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中医学 上
  •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5
  • 标注页数:67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7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中医学基础3

第一篇基础理论部分3

第一章 祖国医学发展史概况3

目 录3

荆芥紫苏(附:苏子苏梗)防风白芷麻黄(附:麻黄根)4

二、发散风热药 214

桂枝细辛辛夷花苍耳子生姜葱白4

一、原始社会时期医药知识的萌芽4

二、奴隶社会时期医疗实践的初步发展5

(一)战国、秦汉至隋8

三、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8

(二)唐宋至元13

(三)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17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中医西医两个体系21

五、社会主义社会开展中西医结合,为创立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努力23

结束语25

第二章 阴阳与五行27

第一节阴阳2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28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29

第二节五行3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33

二、对五行学说的看法34

三、五行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问题36

第三章脏腑与经络41

第一节脏腑41

一、五脏42

(一)心(附:心包络)42

(二)肝43

(三)脾44

(四)肺45

(五)肾(附:女子胞)46

二、六腑48

(一)胆49

(二)胃49

(三)小肠49

(四)大肠49

(五)膀胱50

(六)三焦50

三、脏腑组织间的关系5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1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4

四、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55

(一)精55

(二)气57

(三)神59

第二节经络59

一、十二经脉60

化脓性中耳炎 1171

二、奇经八脉78

第四章病因与病理82

一、六淫83

第一节病因83

(一)风85

(二)寒86

(三)暑87

(四)湿87

(五)燥88

(六)火(热)89

二、疫疠90

三、七情91

四、饮食不节91

五、劳逸过度92

附:痰饮93

一、表里出入95

第二节病理95

二、上下升降96

三、寒热进退97

四、邪正虚实98

五、气血失调99

六、阴阳盛衰102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103

(一)一般观察103

第一节诊法103

一、望诊103

(二)局部观察105

二、闻诊113

(一)听声音114

(二)嗅气味114

(一)问寒热115

三、问诊115

(二)问汗116

(三)问头身117

(四)问胸腹119

(五)问饮食120

(六)问二便121

(七)问睡眠123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123

(九)问小儿124

四、切诊124

(一)切脉124

(二)触诊132

第二节辨证133

一、八纲辨证133

(一)表里134

(二)寒热135

(三)虚实136

(四)阴阳137

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138

(一)《伤寒论》六经病辨证139

(二)温病之卫、气、营、血病和三焦病辨证142

三、脏腑辨证146

(一)心病146

(二)肝病148

(三)脾病152

(四)肺病154

(五)肾病157

(六)胃病160

(七)小肠病161

(八)大肠病161

(九)膀胱病162

附一:五脏气、血、阴、阳虚证鉴别简表163

附二:五脏气、血、阴、阳实证鉴别简表164

附三:十二经脉见证164

第六章 治疗法则168

第一节治法的特点168

一、治病求本168

二、标本缓急169

三、正治与反治170

四、祛邪与扶正171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72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73

七、虚实补泻173

(一)汗法174

一、八法的运用174

第二节治法的运用174

八、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174

(二)吐法176

(三)下法177

(四)和法178

(五)温法179

(六)清法179

(七)补法180

(八)消法182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183

二、常用的治疗方法184

药物部分192

第二篇药物方剂部分192

第一节中药的来源192

第一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192

第二节药物的性能193

一、四气五味193

二、升降浮沉194

三、归经196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196

第四节中药的用法198

一、配伍198

二、用药禁忌199

三、剂量200

第二章 临床常用药物202

第一节解表药202

一、发散风寒药204

三、发散风湿药222

豆豉薄荷桑叶菊花(附:野菊花)牛蒡子柴胡(附:银柴222

胡) 葛根(附:葛花)升麻蝉蜕浮萍草222

羌活独活秦艽桑枝苍术木瓜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231

豨莶草老鹳草藁本231

第二节祛暑药231

香薷藿香佩兰青蒿(附:青蒿子) 白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绿豆(附:绿豆衣)西瓜翠衣(附:西瓜)第三节泻下药237

