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简史
  • 张思恩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15792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古代史-中国 中国-古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原始社会1

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1

第一节 中国的猿人1

目录1

一、元谋人、蓝田人2

二、北京人2

第二节 中国的智人4

一、早期智人4

二、晚期智人阶段的文化和氏族公社的产生5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分布8

第二章 氏族公社8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与繁荣8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9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关系12

四、图腾崇拜和原始艺术14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4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14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15

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7

四、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关系18

五、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的解体19

六、部落联盟和联盟之间的战争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20

第二编奴隶社会23

第一章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夏、商23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3

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3

二、夏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25

三、夏朝的灭亡27

第二节 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发展28

一、商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28

二、商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机构29

三、商朝的社会经济32

四、商朝的灭亡34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36

第二章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38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及其统治38

一、周朝的建立38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41

三、奴隶制国家的强盛43

第二节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44

一、井田制度44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45

一、西周后期的社会危机48

第三节 西周的衰亡48

二、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50

三、宣王中兴和西周灭亡50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春秋52

第一节 诸侯争霸52

一、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52

二、霸主迭兴53

三、弭兵运动58

一、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的发展59

四、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59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59

二、土地私有的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61

三、工商业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者的活跃62

第三节 反抗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斗争64

一、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64

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65

第四节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67

一、老子和《道德经》67

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68

三、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69

四、《孙子兵法》70

五、科学技术71

第三编封建社会74

第一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74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形成74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74

二、封建集权制度的形成79

第二节 战国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80

一、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的发展81

二、手工业的发展83

三、商业和都市85

四、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86

第三节 兼并战争和秦统一中国88

一、齐魏争雄和徐州会盟88

二、 “合纵”与“连横”的斗争90

三、长平之战与赵国的衰落93

四、秦统一中国94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96

一、诸子百家96

二、史学与文学艺术102

三、科学技术105

第二章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108

第一节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108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08

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111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15

第二节 秦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119

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119

二、大泽乡起义和农民政权的建立121

三、项梁、项羽起兵与巨鹿之战123

四、刘邦八关与秦朝的灭亡125

五、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126

第三章 西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30

第一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30

一、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130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32

三、西汉的赋役制度138

第二节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140

一、“汉承秦制”140

二、中央集权的初步加强142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5

一、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50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150

二、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54

三、西汉与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159

第四节 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161

一、西汉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61

二、王莽改制164

三、绿林、赤眉、铜马农民起义168

四、东汉建立与统一中国170

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72

一、加强中央集权制172

第四章 东汉的统治和黄巾起义172

二、恢复生产的措施175

三、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77

四、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179

第二节 东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对外关系181

一、南匈奴和北匈奴181

二、班超出使西域182

三、羌族人民的反抗斗争184

四、乌桓、鲜卑和东北各族184

五、南方及西南各族185

六、东汉对外关系的新发展186

第三节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87

一、外戚与宦官的专权187

二、清议与党锢191

三、桓灵的腐朽统治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94

第四节 黄巾大起义196

一、张角与太平道196

二、黄巾大起义197

三、黑山黄巾与青徐黄巾199

四、汉中的农民政权200

五、黄巾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201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203

一、哲学和宗教203

二、史学、文学、艺术207

三、科学技术212

第五章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期统一217

第一节 三国鼎立及其政治经济217

一、军阀混战与曹操统一北方217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

三、曹魏的政治和经济226

四、诸葛亮治蜀229

五、孙吴对江南的开发232

一、西晋统一中国234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234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235

三、八王之乱240

四、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与西晋的灭亡241

第六章 十六国和东晋247

第一节 北方各族的割据政权247

一、十六国时期的混战247

二、淝水之战后的北方252

一、“王与马,共天下”253

第二节 东晋253

二、东晋的北伐256

三、淝水之战257

四、门阀政治的腐朽与农民起义259

第七章 南朝和北朝264

第一节 宋齐梁陈的更替264

一、宋齐梁陈的更替264

二、南朝的阶级关系268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273

一、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277

第二节 北朝黄河流域的各族大融合277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78

三、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284

四、北魏的分裂与北周统一北方28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291

一、哲学与宗教291

二、史学、地理学与文学艺术297

三、科学技术303

第一节 隋朝的政治和经济307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307

第八章 隋朝的统一和隋末农民起义307

二、隋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09

三、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与社会经济的繁荣311

四、隋与边疆各族的关系317

第二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320

一、隋炀帝的暴政320

二、农民大起义325

三、隋的灭亡327

四、唐朝的建立与统一331

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334

第一节 唐朝前期的政治334

第九章 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334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38

