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抗与判定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对抗与判定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 王亚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5364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法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对抗与判定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1

清华法学文库 总序1

一、诉的提起1

第一章 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1

清华法学文库 总序1

序章 本书的方法、内容构成及意义3

序章 本书的方法、内容构成及意义3

二、被告的答辩4

三、第一次口头辩论期日7

四、原告的书面准备与被告的证据提出9

五、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期日11

六、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12

七、现场的实地查看与准备程序的继续14

八、被告的准备书面与裁判所的正式释明16

九、最后一次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18

十、鉴定的申请与鉴定结论19

十一、第二次口头辩论期日21

十二、和解期日23

十三、裁判所做出判决之前的内部协议25

十四、判决书27

第二章 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30

一、诉状的记载内容30

第二章 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30

二、受理起诉的程序32

三、案件系属于诉讼后的裁判所活动34

四、答辩方式与第一次口头辩论的功能35

五、准备程序的种类37

六、审理对象的形成40

七、证据的收集与证据申请43

八、审查证据的方式47

九、主要开庭期日与证人证言的听取50

十、和解与判决52

第三章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56

一、 对抗·判定 的诉讼结构56

1. 结构 的概念56

第三章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56

2. 对抗 和 判定57

3. 诉讼竞技说 与 对抗·判定 结构60

二、 对抗·判定 结构与纠纷的妥善解决63

1. 对抗 与 判定 的反命题63

2. 纠纷妥善解决 的两种状态65

3.两种纠纷解决形态的比较68

三、 对抗·判定 结构下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69

1. 对抗 与纠纷的解决69

2. 判定 与纠纷的解决71

3. 对抗·判定 结构的实体规范前提72

四、 对抗·判定 结构作用的复杂性74

1. 对抗·判定 结构对纠纷解决的负面影响74

2. 对抗·判定 结构与 正当性 、 效率性 概念75

3.结语77

第四章 审判对象的形成:程序与实体78

一、审判对象形成的基本问题及一般原理78

1.问题的提出及其不同的层面78

第四章 审判对象的形成:程序与实体78

2.原告提示的纠纷主题及其拘束作用80

二、诉讼标的理论83

1.多义的诉讼标的概念83

2.诉讼标的概念的两个来源85

3.新旧诉讼标的理论之争89

4.诉讼标的理论的新潮流95

三、作为审判对象的多种 案件事实99

1. 主要事实 、 间接事实 、 辅助事实 和 背景事实99

2.实体法规范与作为 要件事实 的主要事实101

3.要件事实的主张责任及其分配103

四、辩论主义原则与案件事实的分类105

1.关于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判例105

2.对按照主要事实决定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疑问109

五、案件 实体形成 的整体结构和意义112

1.关于其他案件事实的信息提供112

2.本章内容的总结114

第五章 一审程序的展开过程117

一、程序进行样式的分类及意义117

1.程序样式的重要意义117

第五章 一审程序的展开过程117

2.两类不同的诉讼行为119

3.诉讼行为的书面与口头方式120

1. 口头主义 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122

二、口头主义原则与开庭审理的口头辩论期日122

2.作为宪法原则的口头主义124

3.日本民事诉讼口头辩论程序的特征125

三、早期终结的案件流程及其程序进行样式128

1.原告撤诉及当事人承认或放弃请求的场合128

2.有关缺席判决的程序设计131

1.诉讼的拖延现象及其病理135

四、日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样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努力135

2.导致问题局面形成的多种原因139

3.改善诉讼拖延现象的动向142

五、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1.作为诉讼法修改重点之一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2.三种准备程序148

