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银行监管规避剖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侯太领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6198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银行监管-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银行监管规避剖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金融安全与银行监管规避1
第一节 银行的脆弱性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2
一、银行业的经济核心地位2
(一)银行是经济运行的中介和社会信用之基2
(二)银行的创新功能和社会风险吸收功能无可替代3
(三)虚拟经济下银行业固有风险急速扩散进一步凸显其核心地位5
二、银行的脆弱性6
(一)何谓银行的脆弱性6
(二)银行脆弱性的成因7
(三)中国银行业的脆弱性8
三、金融和经济安全取决于银行的安全10
第二节 金融安全体系11
一、金融安全网制度11
(一)存款保险制度11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12
二、银行业监管制度13
三、主权信用支持14
四、金融安全体系的梯次性15
第三节 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和制度功能16
一、银行监管理论和资本监管的制度基础16
(一)银行监管理论16
(二)资本监管理论20
二、监管资本及其功能23
(一)监管资本的含义23
(二)监管资本的功能24
三、银行资本监管的主要制度规则及其约束效力25
第四节 银行监管规避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经济健康27
一、银行监管规避行为导致监管“失灵”并引发金融危机27
二、控制银行监管规避行为方能防止金融危机28
(一)金融危机暴露了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类型及手法28
(二)从银行监管规避的视角对监管制度缺陷和金融危机进行反思30
(三)金融创新多数出于监管规避的动机31
(四)控制监管规避行为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31
第二章 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模式及实例分析33
第一节 监管规避行为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33
一、对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界定33
(一)监管规避行为的构成34
(二)银行监管规避与监管资本套利34
(三)银行监管规避与监管套利35
二、银行规避资本监管制度的现象呈现逐步扩大化的趋势36
三、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基本模式38
(一)契约型监管规避行为38
(二)非契约型监管规避行为39
第二节 银行基于契约的监管规避实例分析39
一、墨西哥银行通过掉期协定规避资本监管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实例分析40
(一)银行签订掉期协议规避监管约束40
(二)监管规避的路径分析41
(三)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案例及监管规避路径分析42
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规避监管约束实例分析43
(一)银行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进行证券化案例43
(二)银行规避监管制度的路径分析45
(三)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规避监管制度的其他模式概述47
三、高盛公司规避监管欺诈金融投资者案例49
(一)“高盛欺诈门”的事实经过及所采用的交易结构49
(二)“高盛欺诈门”案例中涉及的监管规避问题51
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共管基金”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案例52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以“共管基金”方式处置不良资产52
(二)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各项监管指标的其他措施53
(三)韩国所创设的“共管基金”模式及其中存在的监管规避问题54
五、创制和发行混合型资本工具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实例56
(一)混合资本工具及其监管资本补充功能56
(二)银行通过使用混合型资本工具改善监管指标实例56
(三)混合型资本工具规避监管制度的路径分析57
六、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在表外从事间接融资业务实例分析58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本义和监管定位58
(二)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在表外揽存放贷实例59
(三)规避路径:以表外发行理财产品之名行表内融资之实61
(四)银行间合作发行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规则62
七、创制信用违约互换产品规避信贷风险敞口限制实例62
(一)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62
(二)银行利用CDS规避信贷风险敞口限制的操作实例62
第三节 非契约型的监管规避操作实例分析63
一、美国五大投行设立“合并受监管实体”规避监管制度案例64
(一)五大投行为逃避域外监管限制而主动要求本国监管当局强化监管64
(二)“合并受监管实体”计划的监管规避路径65
二、利用影子银行体系规避银行业监管实例66
(一)影子银行及其特点66
(二)影子银行体系内在的监管规避机制68
(三)影子银行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描述68
三、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混同使用规避监管资本规则实例分析69
(一)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的区分及其对于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69
(二)同一笔资产划入不同账户的监管规避效果实例分析70
四、其他非基于契约的监管规避行为模式73
(一)“摘樱桃”模式73
(二)选择适用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数值73
(三)利用内部资本计量工具规避资本监管74
(四)变更受监管主体74
第三章 金融创新产品规避监管制度的路径分析75
第一节 金融创新产品是监管规避行为的主要载体75
一、监管规避行为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动因相同且路径重合76
(一)银行规避监管制度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完全相同76
(二)银行规避监管规则和进行金融创新的行为路径重合79
二、金融创新产品和监管规避行为的本质都是民事合同80
(一)任何金融创新产品都可以被分解为一个或一组相互关联的民事合同80
(二)监管规避行为的法律本质也是民事合同81
第二节 金融创新产品规避监管规则的实现路径81
一、金融创新产品规避监管规则的经济实现路径82
二、金融创新产品规避监管规则的法律实现路径83
(一)路径之一:产品合同权利义务的对等84
(二)路径之二:潜在民事责任的错配85
(三)民事责任错配的规避机制因属于商业风险而具有合法性87
三、金融创新产品规避监管检查的路径88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产品规避监管制度的内在机制分析89
一、资产证券化核心制度机制的监管规避功能90
(一)真实出售机制与监管规避90
(二)特殊目的机构与监管规避93
(三)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制度的虚伪性95
(四)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制度的监管规避功能解析97
二、新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监管规避功能及路径100