一、攻下药239

大黄芒硝(附:玄明粉)黑白丑242

二、润下药242

火麻仁郁李仁蜂蜜(附:露蜂房)245

第四节驱虫药245

使君子槟榔苦楝皮鹤虱雷丸榧子南瓜子250

第五节祛寒药250

干姜(附:炮姜)高良姜吴茱萸薤白草豆蔻毕澄茄丁香258

艾叶荔枝核小茴香川椒258

第六节清热药258

一清热泻火药260

二、清热燥湿药268

叶(附:竹叶)胖大海水红花子268

石膏知母芦根栀子夏枯草青葙子决明子竹茹淡竹268

三、清热解毒药275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地肤子275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288

青黛山豆根 马勃射干败酱草(附:苣荬菜花)马齿苋288

白头翁草河车贯众漏芦288

四、清热凉血药288

第七节止咳化痰平喘药296

紫草白薇犀角296

地黄(附:鲜地黄) 玄参茅根(附:茅花)丹皮地骨皮296

一、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298

杏仁(附:甜杏仁)桔梗半夏百部紫苑款冬花白果旋复花306

(附:金沸草) 白附子莱菔子(附:莱菔英地枯罗) 白芥子南星(附:胆星)二、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306

前胡 枇杷叶瓜蒌(附:天花粉) 桑白皮 白前马兜铃(附:青木香)葶苈子天竺黄竹沥瓦楞子牛黄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药313

沙参麦冬天冬川贝母(附:浙贝母)百合317

第八节理气药317

第九节消导药330

橘皮(附:橘红橘核橘络橘叶)青皮枳实(附:枳壳)厚330

腹皮香橼皮沉香柿蒂(附:柿霜)330

朴(附:厚朴花)香附木香乌药砂仁 白蔻仁川楝子大330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鸡内金334

第十节理血药334

一、止血药335

仙鹤草三七白芨血余棕榈乌贼骨大小蓟藕节槐花344

(附:槐角)地榆侧柏叶蒲黄茜草344

二、活血药344

丹参赤芍川芎郁金姜黄五灵脂延胡索丝瓜络(附:358

丝瓜藤丝瓜叶) 桃仁(附:桃叶桃花) 红花(附:藏红花)泽兰益母草(附:茺蔚子)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皂角刺(附:皂角、皂角子)第十一节渗湿利水药358

