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朱子理学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朱子理学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292545.jpg)
- 潘立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7506013118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9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朱子理学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张立文1
上编3
导论:前提与背景3
引言3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6
第一节 理学美学:中国美学史的客观环节;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本体化与哲理思辨化形态6
一、“理学”概念的解析8
二、“美学”概念的解析16
三、理学体系中的美学因素21
四、理学美学的特征36
第二节 朱子理学美学:影响的巨大、误解的深重、研究的空白40
一、影响的巨大40
二、误解的深重47
三、研究的空白53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与个体人格背景56
第一节 二重性社会文化58
一、二重性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的空前发达与民族危机的极度深重59
二、二重性文化心理结构:道德伦理的极端强化与感官情欲的刻意追求65
三、二重性审美意识结构:“文以载道”的审美功能论与“羚羊挂角”的审美自由说70
第二节 二重性个体人格72
一、人格的理论解析:双重、对峙、冲突72
二、极端的形上追求:“存天理”与敬畏人生74
三、充分的形下气质:纵性情与“活泼天机”77
第三节 二重性哲学体系81
一、集大成的体系:“理本气具”的本体论,“心统性情”的人性论,“格物致和”的认识论,“居敬践实”的修养论81
二、二重性矛盾:理的存而不有,心的二重规定;“二律背反”与“两在合一”。87
中编93
本论:理论与体系93
引言93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97
第一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元范畴与逻辑结构97
一、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元范畴:“文”与“美”97
二、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的逻辑结论:“理”(道)——“气”——“文”——“理”(道)110
第二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本体分析:本体范畴——“理”(道、太极)113
一、理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本体论意义113
二、道和太极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本体论意义120
三、审美客体的本体分析134
第三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构成分析:实体范畴——“气”138
一、气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构成论意义139
二、审美客体的构成分析148
第四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形态分析:象体范畴——“文”之“美恶”、“阴阳”、“动静”、“常变”151
一、阴阳和器的哲学内涵和美学形态论意义152
二、审美客体的形态分析154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艺术哲学172
第一节 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构架与特色177
一、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构架177
二、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特点181
第二节 朱子的艺术本体论:“文从道出”185
一、“文道”说的由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俱”,“文以载道”,“作文害道”186
二、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突破、修正与发展:“文道两得”,“一以贯之”194
三、朱子的艺术本体论及其内在矛盾:“文从道出”,“文道合一”204
四、由“文从道出”,“文道合一”决定的艺术地位和作用观:“道本文末”,“道因辞显”210
五、“文从道出”,“文道合一”论在朱子艺术哲学中的其他影响214
第三节 朱子的艺术发生论:“感物道情”222
一、“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224
二、“感物道情”说的艺术发生论内涵233
三、“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及其影响245
第四节 朱子的艺术特征论:“托物兴辞”249
一、艺术表现的形象性:“取物为比”,“托物兴辞”250
二、艺术结构的有机性:“血脉通贯”260
三、艺术意蕴的传神性:“存神内照”265
第五节 朱子的艺术境界论:“气象浑成”271
一、“气象”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272
二、“气象浑成”作为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的内涵:“自然之趣”,“平淡之味”,“含蓄之意”,“拙实之格”,“雄浑之力”,“从容之法”,“通贯之脉”279