(一)新型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结构100
(二)CDO产品规避资本监管规则的主要路径103
三、证券化相关监管规则的完善过程以及为阻断监管规避路径而进行的探索104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创新产品的监管规避路径分析106
一、中国实施资本监管的制度框架及银行规避监管制度的动因分析106
(一)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法律框架及核心制度106
(二)中国银行业规避监管制度的主要动因分析108
二、银行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规则的机制分析109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初始定位和典型法律结构110
(二)理财产品规避资本监管和证券化管制规则的主要路径112
(三)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完善过程和现存问题116
三、中国其他金融创新行为的监管规避机制分析117
(一)债务资本工具及其他创新产品的交叉持有117
(二)以主权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创新行为118
第四章 银行规避监管制度的原因120
第一节 审慎监管制度之下的银行资本重负120
一、资本监管的制度变迁及银行资本负担的加重趋势120
(一)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变迁120
(二)银行资本负担不断加重的趋势122
二、银行监管资本具有税负的效应124
(一)公司的资本弱化冲动124
(二)监管资本是一种监管税收125
三、资本监管制度的阶段化更迭与监管规避手段的同步演进126
第二节 现行银行监管制度体系存在缺陷128
一、银行资本监管理论存在固有缺陷128
(一)银行资本的多重性及监管资本的虚拟化为规避行为预留了空间128
(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存在争议129
(三)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存在不足129
二、资本监管国际通行规则存在漏洞130
(一)巴塞尔协议Ⅰ的漏洞130
(二)巴塞尔协议Ⅱ的漏洞131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漏洞134
三、监管权力配置及资本监管规则的实现方式陷入困局136
(一)加强资本监管法规的实施是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136
(二)监管体制中的权力配置之困——银行监管规则的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137
(三)监管的模式与方法之争——银行监管规则的实现方式不确定139
第三节 银行监管的目标背离了金融法律规制的目标141
一、金融法律规制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141
(一)金融法律规制与银行监管的区别141
(二)对银行监管的另一种解释——补救金融法律规制之不足142
(三)限制性监管与银行法律规制目标的一致性143
二、银行监管目标背离金融法律规制目标的过程144
(一)金融法律规制的目标与银行监管的目标144
(二)银行监管目标的变迁历史和背离的产生145
三、银行监管目标的背离是导致监管规避现象的重要原因147
(一)银行监管目标背离的集中体现是对法律风险的界定存在错位147
(二)民事责任的价值及其对银行风险监管的意义149
(三)民事责任的价值评判功能有助于阻断银行实施监管规避行为的路径151
第四节 监管规避行为的法律责任约束机制不完善154
一、银行监管规避行为合法抑或违法154
(一)监管规避行为所产生的基本法律关系154
(二)银行监管规避是一种法律规避行为155
(三)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合法性分析156
二、监管规避行为的法律后果存在失当性158
(一)根据现行有效的监管依据无法对银行的监管规避行为科以行政责任159
(二)银行规避监管制度只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承担经济法律责任160
(三)银行因为规避监管制度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有效的161
三、监管规避行为存在特殊免责机制165
(一)金融创新(规避行为)具有特殊的违规合理性效应165
(二)监管规避行为的责任主体是缺失的166
四、传统法律责任制度在虚拟经济形态下丧失了约束功能167
(一)有限责任制度对高杠杆金融实体的适用性受到质疑167
(二)虚拟经济形态下公司代理人的责任约束机制值得检讨168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民事责任需要重新界定170
第五章 控制银行的监管规避行为173
第一节 金融危机之后为控制监管规避行为的立法改进及其评价173
一、国际统一资本监管规则的改进及对监管规避行为的控制173
(一)国际统一资本监管规则的修订过程173
(二)严格资本要求,提高银行监管资本质量174
(三)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权重,削弱其监管规避效果174
(四)引入杠杆率,压缩资本监管与银行规避行为之间的博弈空间175
二、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对于监管规避行为的控制及其评价175
(一)强化银行监管资本的约束限制标准176
(二)确立“沃尔克法则”,控制“影子银行”的监管规避行为177
(三)对银行利用证券化产品和衍生工具规避资本监管的行为进行限制177
(四)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排除创新产品的卸责功能178
(五)完善公司治理和增加高管薪酬透明度178
(六)对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控制银行监管规避行为的效果的评价179
三、其他国家控制监管规避行为的立法改进180
(一)欧盟180
(二)英国180
(三)日本181
四、对各国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的价值取向分析181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审慎性监管与合规性限制监管的融合机制182
一、加强合规管理与合规性限制监管理念的回归182
(一)合规管理与合规性限制监管的关系182
(二)合规性限制监管理念的回归183
二、合规管理机制对于控制监管规避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84
三、建立以行为责任为导向的合规管理机制,控制监管规避行为186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理念融合将会促进监管目标的复位186
(二)合规管理机制是多元监管理念相互融合和监管目标复位的契合点187
(三)完善行为责任约束导向的合规管理机制是控制监管规避行为的有效途径187
第三节 基于虚拟经济背景对相关法律责任制度进行反思和重建188
一、高杠杆金融实体是否适用有限责任与高风险金融实体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189
(一)关于杠杆经营是否构成公司法人地位滥用的辨析189
(二)有限责任是法律专门赋予金融创新产品的制度便利之一191
(三)解决问题的路径——高风险金融实体组织形式的选择191
二、反思和重构银行创新产品应当适用的民事责任归责机制192
三、从监管规避的角度,重新界定银行对金融消费者应担的责任194
(一)超越投资与消费之辩,正确界定金融消费者的范围194
(二)对金融消费者赋权不足以保护其合法权益196
第四节 实现中国金融市场上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平衡规制197
一、完善符合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资本监管法律调控机制197
(一)完善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消除银行规避监管制度的初始动因198
(二)完善对银行实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机制,压缩监管规避行为的空间199
(三)加快金融安全体系相关立法进程,强化资本监管的制度功能200
二、完善我国银行创新产品的监管约束机制200
(一)树立安全与效率平衡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创新产品监管法律制度201
(二)强化银行创新产品的监管控制,防止创新产品结构失衡所带来的风险203
参考文献206
后记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