茯苓(附:赤茯苓茯苓皮茯神) 猪苓泽泻车前子(附:车373

前草)茵陈 防己 通草 木通 滑石薏苡仁(附:薏苡根)冬瓜皮(附:冬瓜子)萹蓄 瞿麦 赤小豆 金钱草 海金沙土茯苓冬葵子萆薢第十二节安神镇惊药373

一、安神药374

二、镇惊药380

酸枣仁柏子仁草蒲远志合欢皮(附:合欢花)朱砂琥珀380

磁石380

钩藤天麻 白蒺藜僵蚕(附:蚕沙) 龙骨(附:龙齿)牡蛎代赭石石决明真珠母(附:真珠)地龙全蝎蜈蚣羚羊角第十三节固涩药391

五味子莲子(附:莲子心石莲子莲须莲房荷叶荷梗)401

诃子椿樗白皮肉豆蔻浮小麦金樱子桑螵蛸伏龙肝401

赤石脂芡实乌梅米壳401

第十四节补养药401

一、补气药404

党参黄芪 人参(附:人参芦人参叶) 白术 山药(附:山药藤)黄精甘草二、补阳药411

附子(附:乌头)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肉苁蓉 仙茅补骨脂421

益智仁菟丝子狗脊杜仲续断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421

角霜)421

三、补血药421

当归熟地 白芍阿胶紫河车(附:坎?)何首乌(附:夜交428

藤)鸡血藤龙眼肉牛膝428

四、补阴药428

二、胆437

一、肝437

(附:龟板胶)鳖甲西洋参437

附一:脏腑用药规律437

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桑寄生龟板437

三、心438

四、小肠438

五、脾438

六、胃439

七、肺439

八、大肠440

九、肾440

十、膀胱441

附二:备用药442

一、解表药442

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芫花续随子蜣螂虫松子巴豆444

二、泄下药444

三、驱虫药444

柳芽柳叶柳枝 络石藤 芝麻叶 菝葜野葡萄根 追地风444

虎骨千年健白花蛇伸筋草松节透骨草天仙藤徐长卿444

芫荽地椒白菜头柽柳大豆卷蔓荆子土香茹海风藤444

宽筋藤粘身草穿山龙凤仙透骨草石楠藤乌梢蛇茄根444

芜荑石榴根皮445

四、祛寒药445

毕拨红豆蔻胡椒445

五、清热药445

绿萼梅谷精草枳棋子天葵子蜀羊泉蜜蒙花委陵菜翻白448

草木贼草苦丁茶葎草山慈菇橄榄鸭跖草鬼针草蛇448

莓白花蛇舌草铁树猪毛菜海蚌含珠白蔹仙人掌三棵448

针半枝莲白屈菜唐松草 当药 金果榄 鸦胆子 胡黄连448

猫爪草虎耳草石见穿龙葵酢浆草寒水石胡桐泪干蟾448

鱼腥草夜明砂448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448

七、理气药449

锦灯笼紫色棉花花向日葵盘天仙子凤凰衣洋金花黄荆449

子449

一轮贝母甜瓜子蛤壳 海藻昆布 杧果核 礞石 海浮石449

檀香甘松梭罗子玫瑰花 代代花 祁木香 赤包 八月扎450

臭橘叶450

八、消导药450

阿魏莱菔汁鱼枕骨白菜汁450

九、理血药450

卷柏地锦草黄药子山茶花 凤眼草 紫参 荠菜 鸡冠花453

瓦松花蕊石羊蹄百草霜墨汁童便土三七卫矛虻虫453

急性子刘寄奴红娘子路路通凤仙花月季花红曲土鳖453

虫蛴螬水蛭降真香 凌霄花 自然铜 干漆 鼠妇苏木453

酒453

十、渗湿利水药453

榆钱缬草花生叶玳瑁蛇蜕闹羊花金银生铁落454

十二、固涩药454

十一、安神镇惊药454

石苇茶叶紫荆皮半边莲蟋蟀铃兰454

水蓼玉米须抽胡芦 楮实子 灯芯草 凤尾草 椒目泽漆454

禹余粮复盆子五倍子明矾455

十三、补养药455

冬虫夏草锁阳胡桃肉鸡子黄糯米红糖棉花根列当456

麻雀钟乳石冰糖羊肉大枣粳米黑大豆陈仓米盘龙456

参牛乳葱子韭菜子胡芦巴骨碎补淡菜阳起石海参456

十四、芳香开窍药456

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457

十五、外用药457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462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和变化462

