志良998

金全才(金芝)1000

班友书1003

王兆乾1005

刘云程1007

方绍墀1009

孙怀仁1011

王长安1012

徐代泉1015

陈精根(精耕)1018

徐志远1020

陈儒天1023

程学勤1025

三、社会人物1027

刘琼1027

岑范1029

第六编 文选1033

一、说人1033

知识分子艺人洪海波1033

严云高传略1035

勤奋的一生1038

严凤英唱腔初探1039

潘璟琍的舞台生涯1051

一个难得的好演员1058

为山花常艳苦追求1060

孜孜追求 壮心不已1062

二、说戏1065

《天仙配》导演手记1065

看《天仙配》1069

从《天仙配》的改编谈到接受戏剧遗产问题1071

《天仙配》的文化意义1072

左思和与《女驸马》1073

新颖的喜剧 动人的喜剧1075

《夫妻观灯》里的美感1076

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1076

《砂子岗》中恶婆婆的形象1085

一个既可笑又可爱的角色1086

王少舫谈《董永卖身》唱腔1086

寄宝玉1091

找回平易1093

“深井”的崩塌1094

健康的美学1095

生命的秋千1099

三、说事1100

坤记书局与黄梅戏1100

怀宁早期的黄梅戏班社和伶工1101

“黄梅调”的初步调查1102

进一步整理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浅见1104

一次有意义的尝试1106

黄梅戏进入安庆城演出之最早文字记载1107

城内唱“花鼓”城外动刀枪1107

光辉的篇章1109

王少舫在安大谈艺1109

厉慧良先生谈黄梅戏1111

《天仙配》故事流传的历史地理考察1112

赴港演出漫记1115

省委书记与黄梅戏回“娘”家1118

我和《徽州女人》1120

从画到剧的亲身体验1121

吴琼谈黄梅歌1123

“杂交”是一条可行的路1123

黄梅戏和青阳腔及其他剧种的关系1124

明清民歌时调与黄梅戏剧本文学1127

新时期的安徽黄梅戏1135

中国戏曲的走向与黄梅戏的历史地位1137

优势论1141

黄梅戏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作用1147

黄梅季说黄梅戏1149

附录1158

黄梅戏发展大事记1158

后记11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