三、武则天的统治343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347

第二节 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350

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350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52

三、手工业的发展353

四、城市、商业、交通356

一、唐与东、西突厥的和战358

第三节 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358

二、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置360

三、唐与回纥的经济文化联系361

四、靺鞨族与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的建立362

五、唐与吐蕃关系的发展363

六、唐与南诏的关系364

第四节 唐朝的对外关系367

一、唐朝的对外政策367

二、唐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368

三、唐与印度的关系371

四、唐与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373

第五节 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374

一、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374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378

三、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381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385

第六节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389

一、唐末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89

二、农民起义的发生和经过392

三、农民起义的失败和历史意义397

一、宗教与哲学400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400

二、文学与艺术404

三、史学和经学411

四、科学技术413

第十章 五代十国、辽、北宋、夏的并立417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辽的建立417

一、五代更替和十国割据417

二、中原社会生产的残破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20

三、契丹的兴起和南侵422

四、周世宗柴荣的改革424

一、“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425

第二节 北宋的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关系425

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426

三、北宋与辽的关系427

四、西夏的建立与宋夏关系429

第三节 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432

一、阶级关系与赋役制度432

二、王小波李顺起义434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435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440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440

二、王安石变法444

三、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447

第五节 金的兴起和北宋灭亡448

一、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朝的建立448

二、辽的灭亡450

三、靖康之变与北宋灭亡451

第十一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454

第一节 宋金和战与“绍兴和议”454

一、南宋的建立和宋高宗的投降政策454

二、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458

三、钟相、杨么起义459

四、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462

五、“绍兴和议”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464

第二节 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466

一、南宋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466

二、南宋的腐朽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470

第三节 金统治下的北方社会471

一、金统治中原和女真族的封建化471

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74

三、金的残暴统治与红袄军起义475

一、铁木真和蒙古政权的建立478

第十二章 元朝的大统一478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478

二、夏、金的灭亡480

三、元朝建立和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483

四、元朝的疆域和大统一的历史意义485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和经济487

一、元朝的统治政策和政治制度487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491

三、民族歧视政策和阶级压迫495

一、元末的腐朽统治和社会矛盾498

第三节 红巾军大起义498

二、红巾军起义499

三、朱元璋势力的壮大501

四、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503

第四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504

一、哲学与宗教504

二、史学509

三、文学512

四、科学技术515

一、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521

第十三章 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521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521

二、“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526

三、明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28

四、明政府与边疆各族联系的加强530

第二节 明中期的政治经济危机与张居正的改革533

一、宦官专权与明中期的政治危机533

二、土地集中和农民起义535

三、张居正的改革539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541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541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44

三、城市人民的反封建斗争546

第四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547

一、郑和下西洋547

二、倭寇之患与援朝战争550

三、反对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斗争552

第五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556

一、满族的兴起和清的建立556

二、明后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561

三、明末农民大起义564

第十四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572

第一节 清军入关和各地的抗清斗争572

一、清军入关和民族矛盾的激化572

二、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574

三、南明军民的抗清斗争576

四、江南广大军民的英勇抗清斗争578

第二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581

一、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581

三、法律措施584

二、军事制度584

四、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585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87

一、削平三藩和统一台湾587

二、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590

三、“改土归流和对西南地区管理的加强594

四、平定准噶尔叛乱,经略西北边疆596

五、平定西藏叛乱和对西藏管理的加强600

六、清代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02

一、恢复生产的各项措施605

第四节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05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09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613

第五节 清朝前期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616

一、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616

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618

三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620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624

一、哲学624

二、文学与艺术631

三、考据学、历史学和文献汇编635

四、科学技术6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