第一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462

方剂部分462

松香孩儿茶壁虎密陀僧硇砂藤黄食盐大青盐462

皮蜂蜡蓖麻子蟾酥 血竭 硼砂 象皮 番木鳖木鳖子462

水银斑蝥铅粉芙蓉叶狼毒砒石白降丹炉甘石木槿462

硫磺醋皂矾雄黄石灰银朱樟脑大枫子轻粉铅丹462

二、方剂的加减变化463

1.药味加减的变化464

2.配伍方面的变化464

3.药量加减的变化464

第二节方剂的剂型和服用方法464

一、方剂的剂型464

二、服用方法467

第二章 临床常用方剂468

第一节解表剂468

一、辛温解表468

荆防败毒散470

2.葱豉桔梗汤470

二、辛凉解表470

〔附方〕470

葱豉汤470

1.葱白散(原名神白散)470

桑菊饮474

银翘散474

竹叶柳蒡汤474

三、补益解表474

参苏饮476

加减葳蕤汤476

第二节祛暑剂476

一、清暑477

清络饮478

一、祛暑解表478

2.黄连香薷饮479

藿香正气散479

三、清暑利湿479

香薷散479

〔附方〕479

1.新加香薷饮479

六一散481

〔附方〕481

1.朱砂六一散(原名益元散)481

2.薄荷六一散(原名鸡苏散)481

8.青黛六一散(原名碧玉散)481

三仁汤481

四、清暑益气481

清署益气汤482

第三节祛风湿剂482

一、宣散风湿483

羌活胜湿汤485

麻杏苡甘汤485

川芎茶调散485

二、疏风活络485

第四节清热、泻火剂488

牵正散488

2.宣痹汤488

1.三痹汤488

〔附方〕488

独活寄生汤488

蠲痹汤488

一、清气分热489

石膏知母汤(原名白虎汤)491

〔附方〕491

1.石膏知母加人参汤(原名白虎加人参汤)491

2.石膏知母加桂枝汤(原名白虎加桂技汤)491

8.石膏知母加苍术汤(原名白虎加苍术汤)491

竹叶石膏汤491

二、清营凉血491

清营汤493

犀角地黄汤493

三、气血两清493

四、清热解毒495

化斑汤495

清瘟败毒饮495

普济消毒饮498

五味消毒饮498

黄连解毒汤498

五、解毒消痈498

六、清脏腑热500

醒消丸500

〔附方〕500

犀黄丸500

消痈饮(原名仙方活命饮)500

七、养阴清热508

薏苡附子败酱散(汤)508

大黄牡丹汤508

白头翁汤508

苇茎汤508

泻肺散(原名泻白散)508

清胃散508

〔附方〕508

左金丸508

当归龙荟丸508

〔附方〕508

龙胆泻肝汤(丸)508

导赤散508

香连丸508

第五节润燥剂510

一、轻宣润燥510

清骨散510

〔附方〕510

青蒿鳖甲汤510

桑杏汤513

清燥救肺汤513

沙参麦冬汤513

二、养阴润燥513

第六节泻下剂516

养阴清肺汤516

麦门冬汤516

百合固肺汤(原名百合固金汤)516

一、寒下517

大承气汤521

〔附方〕521

1.小承气汤521

2.调胃承气汤521

3.厚朴三物汤521

4.石膏知母承气汤(原名白虎承气汤)521

5.增液承气汤521

6.导赤承气汤521

7.复方大承气汤521

甘遂通结汤521

二、温下521

五仁丸522

四、补益攻下522

温脾汤522

三、润下522

归参承气汤(原名黄龙汤)524

第七节表里双解剂524

葛根黄芩黄连汤528

凉膈散528

大柴胡汤528

防风通胜散(丸)(原名防风通圣散)528

第八节和解剂528

一、和解少阳528

小柴胡汤531

蒿芩清胆汤531

达原饮531

二、调和营卫531

2.黄芪桂枝五物汤533

三、调和脏腑533

1.小建中汤533

〔附方〕533

桂枝汤533

四逆散538

〔附方〕538

柴胡疏肝散538

解郁养血汤(原名逍遥散)538

〔附方〕538

丹栀解郁养血汤(原名丹栀逍遥散)538

半夏泻心汤538

舒肝和胃散538

痛泻要方538

第九节开窍剂538

一、凉开538

局方至宝丹(散、丸)542

紫雪丹(散、丸)(原名紫雪)542

二、温开542