三、“气象浑成”作为审美理想崇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301
第六节 朱子的艺术鉴赏论:“涵泳自得”305
一、关于审美心胸的见解:“涤肠宽胸”306
二、关于审美视点的见解:“玩味本文”311
三、关于审美观照的见解:“通悟”315
四、关于审美体验的见解:“熟读涵泳”319
五、关于审美领悟的见解:“自得”327
第七节 朱子的艺术修养论:“远游精思”335
一、朱子艺术修养论的方法论基础:“内外合一”,“本末兼该”335
二、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外的格物工夫:“远游以广其闻见”339
三、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内的致知工夫:“精思以开其胸臆”345
四、朱子艺术修养论中“两在合一”的矛盾与统一349
第三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山水美学354
第一节 朱熹的山水美学情怀:“平生山水心”354
一、“旷岁登历”,“乐而忘死”的山水情愫355
二、“优游林泉”,“潇洒啸咏”的书院生涯368
第二节 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373
一、山水审美客体论:“形胜自天成”,“景要吾人共”373
二、山水审美主体论:“不作尘中思”,“悠然与神谋”379
三、山水审美取向论:“慷慨平生志”,“万里看横飞”383
四、山水艺术相关论:“自然触目成佳句”,“物华始信如诗好”390
第三节 朱熹山水美学的心理与思想基础396
第四章 朱子的人格美学401
第一节 理学家人格审美理想的本体追求402
第二节 朱子的人格美本体论:“仁者,人也”406
第三节 朱子的人格美结构论:“性——情——行”410
第四节 朱子的人格美境界论:“天人一体”,“圣贤气象”416
一、人格境界的等级417
二、才人人格——功力境界:“英风逸韵,高视古人”422
三、贤人人格——道德境界:“以善为当然”427
四、君子人格——全德境界:“君子不器,才全德备”431
五、圣人人格——天地境界:“心与理一”,“浑然天成”436
第五节 朱子人格美学的现代意义444
第五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449
第一节 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化成”传统和美育品格449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化成”传统:“人”——“止”——“化”451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莫美于教,莫神于化”456
第二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目的论464
一、朱子理学美学的指归:“内入真有”465
二、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地位:“末节”——“合有”——“先行”467
三、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养心”——“成人”——“厚俗”475
第三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功能论486
一、愉悦性功能——以乐引善:“玩物适情”487
二、鼓舞性功能——以乐激善:“欢欣鼓舞”489
三、操作性功能——以礼储善:“坯模工夫”490
四、多样性功能——以艺完善:“内外交养”492
五、和谐性功能——以乐和善:“迭和相应”493
第四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方法论494
一、审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495
二、审美教育的方式与过程:“学”——“践”——“养”——“化”503
第五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意义509
综论 朱子理学美学体系的二重性矛盾511
第一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的二重性矛盾:本体论的唯理体系与构成论的唯气构架512
第二节 朱子艺术哲学的二重性矛盾:对艺术既用且惧的心态;“文从道出”与“感物道情”513
第三节 朱子理学美学山水美学的二重性矛盾:“居敬主静”与“登山临水”、“洒落”与“敬畏”522
第四节 朱子理学美学人格美学的二重性矛盾:“情”与“性”、“狂狷”与“中庸”524
第五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二重性矛盾:“玩物丧志”与“玩物适情”、“本原”与“末节”525
第六节 矛盾的根源:社会文化、个体人格及其哲学体系二重性特征的内在体现526
下编531
余论:特色与影响531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民族思维特色532
第一节 朱子与康德审美目的论比较:天人圆融性的“至乐”与天人疏离性的“圆善”532
一、“天命之理”与“绝对律令”533
二、“乐”与“判断力”536
三、“至乐”的境界与“圆善”的理想537
四、“文”的功能性与“美”的纯粹性540
第二节 朱子与席勒审美教育论比较:“内入真有”的身心践履与“游戏冲动”的形式观照540
一、“玩物适情”与“游戏冲动”541
二、“内入真有”与“形式外观”542
第三节 朱子与黑格尔艺术本体论比较:“文从道出”的伦理本体与“美是理念显现”的理性本体544
一、“理”与“理念”544
二、“文皆从道中流出”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549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560
第一节 顺承影响与逆反影响560
一、顺承影响——对朱子理学美学的正面继承560
二、逆反影响——对朱子理学美学的反向冲击564
第二节 伦理的强化与理性的超越579
一、审美功能的伦理化——道德功利的局限579
二、美学思维的哲理化——理论思维的贡献580
第三节 简短的结论581
参考文献583
后记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