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 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 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
  • 宋健,巫锡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3494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 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人口转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3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陈卫3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第二次生育率转变3

二 中国的生育率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6

三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粗死亡率持续稳定处于低水平11

四 人口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中国进人了长寿社会12

五 中国死亡率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14

六 中国的人口挑战18

第二章 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刘爽22

一 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24

二 对中国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再思考30

第三章 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顾宝昌35

一 中国的人口态势和社会发展变化35

二 中国计划生育改革和“优质服务”38

三 计划生育的改革和“综合改革”40

四 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和“计生协的发展”44

第四章 中国人口:从现在走向未来&顾宝昌47

一 人口态势47

二 生育政策52

三 未来走向59

第二篇 低生育及其社会后果69

第五章 关于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理论思考&邬沧萍69

一 《决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划时代意义69

二 必须在理论上解决“三个认识不足”的误区71

三 科学掌握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72

四 用科学的价值观全面衡量低生育水平的利害得失74

五 在理论上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是关键77

第六章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刘爽79

一 文献回顾:“性别偏好”的研究视角与进展80

二 研究定位与数据来源81

三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82

四 结论93

第七章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中国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杨菊华96

一 研究背景98

二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103

三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实证研究110

四 总结与思考115

第八章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宋健121

一 对“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的定义121

二 “独生子女”的规模与分布123

三 独生子女的婚配概率和“四二一”家庭结构127

四 “独生子女户”的后顾之忧132

五 结语134

第九章 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基于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杜本峰137

一 问题提出137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139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144

四 结论与思考154

第十章 男孩偏好与儿童健康的性别差异:基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环境的考察&宋月萍 谭琳158

一 引言158

二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男孩偏好以及儿童健康:一个理论框架160

三 数据以及分析方法162

四 描述分析结果164

五 实证分析结果167

六 结论168

第三篇 人口流动及其社会后果175

第十一章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段成荣 孙玉晶175

一 问题的提出175

二 流动人口数据收集方式和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比较177

三 如何依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义流动人口182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段成荣 杨 舸 张 斐 卢雪和187

一 数据来源及流动人口口径的界定188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189

三 结论和讨论204

第十三章 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考&杜 鹏 张文娟210

一 什么是“梯次流动”211

二 “梯次流动”的形式211

三 “梯次流动”的原理213

四 实现“梯次流动”的条件214

五 结论与讨论215

第十四章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陈 卫 吴丽丽218

一 引言218

二 研究回顾219

三 数据与方法221

四 结果与分析222

五 结论与讨论228

第十五章 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孙鹃娟230

一 研究背景230

二 调查数据和研究思路231

三 外出子女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留守老人的影响232

四 政策思考与建议238

第十六章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杨菊华241

一 “同化”( Acculturation)或“融合”(Assimilation)理论的基本演进轨迹243

二 国内相关理论框架述评247

三 概念的厘定与理论框架的建立249

四 结语258

第十七章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周祝平263

一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特点264

二 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挑战268

三 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挑战的战略272

四 总结与讨论274

第四篇 老龄化及其应对策略279

第十八章 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姜向群 丁志宏279

一 对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279

二 我国老年人口的标准应以60岁为宜280

三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281

四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282

第十九章 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误导&侯东民286

一 国际思潮:“人口红利”令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彻底“消失”287

二 中国学者、舆论对“人口红利”的滥用290

三 人口红利误导了什么:扭曲了对中国老龄化进程中基本矛盾的认识294

四 今后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302

第二十章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杜 鹏 武超304

一 文献回顾304

二 中国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306

三 结论311

第二十一章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变化的地区差异:扩张还是压缩?&张文娟 杜鹏313

一 问题的提出313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314

三 研究设计315

四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健康预期寿命316

五 讨论324

第二十二章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姚远327

一 家庭养老概念述评327

二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定义330

三 家庭养老概念再定义的意义334

第二十三章 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姜向群336

一 引言336

二 一个理论学说及其实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此消彼长338

三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独立养老的一个事实341

四 社会养老保险的局限性343

五 发展市场化的养老保障计划344

六 简要结语345

第五篇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应对策略349

第二十四章 从大禹治水看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姚远349

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349

二 我国处理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350

三 基于文化机制的政策构建思路352

第二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蔡林353

一 传统观念的悖谬353

二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354

三 如何化解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59

四 未来的展望360

第二十六章 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应从源头做起&侯东民362

一 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劳动力导致人口膨胀362

二 区位优势必须有效地为城市定位服务363

三 外来低成本农业劳动力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364

四 人口调控战略必须向依靠经济调控转变364

五 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机制重视解决本市人口就业问题365

第二十七章 人口承载力研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张耀军 张正峰 齐晓燕366

一 人口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366

二 对人口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368

三 人口承载力研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370

第二十八章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孟向京374

一 研究意义374

二 研究数据和方法375

三 研究结论376

四 讨论384

第二十九章 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张耀军 陈 伟 张颖387

一 引言387

二 主体功能区中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最大,密度重点、优化开发区最高389

三 主体功能区中人口素质优化开发区最高,限制开发区最低392

四 人口年龄结构以优化开发区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最高396

五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人口约束因素分析398

六 实现主体功能区人口均衡的对策建议400

第六篇 对人口学学科的反思405

第三十章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翟振武 刘 爽 宋 健 段成荣 陆杰华405

一 研究背景405

二 中国的人口学科学研究407

三 中国的人口学教学与培训415

四 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420

五 对人口学人才需求的展望423

第三十一章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宋健427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427

二 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429

三 中国人口学方法发展的不足与展望437

第三十二章 对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重新认识&邬沧萍442

一 为什么现阶段要研究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问题442

二近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论述444

三 对我国人口学学科体系的新认识449

四 对人口学学科体系几个问题的商榷451

五 科学认识人口学的分支学科456

第三十三章 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翟振武459

一 人口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快速扩大460

二 与人口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462

三 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462

四 人口研究机构增加,学校交流频繁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