〔附方〕542

安宫牛黄丸(散)542

万氏牛黄丸542

苏合香丸544

玉枢丹(又名紫金锭)544

第十节熄风止痉剂544

镇肝熄风汤550

天麻钩藤饮550

羚角钩藤汤550

地黄饮子550

玉真散550

第十一节止咳平喘祛痰剂550

一、止咳平喘550

定喘汤558

化饮解表汤(原名小青龙汤)558

麻杏石甘汤558

平喘宁558

苏子降气汤558

二、祛痰558

1.三拗汤558

2.华盖散558

〔附方〕558

麻黄汤558

清肺饮丸558

止嗽散558

杏苏散558

(一)清热化痰559

清肺化痰丸563

止嗽化痰定喘丸563

小陷胸汤563

滚痰丸563

消瘰丸563

〔附方〕563

消瘿气瘰丸563

(二)燥湿化痰563

6.清气化痰丸566

7.半夏白术天麻汤566

5.指迷茯苓丸566

第十二节祛湿利尿剂566

一、燥湿化浊566

〔附方〕566

4.归地二陈煎(原名金水六君煎)566

8.涤痰汤566

2.导痰汤566

1.温胆汤566

二陈汤(丸)566

平胃散569

〔附方〕569

1.柴平汤569

2.不换金正气散569

浣带汤569

二、清热利湿569

茵陈蒿汤573

〔附方〕573

3.排石汤6号573

1.栀子柏皮汤573

2.茵陈四逆汤573

三、利水化湿573

胆道排石汤573

2.大排石汤573

1.三黄排石汤573

〔附方〕573

三妙丸573

〔附方〕573

二妙散(丸)573

八正散573

四、温化水湿578

程氏萆薢分清饮578

〔附方〕578

萆薢分清饮578

五皮饮578

防己黄芪汤578

猪苓汤578

2.胃苓汤578

1.茵陈五苓散578

〔附方〕578

五苓散578

甘露饮578

苓桂术甘汤581

甘姜苓术汤(原名肾着汤)581

实脾饮581

第十三节理气剂581

一、行气582

金铃子散586

暖肝煎586

二、降气586

瓜蒌薤白白酒汤586

半夏厚朴汤586

越鞠丸586

良附丸586

丁香柿蒂汤589

第十四节理血剂589

一、止血589

旋复代赭汤589

济生橘皮竹茹汤589

〔附方〕589

橘皮竹茹汤589

十灰散594

四生丸594

咳血方594

小蓟饮子594

槐花散594

黄土汤594

二、活血祛瘀594

补阳还五汤602

养血柔肝丸602

4.身痛逐瘀汤602

8.少腹逐瘀汤602

复元活血汤602

活血主力丸602

三、调经602

1.血府逐瘀汤602

失笑散602

2.膈下逐瘀汤602

生化汤602

桃仁承气汤602

通窍活血汤602

桂枝茯苓丸602

〔附方〕602

清经汤606

温经汤606

定经汤606

第十五节消导剂606

〔附方〕610

第十六节驱虫剂610

3.香砂枳术丸610

1.曲麦积术丸610

2.橘半枳术丸610

枳术丸(汤)610

木香槟榔丸610

越鞠保和丸610

〔附方〕610

保和丸610

乌梅丸612

连梅安蛔汤612

肥儿丸612

第十七节温里、回阳剂612

一、温中祛寒613

理中丸615

〔附方〕615

附子理中丸615

吴茱萸汤615

二、回阳救逆615

独参汤617

2.术附汤617

三、温经通络617

温阳化水汤(原名真武汤)617

〔附方〕617

参附汤617

四逆汤617

1.芪附汤617

阳和汤619

第十八节补益剂619

一、补气619

补中益气汤624

二、补血624

透脓散624

〔附方〕624

生脉散624

人参胡桃汤624

参苓白术散(丸)624

4.归芍六味汤(原名归芍六君子汤)624

8.香砂六味汤(原名香砂六君子汤)624

2.六味汤(原名六君子汤)624

1.异功散624

〔附方〕624

四味汤(原名四君子汤)624

三、气血双补628

大定风珠628

〔附方〕628

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628

归脾汤628

当归补血汤628

四物汤628

八珍汤629

〔附方〕629

1.十全大补汤(丸)629