3.加快程序进行的措施与几种典型的程序展开进路153

六、程序的职权进行主义原则与法官裁量的限界156

1.程序进行的灵活性与对法官裁量的限制156

2.职权进行主义的沿革与演化趋势158

第六章 证据制度与证明163

1.证据的双重性质163

一、理论视角与基本概念163

第六章 证据制度与证明163

2.有关证据的基本概念164

3.证据的层次与证明的阶段性166

二、关于收集证据的制度169

1.当事人对证据的支配169

2.帮助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174

3.书证的取得与文书提出命令177

4.取得证据的其他方法与违法收集证据问题181

三、证据的提出与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183

1.证据的提出与审查的一般结构183

2.申请证人作证与对证人证言的审查186

3.书证与物证的申请及审查程序193

1.证明与法官的认识过程195

四、作为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证明195

2.证明归属于法官认识作用的含义197

3.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明的结构200

4.上诉审对法官心证的制约作用208

五、证明度与举证责任212

1.什么是 证明度212

2.对证明度的法律及实务上调整215

3.举证责任的概念221

4.举证责任的分配224

第七章 调解制度与诉讼上的和解235

第七章 调解制度与诉讼上的和解235

一、日本调解制度的一般情况236

1.调解制度的沿革236

2.家事调解与民事调解237

3.民事调解法的内容构成238

二、民事调解制度的位置及其程序特征239

1.调解的申请与调解委员会240

2.调解优先原则与调解的强制性因素242

3.调解与诉讼在程序上的区别244

三、 调审分离 的制度设计与职权调解250

1.通过职权调解制度实现的调审分离252

2.纠纷类型与调解的适合性253

3.选择调解的程序基准258

四、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关系262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选择262

2.诉讼上和解的两个方面263

3.诉讼上和解的选择与法官介入的程度266

五、诉讼与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在规范适用上的差异269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合法性问题269

2.民事实体规范的种类270

3.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应遵循的规范272

4.审判规范与调解规范的区别及联系273

第八章 判定的形式:判决书与判例制度276

一、作为 判定 的判决276

1. 裁判 概念与判决的种类276

第八章 判定的形式:判决书与判例制度276

2.考察判决的理论视角278

3.为什么需要判决书281

4.一审判决书的样式结构285

1.一般的记载事项287

二、判决书内容的分析287

2.案件事实的记载288

3.判决理由293

三、日本民事判决书的新动向300

四、判决书与上诉制度304

1.日本民事上诉制度的概况305

2.上诉制度的当事人救济作用307

3.上诉审 统一法令 的功能309

五、上告审判决书与判例制度311

1.上告审的限制性上诉理由311

2.作为判例的上告审判决书:一个实例316

3.判决书的公布与判例的编纂322

六、附:判决书样本(长期以来通用的传统样式)325

第九章 判定的终局性:既判力与再审332

一、有关判定终局性的概念332

第九章 判定的终局性:既判力与再审332

1.司法判断的不可变性质332

2.判决不可撤回的自缚性334

3.判决的确定与对当事人发生的效力335

二、既判力337

1.既判力的概念及其意义337

2.既判力的本质论339

3.理解既判力的另一种路径342

4.对既判力的功能性说明348

三、判决终局性的程序基础与既判力根据论350

1.程序保障与判决不可变的性质350

2.既判力根据论的展开352

四、判决的终局性与再审制度355

1.日本民事再审制度的概况356

2.再审事由与 错误判决358

3.从再审的角度看到的判决终局性365

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问题366

五、既判力的客观范围366

2.既判力客观范围与判决终局性368

3.围绕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争论370

4.有关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多种学说372

六、结语377

一、少额、简易程序的概念与功能379

第十章 少额诉讼制度379

1.大量处理日常性纠纷的需要与方便民众接近司法的课题379

第十章 少额诉讼制度379

2.诉讼审判制度的一般对应381

3.少额程序的概念与日本有关制度的沿革382

二、两种思路与不同少额、简易程序的比较385

1.美国各州的少额诉讼制度386

2.英国的少额诉讼程序393

3.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少额、简易程序396

4.少额、简易程序的制度设计上的问题400

三、日本的新少额诉讼程序403

1.引进新少额程序的背景与有关法律规定403

2.新少额程序的一般流程及特征404

四、结语409

后记411

后记411

热门推荐