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16324.jpg)
-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政权建设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第二十八章 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组织3
第一节 早期中共组织的建立3
一、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3
二、“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组织的演变5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组织的发展6
一、普遍建立中共各级地方组织6
二、在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中发展党员8
三、公开建党,继续壮大党员队伍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组织的建设与挫折11
一、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的教育,整党和党员登记11
二、一九五七年整风整党13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整党13
四、从“文化大革命”中共组织全部砸乱到恢复组织生活14
第四节 新时期中共的建设和整党15
一、以整党为核心的全面整顿16
二、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进行整党17
第二十九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0
第一节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建立和演变20
第二节 新的历史时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22
第三节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工作25
一、抓大事议大事,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问题25
二、积极慎重地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6
三、依法开展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工作27
四、按照法律程序决定人事任免27
第三十章 地方人民政府29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民主政府的建设29
一、省级民主政府的建立及沿革29
二、县民主政权的建立及机构设置34
三、在广大农村实行民主建政3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府建设35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省人民政府36
二、合省后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36
三、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37
四、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方政府建设42
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42
二、市、县、乡人民政府42
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施政情况44
第三十一章 司法、公安和民政、外事工作47
第一节 人民法院47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49
第三节 司法行政和公安工作52
一、司法行政工作52
二、公安工作54
第四节 民政和外事工作59
一、民政工作59
二、外事工作64
第三十二章 地方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70
第一节 地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70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经济调整时期70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71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71
第二节 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73
一、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73
二、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73
三、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74
四、与“三胞”和海外友人的联络工作加强74
第三节 民主党派75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员会75
二、中国民主同盟黑龙江省委员会76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黑龙江省委员会77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黑龙江省委员会77
五、中国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78
六、中国农工民主党黑龙江省委员会筹备组78
第三十三章 人民团体80
第一节 工会80
一、解放后工会组织的发展历程80
二、工会组织的作用83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85
一、解放后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历程85
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87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89
一、妇女组织的发展历程89
二、妇联组织的作用91
第四节 其他社会团体94
第五编 地区建设103
第三十四章 黑龙江省首府——哈尔滨市103
第一节 天鹅项下的珍珠103
第二节 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05
一、五十年代建立的雄厚基础105
二、动力之乡、工具之城106
三、独具风格的轻纺工业109
四、发展中的化工、医药工业110
第三节 东北地区北部的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111
一、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111
二、日趋繁荣的商品流通中心112
三、阔步迈入国际市场114
第四节 日益兴旺的郊县农村115
一、城市副食品基地的建立115
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115
三、农机、水利和科研成果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116
第五节 正在发展的市政建设和科教文事业116
一、市政旧貌换新颜116
二、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荟萃117
三、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18
四、北方著名的游览胜地119
第三十五章 西部中心城市——齐齐哈尔市120
第一节 卜奎的新兴120
第二节 以重型为特色的工业123
一、机械、冶金工业124
二、电力工业125
三、化工工业126
四、食品工业126
五、纺织工业126
第三节 种植和养殖业127
第四节 科技、文教、体育、卫生事业129
第五节 新兴的旅游业131
第六节 中心城市作用132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132
二、繁荣的城乡市场133
三、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134
四、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联合134
第三十六章 东南部中心城市——牡丹江市136
第一节 牡丹江畔的新城市136
第二节 新兴的工业139
一、蓬勃发展的化学和石油工业140
二、门类齐全的机械冶金工业140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141
四、日益发展的纺织工业141
五、潜力巨大的电力工业142
六、振兴中的森林工业142
第三节 发达的农业143
一、取粮于川,致富于山143
二、农业“四化”和农业科技硕果累累144
三、农村开始走上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145
第四节 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的经济贸易中心146
一、东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146
二、重要的贸易中心146
三、区域性的经济中心147
第五节 城市建设148
一、美丽多姿的新城148
二、日益兴旺的旅游业149
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150
第三十七章 三江平原中心城市——佳木斯市152
第一节 崛起的工业经济153
一、造纸工业154
二、防爆电机、电器工业154
三、农业机械工业155
四、矿山机械和锻压机械155
五、食品工业156
六、纺织工业156
七、医药工业157
第二节 开发中的农业基地157
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57
二、优良的天然牧场158
三、鲑、鲟、鳇鱼的主要产区159
四、综合性的林业经济160
第三节 交通枢纽及区域性商业中心160
一、三江通衢160
二、三江平原经济区的中心162
三、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164
第四节 蓬勃发展的边陲文化164
一、悠久的文化历史164
二、壮丽奇特的山川风物165
三、迅速发展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167
第三十八章 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大庆市168
第一节 新兴的石油城168
第二节 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业的建设170
一、中国最大的油田170
二、欣欣向荣的石油化工172
三、成果累累的科技事业173
四、工农结合的新型矿区175
第三节 总结经验,不断前进178
第三十九章 四大煤城181
第一节 高产矿区鹤岗市181
一、基本情况181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183
第二节 以煤为主综合发展的鸡西市185
一、自然概况及历史沿革185
二、煤炭工业的现状187
三、发展迅速的地方工业189
四、煤城中兴190
第三节 发展中的双鸭山市191
一、基本情况191
二、经济优势194
第四节 新兴煤城七台河市194
一、概况194
二、新崛起的煤炭工业195
三、发展较快的其他工业197
四、城市建设197
五、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198
第四十章 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199
第一节 “红松的故乡”伊春市199
一、历史沿革和自然概况199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200
三、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202
第二节 “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地区204
一、林海明珠204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205
三、林区开发的巨大成就207
第四十一章 边境和口岸城市210
第一节 北疆重镇黑河市和黑河地区210
一、北疆门户210
二、界河商港212
三、塞上宝地214
第二节 陆路口岸绥芬河市217
第三节 两江汇合的同江市220
第四十二章 绥化地区223
第一节 历史发展简况223
第二节 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225
一、水利建设成效显著225
二、农机事业逐步发展226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227
四、农村经济日益繁荣228
第三节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地方工业229
一、具有资源优势的食品工业229
二、蓬勃发展的纺织工业230
三、新兴的化工和塑料工业231
四、为支农、支轻服务的机械工业231
第四节 外贸产品生产综合基地初具规模232
第四十三章 松花江地区234
第一节 历史发展概况234
第二节 重要的粮食产区236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农村经济237
第四节 发展中的地方工业238
一、食品工业239
二、建筑材料工业240
三、纺织工业240
四、医药工业240
五、木制品加工业241
第五节 北方特色的旅游事业241
结束语243
附录一 黑龙江省大事记250
附录二 黑龙江省历届领导人名录338
附录三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表359
彩色插图目录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