2.人参养荣汤(丸)629

8.泰山磐石散629

四、补阴629

一贯煎635

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敞)635

左归丸635

〔附方〕635

大造丸(又名河车大造丸)635

五、补阳635

〔附方〕635

六味地黄丸(汤)(原名地黄丸)635

4.麦味地黄丸635

8.杞菊地黄丸635

2.知柏地黄丸635

1.都气丸635

左归饮635

肾气丸639

〔附方〕639

济生肾气丸(又名加味肾气丸)639

右归饮639

〔附方〕639

右归丸639

五子衍宗丸639

二仙汤639

第十九节安神剂639

一、养血安神640

酸枣仁汤642

甘麦大枣汤642

二、重镇安神642

补心丹(丸)642

安神丸(又名朱砂安神丸)645

磁朱丸(又名神曲丸)645

泻肝安神丸645

第二十节固涩剂645

一、敛汗固表646

玉屏风散647

牡蛎散647

二、涩精止遗647

三、涩肠固脱649

缩泉丸649

金锁固精丸649

四、固崩止带650

养脏汤(原名真人养脏汤)650

固冲汤652

附:备用方剂652

一、解表剂652

九味羌活汤五粒回春丸(丹)652

二、祛暑剂652

清署益气汤(李东垣) 桂苓甘露饮 藿朴夏苓汤 甘露消毒丹(汤) 时疫救急丹三、祛风湿剂653

薏苡仁汤大秦艽汤 撮风散 苍耳子散 大活络丹 五虎追风散四、清热泻火剂654

黄芩汤芍药汤秦艽鳖甲散泻心导赤汤黄芩清肺饮 脏连丸654

石膏熟地煎(原名玉女煎)654

五、润燥剂654

七、表里双解剂655

六、泻下剂655

十枣汤舟车丸麻子仁丸黄芪汤655

琼玉膏五汁饮增液汤655

凉解汤石膏汤大两解汤(原名大青龙汤)656

八、和解剂656

六和汤清脾饮清肝汤656

九、开窍剂656

通关散开关散神犀丹656

十、熄风止痉剂656

羚羊角散建瓴汤生铁落饮二加龙骨牡蛎汤657

十一、止咳平喘祛痰剂657

顺气导痰汤桔梗汤 白前汤三子汤(原名三子养亲汤) 定痫丸十二、祛湿利尿剂658

十四、理血剂659

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核丸四海舒郁丸小半夏加茯苓汤 参赭镇659

气汤 六磨汤木香顺气散659

汤659

汤 白术散木通散易黄汤加味四苓散疏凿饮子 茯苓甘草65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连朴饮 加味二妙丸赤小豆当归散木防己659

十三、理气剂659

十五、消导剂660

养阴通痹汤大黄?虫丸 活络效灵丹得生丹艾附暖宫丸 茜660

根散涌泉散代抵当丸660

十七、温里、回阳剂661

健脾丸 人参启脾丸鳖甲煎丸枳实导滞丸661

十六、驱虫剂661

一号驱蛔汤杀虫丸(原名化虫丸)661

十八、补益剂662

四神丸 当归四逆汤回阳救急汤黑锡丹 附子粳米汤 甘草干662

姜汤662

八珍益母丸二至丸虎潜丸寿胎丸加味金刚丸保真汤 补664

肺汤月华丸鹿角胶丸温中补脾汤大补元煎大补阴丸 封664

髓丹(原名三才封髓丹) 耳聋左慈丸664

十九、安神剂664

养心汤 半夏秫米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定志丸 安神定志丸交泰丸二十、固涩剂664

桃花汤桑螵蛸散固脬汤当归六黄汤666

药名索引666

方剂索引671

第一章 内科部分概说677

下册临床各科疾病677

第三篇内科部分677

目 录677

第二章内科常见疾病678

第一节传染病678

感冒 (包括流行性感冒)678

肺结核681

传染性肝炎684

(一)黄疸型传染性肝炎685

(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687

肠伤寒691

细菌性痢疾695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695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697

支气管炎698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698

(一)急性支气管炎699

(二)慢性支气管炎701

支气管哮喘702

(一)哮703

(二)喘704

肺炎708

肺脓肿711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714

急性胃肠炎714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717

慢性肠炎722

肝硬变724

(一)早期肝硬变724

(二)晚期肝硬变728

高血压病729

第四节心脏血管系统疾病729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733

风湿性心脏病73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741

心力衰竭744

第五节泌尿系统疾病748

肾炎748

(一)急性肾炎748

(二)慢性肾炎751

(三)尿毒症754

泌尿系感染757

泌尿系结石760

第六节血液系统疾病763

贫血76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66

白血病768

(一)急性白血病769

(二)慢性白血病770

第七节神经系统疾病772

脑血管意外772

(一)脑溢血773

(二)脑血栓形成776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777

癫痫779

第八节精神疾病781

神经官能症781

(一)神经衰弱781

(二)癔病783

精神病785

第九节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789

糖尿病789

甲状腺机能亢进792

第十节运动系统疾病794

关节炎794

低热798

第十一节其他疾病798

耳原性眩晕症804

中暑806

附:症状辨证施治表810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失音 咳嗽哮喘心悸不833

寐昏迷痉病(抽搐)厥逆咳血吐血衄血尿血833

便血呕吐呃逆便秘泄泻胸痛胁痛胃脘痛833

腹痛腰痛痿证黄疸水肿积聚消渴癃闭(小833

便不利)淋浊遗尿遗精阳痿833

第四篇妇科部分833

第一章妇科特点833

生理特点833

病理特点835

治疗特点835

月经先期837

第一节月经常见疾病837

第二章妇科常见疾病837

月经后期839

月经先后不定期841

月经量少842

倒经843

闭经844

功能性子宫出血847

绝经期症候群854

第二节妊娠常见疾病856

妊娠恶阻857

先兆流产858

痛经859

妊娠水肿860

妊娠高血压861

先兆子痫861

子痫863

异位妊娠863

第三节产后常见疾病866

产后恶露不止867

产后关节痛869

产后缺乳871

第四节妇科杂病872

盆腔炎872

子宫脱垂876

癥瘕877

不孕症879

第五篇儿科部分885

第一章 儿科特点885

生理特点885

病理特点885

辨证特点886

治疗特点887

附:小儿四诊提要887

上呼吸道感染891

第二章 儿科常见疾病891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891

附:扁桃腺炎泡疹性咽峡炎895

支气管炎897

肺炎900

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907

消化不良907

厌食症911

口腔炎914

肠寄生虫病916

疳积917

第三节泌尿系统疾病923

小儿肾炎923

(一)急性肾炎924

(二)过敏性紫瘢性肾炎924

(三)迁延性肾炎与慢性肾炎925

(四)肾病综合征928

肾盂肾炎(包括其他泌尿道感染)930

遗尿症932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舞蹈病)933

第四节循环造血系统疾病933

(一)风湿性关节炎934

(二)风湿性心肌炎935

(三)心力衰竭936

(四)舞蹈病937

贫血938

(一)营养性贫血939

(二)再生不良(障碍)性贫血940

紫癜942

(一)过敏性紫癜942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43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疾病945

糖尿病945

附:尿崩症947

第六节神经系统疾病948

惊风(附:痫、痉)948

新生儿破伤风954

麻疹956

第七节传染病956

流行性腮腺炎960

水痘962

百日咳963

猩红热965

急性细菌性痢疾967

传染性肝炎970

附:新生儿生理性黄疽先天性胆道梗阻972

小儿麻痹975

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977

流行性乙型脑炎97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81

结核病985

第八节其他991

低烧的辨证治疗991

第六篇外科部分997

第一章 中医外科概要997

第一节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997

第二节外科疾病的辨证特点1000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1001

二、抓住“阴证”、“阳证”的主要特点1002

三、抓住局部辨证的特点1003

第三节外科疾病的治疗特点1005

一、整体治疗(内治法)1006

二、局部治疗(外治法)1008

第二章 一般外科疾病1016

疖(疖、暑疖、多发性疖、手部疗疮、颜面疗疮、1016

疔毒走黄)1016

痈1021

丹毒1024

急性乳腺炎1025

慢性囊性乳房病1029

急性淋巴结炎1030

淋巴结核1031

化脓性骨髓炎1033

骨与关节结核103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37

血栓性静脉炎1040

烧、烫伤1041

下肢顽固性溃疡1044

第三章急腹症1047

第一节概说1047

辨证要点1047

治疗法则1048

第二节常见的急腹症1049

急性阑尾炎1049

胆道蛔虫症1051

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1052

急性胰腺炎1056

急性肠梗阻1058

溃疡病急性穿孔1061

痔1064

(一)内痔1064

第四章 常见肛门疾病1064

(二)外痔1066

(三)混合痔1068

肛瘘1068

直肠脱垂1070

第五章 常见皮肤病1072

荨麻疹1072

(一)急性荨麻疹1073

(二)慢性荨麻疹1074

丘疹状荨麻疹1075

神经性皮炎1076

湿疹1078

(一)成人湿疹1079

(二)婴儿湿疹1083

牛皮癣1084

带状疱疹1086

接触性皮炎1088

概说1091

第六章 恶性肿瘤1091

食道癌1094

胃癌1096

肠癌1098

肝癌1099

肺癌1100

乳腺癌1101

子宫颈癌1103

放射反应的中医治疗1108

(一)胃肠道反应1108

(二)放射性直肠炎1108

(五)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1109

(四)放射后肢体浮肿1109

(三)放射性膀胱炎1109

(六)放射性血小板减少症1110

(七)放射性肺炎1110

第七章 骨科疾病1111

第一节概说1111

第二节基本手法与固定要点1112

基本手法1112

固定要点1113

第三节治疗法则及用药规律1114

第四节常见的骨折1116

锁骨骨折1116

肱骨干骨折1117

肱骨外髁颈骨折1118

肱骨髁上骨折1119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肱关节脱位(孟特季阿氏骨折)1120

前臂骨折(尺、桡骨骨折)1121

桡骨远端骨折1122

第一掌骨骨折1123

小腿骨折(胫、腓骨骨折)1124

踝部骨折1125

下颌关节脱位1126

第五节常见的关节脱位1126

肩关节脱位1127

肘关节脱位1128

拇指掌关节脱位1129

骶髂关节损伤1129

髋关节脱位1130

趾蹠关节脱位1131

第六节新鲜软组织扭挫伤1131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1131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1132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1132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1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1134

第七节骨科杂病1134

腰部扭伤1136

腱鞘炎1136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1137

外伤性截瘫1137

(一)中药治疗1139

(二)针灸治疗1144

(三)电针治疗1146

(四)穴位注射1147

睑缘炎1151

第八章 眼、耳、鼻、喉科常见病1151

麦粒肿1152

霰粒肿1153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1154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1155

角膜炎1157

虹膜睫状体炎1158

白内障1160

青光眼1162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165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167

视神经萎缩1168

外耳道疖和外耳道炎1170

过敏性鼻炎1172

慢性鼻炎1173

慢性鼻窦炎1174

急性咽炎1175

慢性咽炎1176

急性扁桃体炎1177

急性喉炎1178

慢性喉炎1179

第七篇针灸与新医疗法1183

第一章概说1183

针法1184

第二章针灸疗法1184

第一节刺灸法1184

灸法1187

第二节经络输穴简介1189

输穴的分类1190

输穴的定位与取法1190

十四经输穴主治纲要1193

第三节十四经常用输穴1200

一、手太阴肺经1200

二、手少阴心经1202

三、手厥阴心包经1205

四、手阳明大肠经1208

五、手太阳小肠经1212

六、手少阳三焦经1216

七、足阳明胃经1221

八、足太阳膀胱经1228

九、足少阳胆经1239

十、足太阴脾经1245

十一、足少阴肾经1249

十二、足厥阴肝经1253

十三、督脉1256

十四、任脉1262

第四节经外奇穴及新穴位1268

头面部1268

背腰部1271

胸腹部1273

上肢部1274

下肢部1276

第五节常见病的针灸治疗1278

选穴与配穴1278

常见病的治疗1280

(一)内科常见病1280

狂痫证(癫痫) 脏躁 呃逆 呕吐泄泻(急、慢性肠炎)痢疾便秘脱肛遗尿尿闭淋证遗精 阳萎 疟疾黄疸水肿头痛胁痛胃脘痛腹痛 腰痛 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 痹证 痿证(二)妇科、儿科常见病1296

耳原性眩晕) 中风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1296

感冒(流行性感冒) 咳嗽哮喘 中暑 昏厥眩晕(附:1296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带下(包括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糜烂等)滞产阴挺乳少、回乳小儿急、慢惊风疳积(三)外科、五官科常见病1300

发际疮丹毒疗疮痄腮乳痈肠痈瘰疬落枕荨1305

麻疹瘿气 几种急腹症 耳鸣、耳聋 暴发火眼 近视1305

鼻渊牙痛咽痛1305

第三章 新医疗法1305

第一节耳针疗法1305

耳壳的解剖部位1305

耳针的穴位1306

治疗方法与步骤1308

注意事项1309

各系统参考穴位1309

第二节手针疗法1310

手背部穴位1310

手掌部穴位1312

第三节头针疗法1312

刺激区的划分1313

适应症1314

第四节水针疗法1314

腰腿疼常见的痛点部位1314

操作手法1314

治疗方法1315

注意事项1316

第五节埋线疗法1316

穴位的选择1316

操作方法1317

体会1317

第六节挑治疗法1318

第七节经络综合疗法1319

寻找阳性反应物的方法1319

治疗方法1321

第一节基本手法和操作原则1324

基本手法1324

附:按摩疗法1324

操作原则1325

第二节常见病症的治疗1325

落枕1325

肩关节周围炎1326

踝关节扭伤1326

胃炎(或成人消化不良)1327

膝关节风湿症1327

腰、背肌劳损1327

跟腱炎1327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328

腹泻或慢性痢疾1328

小儿消化不良1328

头痛1329

偏头痛1329

口眼歪斜1329

坐骨神经痛1329

颈椎病1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